摘要: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整個新聞業帶來巨大沖擊,移動互聯網中的新聞消費已經影響到整個新聞業態。本文在論述移動互聯網時代下新聞移動傳播發展概況的基礎上,考察了移動互聯網情景中新聞消費形態的變化,並分析了這種變化帶來的影響。
關鍵詞:移動互聯網 移動傳播 新聞消費形態 嬗變 影響
引言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新給聞業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新聞消費形態的變化是其中最為明顯的變化之一。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聞消費有著便捷、即時、易得等眾多優點,受眾群體越來越廣,移動互聯網中的新聞消費已經成為新聞消費的主流之一。那麼,移動互聯網情景下的新聞消費相比傳統媒體時代、傳統互聯網情景下的新聞消費又有那些變化哪,從這個問題出發,本文對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聞消費形態進行了分析,從中總結了新聞消費形態的變化,並分析其對新聞信息傳播乃至媒介生態產生的影響。
一、新聞移動傳播快速發展
(一)手機網民規模超越傳統PC網民規模
在2014年7月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中國移動互聯網調查研究報告(2014年8月)》中顯示,我國手機網民規模為5.27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佔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3.4%,手機網民規模首次超越傳統PC網民規模。 在各類手機網絡應用中,新聞類應用的用戶規模達39087萬,使用率高達74.2%,用戶規模和使用率僅次於手機即時通訊和手機搜索。 移動互聯網新聞應用在網絡應用中的地位已十分重要,在移動終端的新聞消費已影響到整個新聞業生態。
(二)媒體機構紛紛布局移動傳播
近年來,以紙媒為代表的傳統媒體正在經歷轉型的陣痛,傳統媒體紛紛展 開新媒體傳播的探索和實踐,移動傳播不斷發展。縱觀中國傳統媒體轉型新媒體的實踐,絕大部分都包含微博、微信、客戶端這三種渠道。目前,在新浪、騰訊兩個主要微博平台中開通的媒體機構賬號已達3.7萬余個,主要報刊開通率接近100%,微信的注冊用戶數已突破6億人,超過100家媒體開通了微信公眾平台,以媒體機構及自媒體為運營主體的公眾賬號已超過200多萬個。 報紙、電台、雜志、電視欄目等傳統媒體紛紛在微信開通賬號,有針對性的制作適合微信傳播的內容,並同用戶展開積極的互動交流。手機媒體客戶端作為重要的移動傳播渠道之一,對新聞媒體的內容、技術要求相對較高,實力較強的媒體大都開通了獨立的客戶端,如《人民日報》《南方周末》《三聯生活周刊》《央視新聞》等,給用戶獲取新聞帶來了全新的體驗。眾多媒體在開發獨立新聞客戶端的同時也入駐了搜狐、網易等綜合性的新聞客戶端,目前這兩家新聞客戶端在安卓平台的用戶數量已過億,擁有巨大的使用群體。
二、移動互聯網情景下新聞消費形態的嬗變
麥克盧漢提出了媒介即訊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的重要論述,強調媒介本身的開創性、功能、性質具有重大價值。他認為技術的進步會使人類更有效地生產和勞動,媒介具有有機的性質。移動互聯網情景中的手機媒介等,作為人的延伸,“打破了傳統大眾傳播傳播主體的機構性、權威性,呈現出了傳受主體的多元交互性及其在新的傳播模式中權力的分解與集中”。
(一)打破新聞消費時空限制,隨時隨地獲取新聞
在傳統媒體時代,報紙、電視、廣播作為主要的新聞載體,受眾在獲取新聞時,需要到報停購買報紙閱讀,坐在電視機前觀看,或者要在特定的時間才能收聽到廣播。在傳統互聯網時代,主要以PC機作為上網終端,PC機在人們外出時時常需要關機,也不能做到隨身攜帶。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機作為最重要的移動上網終端,使我們24小時都處在“在線狀態”,網隨人走。日常生活中我們在吃飯時、睡覺時、工作時手機總在我們伸手能摸到的地方,現在的人們無論在什麼時間,在什麼地方,在做什麼都已經離不開手機。移動網絡覆蓋已經做到全覆蓋,全天候,真正實現新聞信息傳播的5W:任何人(Whoever)、任何地點(Wherever)、任何時間( Whenever)、任何內容(Whatever)、送達對方(Whomever),即任何用戶可以在任意時間、任意地點將任意的信息通達任何人。
(二)新聞消費個性化、社交化傾向明顯
移動互聯網時代,新聞生產和消費已不再按照傳統的模式去運行,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家的需求或偏好設定接受不同的新聞。以往的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也強調要最大限度的滿足受眾對新聞的不同需求,但是在實際傳播時要受到版面、時間等的限制,不可能做到個性化新聞服務,隻能以大眾傳播的一般形式為受眾提供信息。在移動互聯網情境下,受眾可以依據自己的偏好來選擇關注的微博號、微信號,或者下載自己喜歡的新聞客戶端。比如搜狐新聞4.0版,在既有的新聞訂閱之外加入了根據用戶閱讀喜好而設定的個性化新聞推薦,並加入了社交關系。個性化新聞定制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受眾的個性化需求得到有史以來的最大滿足。在社交應用普及之后,網民收看新聞資訊的渠道轉變成以新聞資訊類網站為主,微博、微信、社交網站並存的格局。社交應用的屬性決定了關系圈內分享的話題多是社交圈內共同關注、感興趣的熱點,例如微博熱點排行等。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調查顯示,62.0%的網民喜歡看大家都在關注的熱點新聞,有41.9%的網民喜歡看他人轉發的新聞,20.9%的人看到喜歡的新聞后會轉發到微博、微信等社交類應用上,20.1%的網民喜歡閱讀新聞后寫下評論。 新聞消費越來越傾向社交化,新聞在好友的推薦、過濾中傳播,媒體的直接影響力減弱,新聞消費的長尾效應增強。
(三)新聞獲取渠道更加多樣,新聞傳遞精准、即時
