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電視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的同時,電視劇也在改變著人們的知識構成和思維方式。罪案劇作為電視劇的一種重要類型,在娛樂大眾的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社會的思考。美國CBS和香港TVB罪案劇的制作模式是什麼樣的?CSI:Las Vegas(《犯罪現場調查:拉斯維加斯》)和《法証先鋒》是否展現了真實的拉斯維加斯和香港的城市面貌?現實生活是不是充滿了暴力?真實的犯罪是不是有預謀的?到底什麼樣的人才會犯罪?司法科學真的有如此先進嗎?罪案劇是在教人破案還是在教人犯罪?此文旨在通過對罪案劇創作模式和社會效應的分析找出這些問題的答案。
關鍵詞:罪案劇﹔《犯罪現場調查》﹔《法証先鋒》﹔創作模式﹔社會效應
罪案劇,即犯罪題材電視劇。目前國內外對於罪案劇沒有明確統一的定義。在美劇的劃分類別當中,罪案劇屬於情節系列劇。在中國,有人將罪案劇稱為破案劇或涉案劇。鑒於此,筆者傾向於把推理劇、刑偵劇、警匪劇、懸疑劇、犯罪劇等統稱為罪案劇。而在罪案劇的制作方面,CBS(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和TVB(香港電視廣播公司)表現出了極大的優勢。
一、背景介紹
CBS曾經推出了很多經典的罪案劇,如:CSI(犯罪現場調查)、Criminal Mind(犯罪心理)、Elementary(基本演繹法)、NCIS(海軍罪案調查處)、Numb3rs(數字追凶)、Cold Case(鐵証懸案)等。CSI,全名為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譯為《犯罪現場調查》。CSI系列分為拉斯維加斯篇、邁阿密篇和紐約篇。CSI:Las Vegas(犯罪現場調查:拉斯維加斯)於2000年在CBS首播,是CSI系列最早播出且播出最久的一部劇。本片共獲得包括6次艾美獎的12個重大獎項,被提名46次,是CBS連續好幾年的年度收視冠軍。CSI:Las Vegas講述的是拉斯維加斯的一隊夜班犯罪現場調查員通過找尋命案案發現場的指紋、鞋印、子彈殼、血跡、毛發、纖維、尸體傷痕等,再運用科技手段分析,配合刑事警察局偵破案件的故事。
TVB近些年播出的比較有影響力的罪案劇有:《刑事偵輯檔案》系列,《鑒証實錄》系列,《O記實錄》系列,《學警》系列,《古靈精探》系列,《法証先鋒》系列等。法証先鋒系列第1、2、3部在TVB年度收視排名分別是2、4、1名,直播收看人數都在200萬以上,平均收視點分別是33、32、33。《法証先鋒》的破案團隊是由法証部和法醫部組成,法証部專責在犯罪現場辨証、採証與化驗証物,法醫部負責對與案件有關的人身、尸體、物品或物質進行鑒別並作出鑒定。
二、基本相同的創作模式
1.相同的題材選擇。TVB和CBS罪案劇的題材選擇相對於內地罪案劇來說都非常廣泛,而且具有很大的相同之處(如下表所示)。其中CSI和《法証先鋒》的都是法醫、法証題材。
除了以上題材外,國家安全、臥底特工、談判情報等題材也是如今CBS和TVB比較喜歡創作的題材。
2.相同的敘事結構。罪案劇的敘事結構一般分為三種。一種是連續劇的形式,即全劇都是在講述一個並不復雜的案件,劇情逐步發展、最后水落石出。第二種是“單元劇”模式,即每篇獨立成篇,案件獨立。第三種是把單元與單本統籌到了一起,擬合出“戲中戲”的結構,即單元案件是獨立的,但各單元之間有著潛在的微妙關聯,它們都隻充當一個大案件的組成部件,而這個大案,是貫穿全劇的隱形線索[1]。CBS和TVB電視台普遍運用“單元劇”的模式。CSI每集講述一個或兩三個案件,除了個別案件屬於連環殺手,如第七季的第七、十、十六、二十四集和第八季的第一集都講述的是微縮犯罪現場模型案外,其它大多獨立存在﹔《法証先鋒》系列平均每兩三集一個案件,比如第二部共30集,講述了11個案件,每個案件相互獨立存在。除了CSI和《法証先鋒》外,CBS的罪案劇《犯罪心理》《基本演繹法》《海軍罪案調查處》,TVB的罪案劇《談情說案》《鑒証實錄》《刑事偵緝檔案》等都是“單元劇”的敘事模式。
3.相同的視角選擇。視角選擇可以分為兩種:全知視角和有限視角。全知視角是指在敘述的過程中向觀眾展示一切﹔而有限視角是通過某個人、某件事的角度講述整個故事。全知視角的難度很大,是一種較為成熟的敘事表達方式。全知視角在日本罪案劇中應用較為普遍。比如:日劇《神探伽利略》第一季第一集的“人體自燃”案件開頭就在案發現場介紹了作案人和作案方式,而劇情側重於對案件偵破的表現。有限視角的運用在罪案劇中比較常見,也比較符合人的認知過程,即從個別到整體,從片面到全面。CSI中運用較多的是有限視角,每集的開頭描述案發現場,案件的人物、起因都沒有介紹。《法証先鋒》同樣採取的是有限視角,即從凶案現場出發,法醫和法証分別對尸體和証物進行取証並分析化驗。
三、社會效應分析
