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12期

論教育新聞的專業性與“雷區”

任  潔

2014年12月05日14:11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教育新聞備受千家萬戶關注,但寫好這類新聞並不容易,如何在專業性與社會性、客觀與大局觀之間取得平衡,是教育記者需要思考的。筆者對教育領域進行了一番深入調研,通過多個案例,對教育新聞報道的方式、角度、深度、雷區等多方面進行論述,提出記者不僅要第一時間報道教育新聞,還要把稿件寫得通俗易懂,拓展社會性﹔在一些敏感話題上,教育記者應具備大局觀,對不該涉及的內容,要具備足夠的判斷力。

關鍵詞:教育新聞﹔專業性﹔社會性﹔“雷區”﹔大局觀 

教育新聞是時政新聞的一項重要領域,雖然沒有艱澀的研究課題,但對記者的專業素養和政策掌握度要求極高,稍有差池,就可能寫出影響千家萬戶的錯誤稿件。跑口記者不僅要第一時間報道領域動態和話題現象,還要在專業性與社會性結合點上多下功夫﹔在一些敏感話題上,記者應具備大局觀,避免踩中新聞“雷區”,對線索要具備足夠的判斷力。

一、專業性:把教育新聞做出“社會”味

(一)拓展教育新聞內涵,與更多人群的興趣點有機結合

教育新聞,尤其是學校新聞,如果記者挖掘不夠深入,看問題角度不夠豐富,或者撰寫方式不夠靈活,就會變成一件事的信息通報,受眾面狹窄,難以讓讀者產生閱讀興趣。

筆者經常去參加各種教育研討會、校園開放日,這些活動一般就是開放各教室,讓參觀者隨意聽課。但寫作時不能就事論事,必須拓展其內涵,找到與受眾興趣點能結合之處。

2014年4月,某區教育工會舉辦師德評選,如果就此寫一篇消息,流於常規,索然寡味。筆者多方詢問主辦方、評委和參加的教師,挖掘出“師德評選改變標准,簡單‘晒悲慘’行不通”的新聞點,立意一下子得到升華,覆蓋面也從教育界輻射各行各業,稿件由此被評為當月報社好新聞。

筆者採訪過豐台區一次校園開放日,流程毫無特色,但通過與校長交流,找到“該校加入地區學校聯合體,打造北京城南教育新名片”的新聞點,把個體事件擴展為區域事件,關注面迅速增大。稿件刊發后被該區教委在官方微博上轉載,教委領導在個人微博上也大力推介。

(二)把專業術語轉化成通俗易懂的口頭語

“平行志願組”、“普特融合”……這些術語如果直接放到文中,一般讀者很難看懂。教育領域專業術語多,既然面向廣大讀者辦報,就應該寫出讀者能看明白的稿件,這就需要記者在吃透新聞內涵的基礎上,把術語轉化成口頭語言。

拿“平行志願”來說,這是北京近年來高考志願的填報模式,涉及重大政策,不能想當然地解釋,也不能直接用在文中,最好在文中對這個名詞進行解釋,輔以圖表更好,這樣讀者才能看懂。“普特融合”指的是普通校學生和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在一起上課,這個術語政策性沒那麼強,可以通過具體活動,比如學生們在一起做什麼,怎麼交流,用動感描寫帶出其含義。

(三)切實掌握教育政策法規的發展脈絡

教育領域出台的政策法規具有較強的時間延續性,跑口記者一定要日積月累,多關注時代和教育行業的發展,對各項教育政策法規熟絡於心,尤其是處於發展階段的政策,更要切實掌握,這樣面對業內人士才能提出專業問題﹔面對明顯與政策法規不合拍的線索,也能迅速甄別,避免貿然採用,誤導讀者。

2014年5月,杭州一家媒體刊發消息,稱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確認,從2017年起英語將退出6月統一高考,文章震驚全國[1]。筆者憑多年的工作經驗,馬上對這條新聞產生疑問:顧明遠已經退休,職務介紹就有問題﹔如此重大的消息不由教育部發布,信息源很奇怪﹔教育部一直表示高考改革方案還在研究中,英語退出高考無從談起。果然,教育部第二天就辟謠,顧明遠也很快否認說過類似話語。

(四)下基層,了解一線教師和普通讀者的心聲

作為一名教育記者,整天跑會,或隻與教委官員打交道,無法寫出精彩的一線報道。必須要切實沉下去,多與普通教師交流,才能找到他們的共同關注點,寫出反映一線心聲,以及廣大讀者關心的稿件。

北京2014年出台中小學生課外活動計劃,要求中小學在放學后為學生提供免費課外興趣班。但幾位教育記者深入一線后發現,政策雖好,執行卻有困難,於是紛紛撰寫追蹤稿件,在反映問題的同時,介紹教師的應對妙招和期望。報道引起教師和家長的共鳴,北京市教委知道后表示將改進規定,讓政策更加人性化。

2014年,北京大幅度改革小升初政策,電腦派位成為入學主流方式,但家長對是否存在暗箱操作依然有疑慮。為此,筆者積極聯系各區教委,得以進入電腦派位現場,第一時間為家長釋疑,這樣的現場特寫勝於任何干巴巴的教委回應。