新聞獲取渠道的多樣化體現在終端的多樣化和新聞入口的多樣化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傳統的紙媒、廣播、電視,網絡時代的PC機、平板電腦、智能手機都可以作為終端來獲取新聞,受眾從未有過如此多的載體來獲取新聞﹔另一個方面是微博賬號、微信公眾賬號、手機客戶端等都成了新聞媒體爭搶的入口。終端的多樣化和新聞入口的多樣化組成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多樣的新聞傳播渠道,為受眾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微博賬號、微信公眾號、手機客戶端都可以收到關注賬號或關注欄目推送的信息,此時的新聞好比一條專門針對特定人群制作的短信,新聞推送就如同短信群發,其時效性和精准性不言而喻。
(四)新聞消息碎片化,新聞閱讀碎片化
現今處在社會轉型期,不同社會階層的生活方式差距越來越大,在消費方式、價值觀念、審美趣味等方面也產生很大的差異。處在不同社會階層的群體,有著不同的新聞信息需求,社會階層的碎片化催化了媒介傳播的碎片化。移動互聯網時代,受眾群體細分傾向嚴重,移動數字技術、移動終端技術、移動網絡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為信息的碎片化傳播提供了土壤。在移動互聯網情境下,新聞消息的碎片化變得更為嚴重。以往,人們消費新聞的時間、場景相對比較固定,比如在晚飯時觀看電視新聞,在早飯時瀏覽報紙新聞等,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受眾新聞消費呈現出高度的離散性,手機等便攜移動終端的使用使得新聞受眾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獲取新聞,新聞消費的時間變動性比較強,場景也在不停的變化。網絡為受眾提供了海量的新聞信息,移動互聯網及移動終端使受眾將海量的信息“隨身攜帶”,受眾不可能用傳統的閱讀模式處理海量的新聞信息,人們消費新聞的方式慢慢發生變化,碎片化閱讀是受眾應對海量信息時的一種選擇,諸如新浪微博這種信息分享及獲取工具,在坐車、吃飯、午休時都可以使用,不用花費太多時間與精力。
三、移動互聯網時代新聞消費形態變化帶來的影響
(一)傳統信息傳播體系被削弱,依靠人際關系的信息傳播體系逐漸形成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人變成了新聞信息傳播網絡的節點。在上文已經提到,62.0%的網民喜歡看大家都在關注的熱點新聞,有41.9%的網民喜歡看他人轉發的新聞,20.9%的人看到喜歡的新聞后會轉發到微博、微信等社交類應用上。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使得社交和新聞緊密結合在一起,正在慢慢改寫現有的新聞定義,現在的新聞已不再按傳統的模式進行生產和消費。現在媒體的直接影響力正在逐漸減弱,受眾的新聞消費要受到好友的影響,在現今的生活中,我們幾乎每天都要收到好友推薦的新聞消息,我們也已習慣將認為有價值的新聞分享到微博或者朋友圈。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新聞成了激發用戶社交行為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移動互聯網使得信息在特定群體的傳播變得更加迅速。
(二)信息冗余嚴重,消費新聞時干擾增多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一方面新聞入口變的越來越多,微博賬號、微信公眾號、新聞客戶端等等都在為受眾提供新聞信息服務,這些渠道產生的大量對受眾沒有價值的新聞、數據、觀點甚至是謠言在移動互聯網中廣泛傳播,形成信息冗余,使得人們難以快捷、高效的獲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造成信息利用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移動互聯網中的信息生產、傳播速度大大提高,信息傳播的門檻降低,每個人都可以發布信息,使得大量虛假新聞、垃圾新聞出現在受眾面前,受眾難以判斷其真偽,甚至有時會信以為真,這些都成為受眾在消費新聞時的干擾因素。
(三)傳播者和受眾角色的高度融合
學者匡文波在《新媒體概論》一書中講到,“以手機為主的移動傳播終端的出現進一步沖擊了傳統媒介的中心地位,消除了一般受眾進入媒體的障礙,每一個人都能通過手機等移動媒體行使自己的信息發布、意見表達權。在這樣的情況下,傳播者和受眾的角色發生了變化融合。”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微博、微信等在作為媒介組織新聞信息傳播渠道的同時,也具有提供新聞線索的功能,媒介傳播者的受眾意識在不斷強化,都注重收集整理用戶反饋的信息,並及時的做出調整,做用戶滿意的新聞。如若不然,用戶將重新作出選擇,投別的媒介平台而去。現今,受眾在新聞消費的過程中角色在不斷的轉換,在閱讀新聞時是受眾,在跟帖評論時又是傳播者﹔在刷微博時是受眾,在發微博時又轉換為傳播者。現在的手機等移動終端已具備攝影、錄像、寫作、發布等完善的多媒體功能,每一個使用者都可以隨時發布包含圖片、視頻、文字的新聞消息,受眾的傳播者角色空前強化。 (作者系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
注釋:
① ②CNNIC:《中國移動互聯網調查研究報告(2014年8月)》,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201408/P020140826366265178976.pdf。
③官建文,《2014移動互聯網藍皮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6,第374頁。
④匡文波,《手機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100頁。
⑤CNNIC:《2014年中國社交類應用用戶行為研究報告(2014年7月)》,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201408/P020140822379356612744.pdf。
⑥匡文波,《新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6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