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時代,電視這一媒介的觸角,伸展到社會的各個角落。根據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發展研究中心編著的《2009年廣播電影電視發展報告》,到2008年底,我國內地的電視人口覆蓋率高達96.95%,從2013年至今以高達98.42%。從世界范圍來看,我國電視觀眾的人數更是高達30億以上,電視的影響力也早已滲透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對於電視的研究,其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而電視欄目研究,正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領域。本文將結合事例分析1978年國家實行改革開放以后當代電視欄目的民族性與現代性的碰撞與融合,並對現狀提出芻蕘之見。
關鍵詞:電視欄目﹔民族性﹔世界性
一、引 言
在具體談電視欄目的民族性與現代性問題之前,我們首先應該弄清楚藝術的民族性現代性究竟是什麼?世界上對現代性的闡釋眾說紛紜:波特萊爾經典的說法是“現代性就是過度、短暫、偶然,就是藝術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恆與不變。”這一說法突出表現了現代性極富動力性的特征[1]。除此之外,英國的社會學家霍爾指出現代性是一個復雜的交互作用的進程,至少有四個層面:政治現代性、經濟現代性、社會現代性和文化現代性[2]。因為文化的現代性是西方強勢文化的一種展現,從某種層面上說,文化的現代性也就是文化的世界性、時代性,與文化藝術的全球化不無關系。
那麼,藝術的民族性呢?在此,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在世界的文化格局裡,藝術作品散發出的民族自我的獨特性是在與其他藝術的對比之中體現出來的。也就是說,藝術的民族性是一種在文化傳統的基礎之上發生動態的變革而產生的藝術屬性,表現為藝術的民族形式或者民族意蘊。藝術的民族性是個性的、是獨創的,而藝術的現代性是作為整個世界共同的藝術。在此,我們說電視欄目是一種世界性的藝術,是就電視欄目的構成要素來講的。它自身有一個完整的系統和體系,是一共性的體現,而說中國的電視藝術,那則打上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性質,中國的電視欄目那就是個性的體現。
二、民族性是現代性的歸宿,以《梨園春》為例
要說中國與外國在民族底蘊和內涵上的不同與特點,那麼享譽世界的國粹便不可不提。河南電視台的當家欄目《梨園春》在戲曲綜藝欄目中可謂是一炮而紅,影響深遠。《梨園春》以豫劇為主、匯集全國各地不同戲曲劇種,以戲迷打擂的方式展示國粹藝術。可以說已經成為中國電視戲曲欄目的第一品牌,同時也是中國電視戲曲類欄目最早的領航者。以這一欄目為例子來探討當代電視欄目的民族性與現代性,很有代表性。
1994年開辦初期,《梨園春》是以戲曲晚會的形式播出。1999年,《梨園春》改版,除戲迷擂台賽和名家名段欣賞外,還增設了戲曲小品或相聲、戲曲MTV等節目形式。全面改版后的《梨園春》煥發出了新的活力,在同一時間段全國同類欄目普遍處於低潮的環境中,經過不斷論証和實踐,摸索出一條現代電視和中國傳統戲曲有機結合的道路,尤其是戲迷擂台賽的設置,在中國大陸最早將“海選”的概念引入文藝節目中,充分調動戲迷觀眾參與節目的積極性,也使欄目收視率不斷攀升,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好評。從2000年開始一直到2006年之間,《梨園春》始終清晰明確地將“戲曲”這一充滿民族性的競爭核心放在首位,“全民唱戲,全民愛戲,全民聽戲”的氛圍從中原擴散到了海峽對岸,甚至飄揚到了其他大洲。
在“收視率”第一位的現代電視競爭壓力下,任何固步自封的欄目都會被時代淘汰,更別說以古老的,傳統的文化為內容的欄目,不具有娛樂性、觀賞性、參與性和教育性,如何能夠吸引觀眾,贏得收視率,如何能夠與別的欄目區分開來,獨樹一幟?這更需要與時俱進的創新,使其更具有時代性和世界性。《梨園春》於2000年開始在新疆的慰問演出、2001年展開為期8天的“梨園春北京戲曲周”、2002年8月在台灣做欄目的現場直播、2004年做了20期的主題晚會、2005年用全國視角來做創新,更進一步的以“擂響中國——首屆梨園春杯全國戲迷擂台賽”為切入點拉開了走“全國路線”的序幕,活動辦得如火如荼,並聯合其他省級衛視做了10期“唱響中華戲曲魂”的主題活動、2006年開始正式進軍海外,成為中國與國外文化交流的一座美麗橋梁,影響頗廣。這恰恰很好地証明了“民族性”與“現代性”在成就一門藝術之中是相輔相成的,其中民族性永遠是現代性的歸宿。
三、現代性是民族性的發展依托與必要條件,以海外引進欄目為例
