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12期

淺析學術期刊公信力的缺失與重建

李影溪

2014年12月05日10:42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大潮,在社會化轉型中,學術期刊作為傳播學術創新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主要載體和平台,已慢慢缺失其原有目的。學術期刊的公信力受到考驗與危機。本文從傳播學基本角度解析公信力內涵,利用三維框架構建影響學術期刊公信力缺失的主要原因以及解決對策。

關鍵詞:學術期刊﹔公信力﹔缺失

學術期刊(academic journal)它展示了某種特定研究領域的成果,並起到了公示的作用。作為學術期刊的基本理念與出發點,其內容和目的主要是以原創研究、綜述文章等形式,傳播最新理論創新成果,進行學術交流。可是隨著學術研究的深入與發展,學術期刊的初衷與之相背離,更多的投稿人為自身利益出現學術造假、抄襲、剽竊等不良行為。而學術期刊自身也存在失范,學術評價機制不完善、亂收版面費等問題呼之欲出。這些因素共同造就了學術期刊公信力的缺失。

一、學術期刊公信力界定

“公信力”(Credibility)一般看來即指信任與依賴,信任與依賴都是與特定的對象相關聯的,都是建立在主體對於特定對象的信用額度和認定基礎之上。公信力中的“公”表示對特定對象做出判斷與評價的不僅僅是一、兩個為代表的少數人,而是大部分公眾。這種信賴也不是即期形成的,而是經過長時間體驗對此特定對象履行承諾的可信度進行的評價。當這種品質能夠博取人們長期信賴的時候,它的公信力就形成了[1]。

在對學術期刊進行公信力評判時,筆者認為“公”是前提。“公”包含兩層含義,即外部公眾對學術期刊的評判以及內部期刊編輯審稿的公平與公正。能得到大多數人認可與依賴才具有效用,內部編輯較高的職業道德素養都是學術期刊保証其公信力的前提。“信”是基礎,從信用到信任再到信賴,隻有通過多次體驗,公眾才能做出相應的心理感受。學術期刊嚴格遵守辦刊規范,尊重學術成果,維護科學尊嚴﹔期刊編輯恪守信用,認真負責,才可以將公眾的信賴轉化為期刊自身的信譽度。而這二者最終都要落在“力”上,“力”指學術期刊贏得社會公眾的信賴能力與品質,它體現在學術期刊能否傳播最新研究成果,能否倡導學術自由以及鼓勵學術創新等。界定學術期刊是否具有公信力,筆者作了重點的分析。

(一)學術期刊的專業主義特質

學術期刊刊發具有創新性科研成果以及某種已知原理應用於實際中取得新進展的科學總結。以此傳播新思想,供公眾獲取。所以學術期刊的功能應當與它所扮演的角色形成的相關品質所協調,學術期刊應該注重學術,關注系統專門的學問,營造學術氛圍。即學術期刊應當具備客觀、真實、創新、全面、深刻等專業特質。

(二)學術期刊的評價指標分析數值

統計數值分析包括量學指標中的發文量、被引頻次以及影響因子等數值。期刊影響因子是評價期刊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也是 SCI 選刊的原則之一。期刊影響因子的大小往往也間接地反映出其發表的論文質量。與期刊的影響因子同時被關注的是被引頻次,即科學家發表的論文被國際上同行參考或引用的頻次,同時也是論文被同行關注度的表現[2]。現今除量學指標外,又引入了網絡計量學的指標,其中包括下載量、瀏覽量等。若一個學術期刊它的影響因子以及被引頻率都比較高,那很大程度上即可說明此期刊具有較高水准以及被大眾所信賴和認同。

(三)公眾對學術期刊的期待與認同

學術期刊的公信力評價是在公眾的學術體驗中形成的,這種評價與體驗是一種價值判斷,大眾尋找學術期刊發表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擴充自身知識層面,豐富知識結構。大眾在閱讀的同時也會做出相對應的學術評價,學術本無對錯,能獲取源源不斷的知識內涵與邏輯思維才是受眾所需要的。所以,受眾對於學術期刊的認同與期待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學術期刊的公信力。

二、學術期刊公信力現狀缺失原因

學術期刊的辦刊宗旨應是傳播研究成果,培養學術思維,樹立創新意識,為國家的政治進步、經濟發展、文化建設與人民幸福提供強大的原創性智力支持,離開學術期刊,學術研究就無法順利進行,學術期刊是科研信息溝通的平台,其根本屬性就是為公共利益服務。然而近年來,隨著我國學術期刊的迅猛發展,它面臨著艱巨的挑戰,學術期刊公信力廣受爭議,爭論的焦點是學術期刊是否存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審稿機制﹔是否收取高額版面費以及從業者職業道德等問題。

(一)學術不端行為嚴重

學術不端敗壞社會風氣,擾亂學術氛圍,侵害他人的知識產權,無視學術研究的神聖性,給科學教育事業帶來嚴重影響。當今常見的學術不端行為基本表現為:隨意捏造數據,剽竊以及侵佔他人學術成果等。浙江大學學報(英文版)執行總編張月紅在《nature》發表文章稱:“從2008年10月開始,浙江大學學報(英文版)的來稿中有31%的稿件存在抄襲現象,這個數字是驚人的。”浙大“賀海波論文造假事件”、“上海大學博導陳湛勻論文抄襲事件”、“遼寧大學副校長陸杰榮抄襲事件”等屢見不鮮。學術不端行為的日益常態化,是學術期刊公信力不斷下降的重要原因。