1.“冷酷世界症候群”(mean world syndrome)病症蔓延。葛伯納(George Gerbner)提出的“冷酷世界症候群”是指受眾在長期觀看充滿打斗和暴力的電視節目之后,就變得冷漠、自私、缺乏同情心、甚至引致侵略行為。他運用“涵化理論”(Cultivation Theory)研究電視暴力的社會影響,發現一個人如果接觸電視暴力越多,就越缺乏安全感,同情心減弱,對暴力“脫敏”,變得麻木不仁,而且對暴力的需求日益增加[2]。電視節目中出現大量的暴力特寫鏡頭容易給受眾傳遞錯誤的信息,盡管在現實生活中人們遭遇暴力事件的概率比較低,但許多人因此認為這種可能性很高。
罪案劇CSI中就出現了大量的暴力特寫鏡頭,比如從湖中撈起的一條大腿,被小鳥叼走的人的眼球,解剖台上裸露的尸體,屠宰場絞肉機裡面的一隻人手等,這些鏡頭的存在往往會給觀眾造成視覺上的沖擊和心理上的亢奮。《法証1》第一集就有一樁滅門慘案,現場血淋淋的尸體和打斗痕跡。用特寫鏡頭加上特技可以使觀眾看到尸體內部的生理構造,滿足了普通人的好奇心和窺視欲,使其進入一種消極而有快感的精神狀態。罪案劇多多少少都存在暴力鏡頭,但是暴力特寫鏡頭的過分展現則會讓受眾執迷於尋找現實生活中得不到而在電視節目中可以得到滿足的快感,並出現“冷酷世界症候群”的病症。
2.“腦海圖景”(pictures in our mind):犯罪是有預謀的。20世紀20年代,美國著名的政治評論家李普曼在其著作《公眾輿論》一書中指出絕大多數人隻能通過新聞媒體去了解身外世界,因而人的行為不再是對客觀環境及其變化所做出的反應,而是對媒體提示的某種“擬態環境”的反應,產生了“腦海圖景”[3]。“擬態環境”不是現實環境的客觀再現,而是傳播媒介通過對具有象征性事件的選擇、加工,重新加以結構化后向受眾所展示的環境。事實是我們對犯罪的直接體驗幾乎沒有,對犯罪事件的感知越來越依賴於傳播媒介。罪案劇中展示了大量有預謀的犯罪,很容易讓我們誤以為現實生活中的犯罪是有預謀的。
罪案劇中罪犯的種類多種多樣,TVB和CBS罪案劇中主要涉及的罪犯是:吸毒者、同性戀者、賣淫者、精神分裂者、綁架犯、戀物癖、極端宗教信仰分子、種族主義者、戀童癖、食人狂等。然而,罪案劇所呈現的預謀犯罪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多見。現實生活中的犯罪行為以隨機犯罪為主,變態狂和連環殺手絕大多數也隻存在於藝術作品當中。2011年,昌平區法院對該院審結的273起故意傷害案調研后得出的結論表明,在主觀上預謀犯罪的刑事案不足10%,多數犯罪屬於臨時起意[4]。罪案劇著重表現預謀犯罪是為了突出案件的復雜與偵破的艱難,這樣就可以讓故事更精彩、情節更曲折、觀眾更愛看。
3.CSI infection(CSI感染)。2000年CSI系列開始熱播以來,除吸引了世界范圍的觀眾外,也逐漸受到了美國國內一些專家學者的批判。傳播學界、心理學界、司法界、法醫學界都對其社會效應表示擔憂。因《犯罪現場調查》之類罪案劇對司法科學的過分夸大描繪而對公眾認知產生影響,這一現象被稱為CSI感染[5]。CSI感染的含義包括:CSI和同類劇的播出使得陪審員們過分要求司法証據而不懷疑証據的真假﹔大學階段法醫學課程的受歡迎程度大幅增加﹔影響犯罪行為模式等。
犯罪劇的敘事重心應該是運用調查、思考的方法得到事實真相。然而,無論是CBS還是TVB都把展示新科技而非邏輯分析作為罪案劇的重要造型元素。CSI和《法証先鋒》中出現的高科技技術有:模擬解剖,三維還原現場,模糊圖像還原,人臉還原技術、彈道學、法醫毒理學、DNA破裂鑒定、咬痕與血型分析等。但是,罪案劇中破案所用到的科學技術往往被夸大了。在《犯罪現場調查:拉斯維加斯》第一季中,調查員制作了一個傷口的石膏模型,並用其來確定造成這一傷口的作案工具類型,然而在現實中,目前的技術手段還不能做到。罪案劇的播出所造成的廣泛社會效應是真實存在且不容忽視的,美國CBS電視台和香港TVB電視台運用其經典的罪案劇創作模式,除了給觀眾帶來視聽盛宴、對社會大眾進行了相關專業知識的普及和教育外,還使觀眾發現問題並致力於要解決這些問題所進行的思考。(作者系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1] 戴瑤琴.國產推理題材電視劇現狀分析[J].中國電視,2010(9).
[2] Gerbner,G.,&Gross,L.(1976).“Living with television:The violence profile.”I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6.
[3] Lippmann,W.(1922).Public opinion.New York:MacMillan.
[4] 中國新聞網.調研稱傷害犯罪預謀並不多 多因瑣事口角引起[EB/OL].http://www.chinanews.com/fz/2011/07-18/3190167.shtml. 2014-03-31.
[5] Lawson T F. Before the verdict and beyond the verdict: The CSI infection within modern criminal jury trials[J]. Loy. U. Chi. LJ, 2009, 41: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