較之《梨園春》,中央電視台的《正大綜藝》更多地反映了改革開放以后,大千世界對於中國人的影響。用中國人的鏡頭和足跡帶領受眾看世界,領略珍奇,觀賞美景,了解風情,可以說這檔節目深深地利用受眾的好奇心理將這幅現代感十足的西方美景圖在受眾眼前緩緩鋪開,令人頭暈眼花,目不暇接,自然收視率和口碑都讓人滿意。中央視綜藝節目叫停一段時間后,自2010年以來,《正大綜藝?牆來了》《正大綜藝?謝天謝地你來啦》《正大綜藝?吉尼斯中國之夜》三檔原汁原味的境外引進欄目,讓停播了一段時間的央視綜藝又恢復了活力,與更多的地方台本土創作的綜藝欄目相比,《正大綜藝》的這一系列現代時尚新血液的注入,不得不說無論是形式上還是觀賞度上都高出了不止一個層次,此時此刻,受眾更關注的不再是“節目是否是原創的”,而關注的是“中國人能否把引進來的節目辦出自己的特色”。
包括由湖南衛視引自韓國的大型戶外親子互動真人秀欄目《爸爸去哪兒》、以紅遍歐美的節目模式XFactor為范本制作的原創音樂節目《中國最強音》、浙江衛視效仿《荷蘭之聲》創辦的歌唱真人秀節目《中國好聲音》、由上海東方衛視聯合《美國偶像》(American Idol)制作團隊攜手共同打造的一檔大型歌唱類比賽節目《中國夢之聲》都在民族性和現代性的問題上引發了我們的思考,欄目純粹模仿毫無創新與改革的生澀拼接不但不會有好的收視率,不會有續集,而且可能在節目還未完滿收官就被觀眾淡忘和拋棄。這些都再次深深地印証了當代電視欄目的生存之道,“以民族性為歸宿,以現代性為依托,更好的融合現代元素,以新穎的視覺形式和豐富的民族內涵引發人們的思考和共鳴。”
四、民族性與現代性纏繞博弈、對立統一,以春晚為例
藝術的民族性與藝術的現代性對立統一,“不要誤以為倡導現代性就等同於西方化,認為其實質就是逐漸在全球范圍內推行起源於西方的社會制度,價值取向與思維方式,這在歸根結底的意義是持守了一種一元的文化觀。”[3]此時強調藝術的民族性就體現出要堅持文化的多元而不是一元,不能用一元化來代替多元化,否則就是用現代性來取代民族性,使得藝術的民族性淹沒於現代性的浪濤之中。每一個獨立的民族都應該保持各民族藝術的民族性,不應同質化,應保持藝術的多樣性與差異性,也就是體現出藝術民族性來。
要說電視欄目中融合力最強,內容量最大的節目應當屬每年最豐盛的“年夜飯”——中國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了,是CCTV在每年農歷除夕晚上為慶祝農歷新年舉辦的大型綜藝性文藝晚會。
春晚入選了世界收視率最高的綜藝晚會,也是世界上播出時間最長和世界上演員最多的綜藝晚會。中國的春晚於2012年4月榮獲吉尼斯世界紀錄証書。2014年1月,中國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首次升格為“國家項目”,與奧運會開幕式等同。這意味著央視春晚的性質更明確了,地位更重要了。明確了央視春晚的這一性質,對春晚之“眾口難調”也就能有更深切的理解。作為一個組織全國公眾春節大聯歡的國家項目,央視春晚首先要吸納、包容全國各族人民、各地百姓、各個群體對於春節聯歡的不同需求,其次要創新多元化、多層次的節目形式,深入反映、整合紛繁蕪雜、豐富多彩的現實內容。主辦者不只是從舉辦一台聯歡晚會的角度,也不只是單純服從於藝術的標准,而是要綜合考量意識形態、社會教化、文化娛樂、傳統與現代、草根與精英、民族性與國際化等多重因素,統籌兼顧,平衡協調,提煉萃取,融會貫通,最終才能制成一台體現“國家項目”意義、弘揚社會主流價值,並盡可能獲得觀眾肯定、支持的綜藝節目。
正如2014年春晚的43個節目中,除了馮小剛導演別出心裁的命題作品歌曲《群發的我不回》,內涵與情感兼具的特色公益廣告《舌尖上的中國》,直戳心窩的歌曲《時間都去哪兒了》,每年必不可少的國粹大餐《同光十三絕》,將傳統的經典劇目搬上舞台的歌舞組合《英雄組歌》以外,創意器樂《野蜂飛舞》、魔術《團圓飯》、歌曲《情非得已》、《玫瑰人生》和創意舞蹈《符號中國》中都體現了民族性與現代性的完美融合,中西方音樂的交織唱響,中西方文化的激情碰撞,中國實力派唱將與韓國偶像,法國女神的完美搭配,用匈牙利舞蹈團隊的精湛表演演繹中國符號,這一系列的節目創意與安排無不深深印証了越綜合的藝術越需要各文化各文明的完美融合,越大眾的藝術越渴望多元發展和聯合,電視欄目的民族性與現代性要對立統一、纏繞博弈,不斷創新。
在中國當代電視欄目的不斷發展進程中,受眾的要求越來越高,市場的競爭越來越大,欄目的形式多種多樣,欄目的檔次參差不齊。如何在魚龍混雜的電視市場求得一席之地,贏得受眾口碑,欄目的民族性和現代性依舊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更完整更全面的分析與解讀。(作者系山西大學文學院戲劇與影視專業碩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1] 周憲.審美現代性批判[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2] 周憲.文化現代性與美學問題[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3] 李翔海.《民族性與現代性》——現代新儒學與后現代主義比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