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少數民族大學生是新疆未來發展所要依靠的重要力量,他們的成長受到了網絡的影響。本文通過對新疆9所高等院校685名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的網絡生活的抽樣調查發現: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具有一定基本的網絡安全意識,但在具體行動中並未徹底貫徹﹔對一些行為的合法與非法的區分尚不夠清晰。基於此,指出了提高這一群體網絡安全及法律意識的切入方向:要通過立法和教育加強其網絡安全意識教育﹔在提高其法律意識時,要處理好法律意識與宗教信仰、少數民族傳統道德和習慣法之間的復雜問題。
關鍵詞: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網絡法律意識
網絡已成為新疆廣大少數民族大學生人際交往、思想溝通、情感交流的主要途徑和載體。一方面,大學生在網絡交往過程中上當受騙導致人身傷害的悲慘案例時常見諸媒體報道﹔另一方面,這一群體利用網絡侵犯他人合法權益或針對網絡的違法犯罪行為也屢見不鮮。
少數民族大學生法律意識如何、能否健康成長直接關系到新疆的穩定與發展,關系到新疆未來經濟社會的建設,所以筆者在2010年下半年以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這一群體為對象,開展了對其網絡生活,尤其是網絡安全和法律意識的全面調查。
一、研究方法
在前期對數名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深度訪談的基礎上,設計修改了“新疆大學生網絡生活調查問卷”。這份問卷包含了網絡安全與法律意識、網絡文化意識、網絡愛好與習慣、網友與網戀、網絡聊天與交往智能、網絡游戲等內容在內的六個專題。調查在南北疆9所普通高校和職業類高校進行,共發放問卷685份,獲得有效問卷659份。本文的研究將結合其它五個專題,著重分析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網絡安全與法律意識。
二、網絡安全與法律意識
網絡安全與法律素養是網絡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兩者密切相關。1994年美國學者麥克庫勞(C.R.McClure)最先提出網絡素養這一概念[1]。阿特•西爾弗布賴特(Art Silverblatt)進一步將網絡素養分解為“了解網絡媒介傳播過程的基本原理”、“能夠決定自己的媒介消費”等七個方面的內容[2]。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彭蘭教授則結合我國實際認為:網絡素養包括網絡基本應用、網絡信息消費、網絡信息生產、網絡交往、社會協作以及社會參與等六個方面的素養[3]。基於以上國內外學者關於網絡素養所做的界定,根據此次調查的具體情況,我們將網絡素養定義如下:網民利用網絡接受、傳播信息以及在網絡生活過程中應具備的能力、素質和修養﹔網絡素養包括七個方面:網絡媒介認知素養、網絡資源利用素養、網絡自我管理素養、網絡安全意識、網絡倫理法律素養、網絡信息批判素養和網絡表現素養[4]。
(一)網絡安全意識
網絡安全意識包括了網絡交往安全意識和網絡技術安全意識。1.網絡交往安全意識。少數民族大學生還處於身心成長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交往意識但防范意識不強,容易成為犯罪分子實施犯罪活動的目標。2.網絡技術安全意識。目前,新疆高校普遍開設了計算機基礎等相關課程,但是一些大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不夠,致使電腦遭受攻擊、感染病毒,進而導致系統崩潰、文件丟失。
(二)網絡法律意識
法律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具體來說是人們關於法的現象的思想、觀點和心理的總稱。一般來說,法律意識的三要素是法律認知、法律情感、法律評價[5]。法治社會中,公民的行為必須遵守法律規范,所以法律素質的高低成為衡量人才素質的一項重要標准。
一項針對回族大學生法律意識狀況的調查報告顯示:平時生活中,62.1%的回族大學生內心深處最為認可的規范是《古蘭經》[6],這表明在伊斯蘭教信教大學生心目中教義的至高地位,所以宗教信仰在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
除此以外,這一群體法律意識的形成還深受少數民族習慣法和傳統道德的影響。新疆各少數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中形成了特定的交往方式。當發生糾紛時,人們往往是按照習慣法去解決。習慣法中與國家法律體系內容或觀點相同、相似的部分,提高了少數民族對國家法律的認同度,對少數民族樹立現代法治意識,自覺遵守法律、維護法律尊嚴具有積極的意義。但也要看到少數民族習慣法中也存在與國家法律相抵觸的部分。
