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校園電視的產生與發展,與大眾傳媒事業的發展密不可分,也與高校自身利用電視媒體開展各項工作的要求緊密聯系。校園電視正從傳統的電教管理轉變成為宣傳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自媒體時代下,高職院校校園電視台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與機遇。本文明確探討了高職院校校園電視的發展所遇到的瓶頸,分析了當前新形勢,解決了新問題,找到了新思路,大膽提出完善高職院校校園電視與廣大受眾之間的互動機制,努力打造成深受師生喜愛的校園第一媒體。
關鍵詞:自媒體﹔校園電視﹔創新
根據來自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4年在北京發布的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1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5.8%。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5億,繼續保持穩定增長。手機網民規模的持續增長促進了手機端各類應用的發展,成為2013年中國互聯網發展的一大亮點。在移動終端形成的移動閱讀,將新聞傳播帶入了“自媒體”時代。
自媒體一詞最早是由兩位美國學者謝因波曼和克裡斯威利斯提出的,他們認為,“自媒體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和新聞的途徑。”指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的傳播者,以現代化、網絡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范性及非規范性信息的新媒體的總稱,主要代表為微博、博客,還包括播客、BBS等。自媒體是最具個人色彩的媒體形式,其核心就是普通公眾對信息的自主提供與分享。
一、自媒體時代高職院校信息傳播新動態
依托互聯網的快速普及與發展,信息傳播在自媒體的時代背景下有了新的變化,傳播速度更加即時快捷,傳播方式也更加開放交融。在高等學校,尤其是半社會化的高職院校,有著對信息需求量大,要求傳播速度快,對自我認知度高的大學生群體,他們也不再滿足於通過校園內張貼公告、翻閱校報新聞等傳統模式獲取信息,他們更多地希望成為校園新聞的參與者與發聲者,而不僅僅是新聞的被動接受者。正是由於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的普及,隻要連接到移動網絡,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新聞的發現者,節目的制作者。自媒體的傳播時代,開創了參與式新聞的理念,讓大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收集、報道和傳播信息。而現實情況是,大多數高職院校學生仍舊處於集體宿舍生活,隻能通過校報、校園網等渠道單向獲取學校信息,掌握最新就業資訊,缺乏反饋交流平台。而大學生們又渴望更多地得到與自身生活息息相關的信息,這種實際需求並未得到滿足。
二、自媒體時代高職院校電視發展瓶頸
(一)軟、硬件條件薄弱,設備、技術匱乏
高職院校電視台一般隸屬於宣傳部或新聞中心,人員配備上不可同專業電視台相比,通常隻有一到兩名教師負責校內新聞的採編,或吸納有興趣和特長的學生自主加入,組成制作團隊。由於高職院校普遍學程較短,學業安排多強調企業實訓,學生在校時間不長,導致學生在電視台的服務時間有限。這樣的組織結構人員流動性大,技術培訓不易長期實施。隻有那些擁有相關專業的職業院校才會有專業技術型學生參與,而大多數工科院校多為學生憑借興趣參與,因此業務水平與能力較為欠缺。
另外,高職院校的發展重點總是與教學科研和學生就業相關,所以在財力和人力的投入方面,必然會有所側重。電視制作所需要的軟、硬件設備等成本較高,這些因素導致高職院校對於校園電視台的建設與節目制作的投入有限。
技術匱乏加上資金有限,導致高職院校校園電視大多淪為學院宣傳的“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缺乏發展與創新的動力。
(二)內容與形式單一,無法滿足受眾需求
大多數高職院校校園電視的節目內容以新聞為主,並且與校園網新聞報道高度重合,成為校園網新聞的視頻版。文字新聞可在新聞事件發生后的第一時間上傳至校園網,而電視新聞制作周期較校園網新聞長,制作完成后就已成了“明日黃花”,時效性差。另外,從拍攝和制作技術手段上看,由於前文中提到的技術力量的匱乏,導致新聞等電視節目的拍攝人物多以領導為主,場景多為會議室和報告廳,主題多為會議與接待交流活動,與廣大師生的日常生活聯系性差,缺少可看性。從節目形式上來看,多為新聞及資訊類,播報形式過於正規而活潑不足,內容單調,讓受眾提不起興趣。作為校園媒體的第一受眾——學院教職員工與學生,他們渴望了解與自身校園生活息息相關的資訊,傳統的節目內容與形式早已無法滿足他們多元化的信息需求,校園電視正逐漸被快節奏、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所遺忘。
(三)單向傳播,與師生缺乏互動交流