二、“雷區”:體現記者的責任感和大局觀

“有聞必錄”,似乎是記者應遵守的報道原則。但是,並不是每件新鮮的事都值得報道,比如富豪相親、車模走光……這些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格格不入的事情,就不應該去關注。細化到教育新聞層面,一些線索要仔細掂量,不必急於、甚至不予刊發,這不是失職,恰恰體現出記者的責任感和大局觀。

(一)與政策相違背的事件不炒作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要求把正確的輿論導向放在首位,這是新聞宣傳最重要的責任。國家和地方關於教育的政策規定,是記者進行報道的指路原則,不能為了追求所謂“新聞”或轟動效應而踩過界。

如果記者發現政策有問題,應以大局和大多數受眾的利益為重。如果認為政策存在重大疏漏,可以通過內參等形式向上反映,即便非要報道,也應做到客觀、全面,盡量給出可行的解決方案,而不應在報道中一味抨擊國家和地方的政策法規,這隻能激化矛盾,甚至造成部分人群和政府對立。

各省對異地高考政策的規定不盡相同,都是結合了本地發展需要和承載能力,既要確保本地生源和符合條件隨遷子女的合法權益,也要防止高考移民等問題。對此,媒體應該准確解讀,引導隨遷子女家庭理解流入地相關規定,按要求准備材料。

北方一家報紙,偏好指責當地的異地高考規定是地方既得利益和保護主義作祟,在質疑地方政府的同時,沒有給出令人信服的解決方案,致使一些隨遷子女家長經常帶著該報,到教育部、市教育局門口上訪。而該報的競爭對手,視野很開闊,除了及時報道新聞進程外,還請來各方專家一起為政策把脈,對於政府的困難也能客觀看待,提出多條可行性建議,從正面引導家長。文章發表后,網絡轉載量居高不下,收到良好的宣傳效果。

(二)涉及未成年人隱私的細節不報道

《未成年人保護法》第58條規定:“對未成年人的新聞報道,不得披露該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圖像以及可能推斷出該未成年人的資料。”[2]對未成年人報道時,要注意細節,一些涉及其隱私的地方一定要模糊處理,尤其是未成年人卷入負面新聞時,更要格外小心,避免不必要的糾紛。

2013年5月發生的“海南校長帶學生開房案”,一些媒體在報道中給受害女生的面容以特寫,採訪受害女生家長時沒有打馬賽克,致使女生的信息泄露,給女生及其家庭造成嚴重的身心負擔[3]。

未成年人屬於需要特殊保護的人群,媒體應當貫徹未成年人利益優先原則與最小傷害原則[4]。當未成年人拒絕採訪時,記者不應以新聞自由為理由而強迫對方接受,要尊重對方的訴求,必要時應放棄。如果必須報道該新聞,可以通過教職工、家長、其他學生、目擊者等人的講述,盡量還原事件,並在文中注明這些人物的身份。

筆者採訪過多所培智和聾啞學校,即使是正面報道學校的教育成就,也會在撰寫稿件、拍攝活動照片時,隱去學生的身份,不拍學生的正面像,保護他們的隱私。採編人員乃至媒體領導頭腦裡應該有這根弦:媒體享有報道真相的權利,但更應肩負起社會責任。

(三)未出台的法規政策最好不預發

因為經常和教育部門打交道,教育記者有機會打聽到某些法規政策正在制定中,甚至制定者會不經意地透露一些理念和條款,這就需要記者仔細判斷。涉及重大改革、處於研究階段的項目最好不要預發,因為這類法規政策敏感、覆蓋面廣,正在研究制定說明還不完善、成熟,貿然預發,隻會引起公眾的猜疑、不解﹔而且制定過程中條款有可能發生變化,最終完成稿與記者打聽到的內容不相同,反而造成被動,不如把更多精力放在真正需要報道的地方。

有媒體報道“在京租房三年就能就近入學”,北京市建委第二天緊急辟謠,原來是一次研討會上,有人提出類似建議,但離形成規定對外發布還差得很遠[5]。還有一家報道“最新教師工資改革試點方案出台”,引起全國教師乃至社會的廣泛關注,但很快教育部就稱消息不屬實[6],后來得知是該報記者採訪某位校長時聽到的改革意向,不是正式文件,沒核實就搶發了。

除了教育部門授權刊發的報道,很多搶發稿都出現不同程度的錯誤,不僅沒有推動政策的實行,反而造成了反面效果,得不償失。

綜上所述,教育新聞非常考驗記者的駕馭能力,各媒體往往派出精兵強將負責這一領域的報道。新聞常做常新,關鍵是記者始終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敏銳的觸角,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也不回避問題,採寫出讓行業內外滿意的作品。(作者系北京《勞動午報》社記者) 

參考文獻:

[1] 王玲瑛.2017年,英語將退出6月統一高考[N].錢江晚報,2014-05-18.

[2] 新聞出版總署教育培訓中心.報紙出版工作法律法規選編[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2).

[3] 吳雪君.海南“校長帶女生開房案”報道引發“二次傷害”討論[N].工人日報,2013-05-18.

[4] 廖思捷,陳卓宇.媒體要尊重兒童的權利——訪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J].青年記者,2008(13).

[5] 潘澄清,趙鵬.“租房三年就近入學”報道不實[N].京華時報,2008-07-24.

[6] 張春銘.教育部:“最新教師工資改革試點方案出台”不實[N].中國教育報,2014-07-24.

分享到:
(責編:謝琳(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