此外,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從小受家庭、民族觀念的影響,道德觀念深受民族傳統道德的影響。這其中既有與現代法治意識相符的尊長、誠信、團結、互助等內容,也有與之沖突的部分。在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過程中,要努力處理好與宗教信仰、習慣法和少數民族傳統道德的關系,有所保留,有所揚棄,使之更好地為法治建設服務。
三、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網絡安全與法律意識調查結果分析
(一)網絡安全意識
問卷中涉及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的題目共有七道,分為技術安全意識和交往安全意識兩個方面。針對第一個方面有以下五題:第一題為公共場所上網后的習慣問題,如是否檢查使用過的程序(QQ、信箱或登陸的網站等)是否已經退出或關閉﹔第二、三題考察家、宿舍等非公共場所計算機的使用習慣和計算機病毒的防護知識﹔第四題要求對涉及網絡安全問題的幾個范疇按自身熟知程度進行多選排序﹔第五題設計了一個具體情境,要求對2006年“網絡安全—共同的責任”中國計算機網絡安全應急年會中涉及的幾方面問題按自身關注度多選排序。第六題(對“網戀”的主要顧慮)以及第七題(網絡聊天對現實交往中自我保護意識的影響)是針對第二個方面設計的。調查結果如下:
盡管電腦的家庭和個人普及率越來越高,但在網吧等公共場所上網的少數民族大學生依然為數眾多。忘記關閉的即時通訊軟件、電郵等應用軟件,甚至未刪除的上網痕跡都可能泄露個人信息,更有可能為不法分子提供違法犯罪機會。通過圖1可以看出近40%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形成了使用完畢后及時關閉應用程序的良好習慣,但也有超過一半的人偶爾查或從不查,埋下了安全隱患。
通過二、三兩題的調查可以獲知,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知道減少計算機感染病毒的主要方法,但在非公共場所(家或宿舍)使用計算機時選擇“安裝防火牆並定期升級”、“定期下載和安全操作系統補丁”、“將重要文件的存貯介質經常備份並安全保管”的人依然較少,這也說明了安全意識並未徹底貫徹到具體行為中。
另一方面,這可能也和他們擁有個人電腦、家庭電腦的比較少有關(190人首選了“沒有在非公共場所使用計算機的機會”),所以他們在上網中途“離開時,將計算機鎖定”並“記好自己的各種用戶密碼”。從三、四兩題可以看出,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能夠較為清晰地認知屬於網絡安全范疇的內容,比較注意計算機病毒防護,但對網絡攻擊、垃圾郵件的重視不足。
網上交際是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最為常見的網絡使用方式之一,還有少數個體開始了網戀。透過圖2我們可以發現這一群體中的絕大多數對網戀持有較大顧慮:怕別人看法對自己產生壓力,或怕對方另結新歡,更有超過半數的人坦承由於虛擬網絡難以信任對方。這一結果說明絕大多數少數民族大學生能夠意識到網絡交往的負面性,對網上交際對象具有防范心理。
(二)法律意識
此次對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法律意識的調查都涉及了最基本的法律認知層面,四道題如下:第一題要求對自己了解的幾種網絡侵權行為進行多選排序﹔第二題要求對除網絡侵權外的幾種利用網絡從事的其他違法行為按熟知程度多選排序﹔第三題考察對網上發布破壞民族團結言論的性質認識問題﹔第四題設計具體情境考察對鏈接非法網站的認識。調查結果如下:
網絡侵權行為多種多樣,常見的主要有侵犯隱私權、侵犯肖像權、侵犯著作權和商標權等。通過表1可以看出,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對網絡侵權中侵犯個人隱私的行為有較高認知,對其余三種侵權行為的認知度逐漸下降。第二題被調查者中將侵犯國家機密、危害社會穩定視作違法行為的人數最多,而認為網上賭博,破壞民族團結等其他四項為違法行為的則驟減。從這兩題調查結果可知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網絡法律意識不強,很多人甚至不能辨識一些明顯的網絡違法行為,也由此凸顯提高這一群體網絡法律意識的緊迫性。另據第三題結果顯示,有59%的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將通過網絡傳播破壞民族團結的話題看作是違法行為,19%的大學生將之視為道德行為,另有15%的表示要根據具體情況判斷。第四題的結果顯示:35%的被調查者將之歸為網絡自律意識差,19%的認為該學生網絡道德水准差,37%的認為該生網絡法律意識差。
通過以上幾題可以看出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尚不能夠清楚區分一些行為的合法與非法性質。宗教信仰、習慣法和少數民族傳統道德中雖然有諸多與法律規范相同或相似的內容,如不偷盜、不欺詐、不可行惡,但因對現代生活的缺乏關注使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在辨別一些網絡法律問題時產生了偏差。
四、提高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網絡安全與法律意識的切入點