在網絡時代,校園電視更多地上傳至校園網網絡視頻平台提供長時間、長效型的在線播放。這種單向信息傳遞卻缺少了互聯網所應具有的互動的特性。在校園網的論壇上,師生們可以針對任意內容進行互動與交流,發表自己的見解與看法,產生思維碰撞的火花。而校園電視並沒有設置任何與師生互動交流的平台和渠道,導致受眾對節目的認知度和滿意度得不到及時反饋,制作者無法有的放矢地提高節目水平。
三、自媒體時代高職院校校園電視創新發展
(一)與專業高校合作,提升制作水平
對於投入受限,人員專業水平不高等等問題,高職院校校園電視應從其他方面拓展思路。例如與專業高校合作,引進技術力量,提升欄目水平。目前,多數影視、傳媒類專業學生很難在專業媒體及電視台獲得實習和就業機會。而高職院校電視台已經初步具備了專業電視台的硬件條件,卻面臨技術力量的短缺。
針對這一點,院校雙方可展開多方面合作。通過建立實習基地,高職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設備資源,吸納專業院校在校生和畢業生加入到制作團隊,把先進的節目編排和制作理念引進來,提高節目的制作水平和可看性。同時,還可以借此對已有制作人員進行技術培訓,拓展學院學生視野,擴大學生興趣愛好。通過開設講座、實踐操作講解等形式,一方面提升已有人員的技術水平,另一方面還可以大力挖掘潛在學生力量,為后備人才儲備做准備。而對於專業院校生來說,他們擴大了實習就業選擇面,能夠快速學以致用,提高了實踐能力。雙方互惠互利,利用大學生的創新理念,突破原有節目模式,進一步打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精品校園欄目。
(二)理順節目類型,進行欄目整合
“新聞為立台之本”。做好校園新聞報道工作,既要學習專業新聞的做法和經驗,也要充分結合校園特色,突破以會議、室內、領導為主的簡單報道形式,增加現場報道、採訪和同期聲的應用。同時,要把深度報道的專題性新聞納入到大新聞的范圍當中。例如,每年的新生入學階段,可以對校園新生活的各個方面進行專題報道,制作新鮮、有效的資訊類節目﹔圍繞畢業生就業,可以播出企業人力資源經理、學院就業指導老師的系列採訪,為大學生找工作給出相關建議。
除此之外,非新聞類的訪談、科普、講座、生活百科等類型的欄目也是高職院校校園電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更能夠體現出高職院校文化特色。例如,與藝術設計系合作開辦生活創意類欄目,向師生展示如何將廢棄物變成生活中的藝術品﹔與體育課程組合作,教授一些簡單可行的校園體育鍛煉項目,動員廣大師生加強體育運動﹔與應用外語系共同開辦英語口語教學類節目,邀請外教講解在不同情境下英語口語的應用等。另外,制作學術性較強的講座、公開課、說課等欄目,及時反映教科研動態,為精品課程建設提供服務,也是校園電視更好地服務於教學科研的有效途徑。同時,還可以開設風採展示類欄目,專門播放師生自制的DV短片,積極發揮師生創意,為大家搭建一個共同參與、自我展示的平台。
(三)開發移動門戶,建立交流平台
在自媒體時代,單一欄目整合遠遠達不到滿足受眾交互的需求。鑒於校園內手機普及率高,校方可以借鑒騰訊新聞的新聞客戶端形式,開發校園電視移動客戶端,第一時間上傳電視台的各期節目、優秀課程及各類講座視頻,允許師生在線瀏覽、下載和發表評論,開啟移動數字化校園生活。另外,可以通過微信公眾平台、微博等宣傳和反饋渠道,及時發布最新節目信息,聽取聽眾意見,與師生零距離互動,實現校內資訊隨時、隨地、隨身。
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對於高職院校校園電視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自我內省、深挖資源、拓展渠道可以使校園電視站穩腳跟,不斷進步。借由豐富的節目內容,良好的播出效果和宣傳效果,校園電視可以成為校園文化傳播的重要方式,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服務廣大師生的重要平台。(作者系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宣傳部新聞中心科員,助理研究員)
參考文獻:
[1] 鄭建芸,林素真.高職學生校園媒體接觸狀況調查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1).
[2] 劉明海.校園媒體: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有效途徑[J].中國成人教育,2012(1).
[3] 楊超,殷實,王堂斌.校園媒體的現狀—以南昌大學為例[J].新聞窗,2012(3).
[4] 覃川.校園電視的創新與發展:環境分析、定位與發展目標[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5(S1).
[5] 劉凱.關於校園電視生存與發展的思考[J].青年記者,2012(33).
[6] 廖衛華.高校電視台的發展動向與發展模式初探[J].新聞知識,2009(6).
[7] 劉健.高校電視台的困境與創新發展思路[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30).
[8] 李坤.高校電視台現狀分析及發展建議——以西北大學電視台為例[J].新西部(下旬.理論版),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