目前受中國的體制因素影響,論文的發表篇數成為衡量學術高低的重要指標,進而使學術充斥著功利。湖北美術學院院長徐勇民說過:“經濟快速發展,驅動對利益的追逐,急功近利的心態也侵蝕到校園,學術規范的某些空白之處成了學術腐敗的理想空間。”若僅靠當下的道義譴責,隻會助長與滋生學術腐敗,使學術不端者更加肆無忌憚。

(二)版面費的錢稿交易

學術期刊由於自身具有商品屬性,所以收取適量的版面費保証提升辦刊質量,擴大發行量與影響力,使之在市場經濟競爭的大潮下有立足之地。況且編輯審稿、印刷期刊等也是必要的耗費支出,版面費的收取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學術期刊走向良性發展道路。可需求往往催生了市場,在版面費收取問題上也產生了學術期刊的“馬太效應”。對於高校教師職稱評定與學生畢業要求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的規定,往往滋生了不知名的一般性學術期刊收取高額版面費的溫床。核心期刊的高要求、嚴標准與學生、教師對論文發表的高需求量呈現供需矛盾,論文發表常與利益相關聯。可有限的資源無法滿足大多數人的需求。長此以往,很難有生存空間的一般性學術期刊由於稿源困難、自身營運虧損等現狀,開始採取收取版面費進行營利的行為。這種版面費不失稱之為一種“錢稿交易”,此種交易甚至發展成為一種自覺行為[3]。如此循環反復,學術期刊的公信力該如何構建?

(三)編輯人員職業道德失范

編輯職業道德失范集中表現為失察、徇私、懼名等[4]。失察即為學術期刊編輯由於自身認知限制,對具有深度專業性的學術論文審查不當,基於對此研究領域的不了解,往往會審查通過一些並非創新成果的文章,這些文章無非是前人觀點的堆砌,毫無新意與學術價值可言﹔徇私即學術期刊編輯為謀取自身利益而產生的“人情稿”、“關系稿”等私利性稿件,編輯往往對於熟人相托大開綠燈﹔懼名則是學術期刊編輯“看人下菜”,“認人不認稿”的投桃報李行為為學術期刊公信力埋下巨大隱患。學術期刊編輯失范會造成學術腐敗乃至影響到整個學術期刊的公信力。

三、重建學術期刊公信力對策

(一)堅持學術導向

學術(Academia)是系統專門的學問,是對存在物及其規律的學科化論証。學術歷來被視為天下之公器,千秋之偉業。作為傳播最新學術知識的載體與思想陣地——學術期刊,應肩負更多責任與使命。大數據時代,海量資料融合,人們獲得快速尋找有價值信息的能力,受眾忽視甚至漠視他人的學術成果,輕易佔為己有,產生學術造假、學術剽竊等問題。然而問題的本質是對學術的不尊重。尊重學術,就是尊重堅持不懈、追求卓越的學術品格,也是營造與改善學術氛圍、學術風氣的最終使命。

(二)明確學術期刊發展道路

學術期刊改革的焦點為是否應當走市場化道路,學術期刊是否由“供養”體制下的“不差錢”到“不值錢”?學術期刊為了生存,收取“版面費”、刊登“人情稿”等問題被社會大眾所詬病,所以期刊出版集約化、強化經營意識、進行適度競爭是為了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學術期刊改革應平衡國家財政補貼與市場經營的關系,二者相輔相成。在市場化道路中採用企業家辦刊,利用進行合理資源配置的能力進行市場調控,對期刊進行價格定位與指導,使學術期刊脫離單純的學術化“經營”,利用市場加大學術期刊的生存空間。以受眾需求為導向、以競爭為方法,實現學術期刊出版資源的充分、合理、高效配置。

(三)國家宣傳效應的監管

大眾傳播具有層級性與層次性,當學術成果發表在學術期刊上時,學者獲取學術研究成果,經過通俗解讀傳播給其他受眾﹔受眾與受眾之間再經過口口相傳,以及通過其他媒介得知新的理論。這種傳播的層級性決定了學術期刊作為傳播最新研究成果的媒介,同時也必須承擔起國家內部宣傳的使命,兩者不可分離相悖。當代西方自然法哲學家約翰·菲尼斯(John Finnis)在著作《自然法和自然權利》中強調“人類的善隻有通過人類的法律制度才能得以保障”。學術自由並不代表無制度無約束。現實表明,重建學術期刊公信力需要借助法律與社會力量的共同干預[5]。

學術期刊改革應當有主有輔,不可一刀切。由於學術期刊的自身屬性具備公益性,且作為傳播先進文化與思想的載體,所以,它應當維護學術純潔,保持學術期刊的公正性與嚴肅性。而國家有關部門也應當制定相關政策資助學術期刊的正常運營,嚴懲學術不端行為,規范學術出版制度,還學術一片淨土,實現學術期刊的規范化管理,重塑學術期刊公信力。(作者系長安大學 文學藝術與傳播學院行政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1] 趙文義.學術期刊的公信力分析[J].編輯學報,2009(4).

[2] 程艷麗.期刊及其學術論文的評價方法及思考[J].河南大學學報,2010(2).

[3] 郝俊惠.“錢稿交易”的背后—新聞傳播學科專業期刊境況探究[J].新聞記者,2005(2).

[4] 黃紅梅.學術期刊的編輯失范與價值回歸[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

[5] 李樹財,張德昭.學術公信力的危機與重建[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

分享到:
(責編:謝琳(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