通過上文對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網絡安全和法律意識的調查分析可以看出,相對於法律意識,他們有著更高的網絡安全意識。其實網絡安全和法律意識兩者密切相關。根據調查結果顯示,仍要進一步加強網絡安全的教育,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這又涉及到處理法律意識與宗教信仰、少數民族傳統道德和習慣法關系的敏感復雜問題。
(一)加強網絡安全意識教育
提高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首先需要法律的強力規制。網絡服務商應遵守法律保護青少年上網安全,並積極採取防護措施提醒青少年在上網過程中注意人身財產安全。其次,應該加強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教育,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任課老師在講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把有關網絡安全的相關知識滲透其中。另外,思政課老師和輔導員也要充分利用課堂或和同學接觸的機會,介紹網絡安全的相關知識。
(二)花大力氣提高法律意識
提高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在具體的操作層面上應注意針對他們的具體特點,考慮他們的民族信仰、風俗習慣,採用具體生動的方式來進行。
首先,立法層面重視民族習慣法。在涉及到少數民族的國家立法,或自治區人大和政府在制訂地方法規規章時,及時總結優良的民族習慣法,將其上升為法律。少數民族自然會對它發自內心地尊重。同時,在民族習慣法與國家法律發生沖突時,要採取規勸、輿論影響等方式對其進行約束,避免強制推行而影響法律的貫徹執行。隻有這樣廣大少數民族才能將法律視為一種信仰、而不是被迫接受。也隻有在這種情況下,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才能從小耳濡目染,樹立對法律的堅定信仰。
其次,加強法制宣傳和普法教育。通過輿論宣傳不僅可以讓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區別合法與違法行為,而且對規范他們的網絡行為也有正面效果。這種宣傳教育也可通過少數民族大學生影響他們的家人和鄰裡。此外,要發揮少數民族杰出人士在民族聚居區對民族法俗文化改造的積極作用,這也可鞏固學校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普法宣傳。
再次,在前兩點的基礎之上,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計算機基礎》等課程中加強網絡法律意識教育。我國高校開設這些課程偏重理論和技術,導致部分學生認為計算機網絡的使用只是知識技術問題而不存在法律問題。可以採取案例教學、網絡法律知識競賽等新型教學手段,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除此之外,模擬法庭、旁聽審判等教學方式也能使大學生切實體會到法律的嚴肅性,加深對法律的尊敬與認同感[7]。(李彥系昌吉學院中文系講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研究生﹔宋愛芬系瓊州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
參考文獻:
[1]Charles R. McClure. Network Literacy in an Electronic Society: An Educational Disconnect?[A].Robert Kubey. Media literac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current perspectives [C].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01:403-439.
[2] Art Silverblatt. Media Literacy in an Interactive Age [EB/OL].http://www.readingonline.org.
[3] 彭蘭.網絡社會的網民素養[J].國際新聞界,2008(12).
[4] 李彥,宋愛芬.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網絡素養調查分析[J].中國出版,2013(14).
[5] 郭虹,楊榮.加強和改善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思考[J].廣州輕工業,2009(6).
[6] 劉順峰.甘肅大學生法律意識狀況的調查報告——以蘭州市回族大學生為例[D].蘭州大學,2011.
[7] 李霞,向修竹.關於大學生網絡安全法律教育的思考[J].信息網絡安全,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