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12期

劉少奇新聞思想於當代之啟示

付鬆聚

2014年12月05日14:14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劉少奇作為國家領導人,雖然對新聞沒有專門性的論述,但零零碎碎的歷史文本中滲透著基本的新聞思想,對當今新聞媒體仍然有啟示意義。劉少奇的新聞思想繼承和發展了無產階級新聞思想的發展脈絡,奠定了中國無產階級新聞理論的構建。本文以劉少奇六篇經典講話為樣本,詳細分析了他的“架橋牽線”、“不要戴有色眼鏡、“當老百姓好”等新聞思想。

關鍵詞:新聞思想﹔真實報道﹔指導性

在中國無產階級新聞史上,有兩篇經典的新聞文獻,那就是劉少奇在1948年10月2日發表的《對華北記者團的談話》和毛澤東同志在同年3月發表的《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這兩篇講話稿開創了中國無產階級新聞學的基礎性地位。

鑒於毛澤東同志的新聞思想已經有很多研究文獻,我們有必要對劉少奇的新聞思想進行詳細的研究,以指導我們的新聞工作者。劉少奇雖然不是職業的新聞理論家和實務家,沒有其本人專著的系統論述,但散落於各個文獻中的片言隻語折射出他獨到的新聞思想。劉少奇較為集中的關於黨的新聞工作的論述有六次,具體見下表:

通過劉少奇的六次經典談話,劉少奇新聞思想經歷了傳承、務實、毛尖的曲折過程。在傳承中,集中表現在1948年10月《對華北記者團的談話》,新聞思想基本上和毛澤東的新聞思想保持一致﹔在務實階段,集中表現在新華社編委會向中央匯報了新華社的工作情況和問題后的談話,主要側重社會主義新聞工作者要多聯系群眾,要多指導群眾工作﹔在毛尖階段,集中體現在1956年對新華社的二次談話,主要側重社會主義新聞改革發展的問題。劉少奇的務實、超前的新聞思想碎片猶如火花,不僅對研究我國新聞史有重要的貢獻,而且在當下啟迪著新聞工作者作出深刻的反思,並對研究新聞改革也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1]。

一、“架橋牽線”說:多反映群眾需求

劉少奇於1948年10月2日在《對華北記者團的講話》中指出新聞工作是聯系群眾的線索,它是千百條線索中最重要的一個。新聞工作要架千種橋、千種線,及時把黨的政策告訴群眾[2]。劉少奇的話高度提煉為“架橋牽線”,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強調了報紙對於黨的重要性,通過辦報可以起到“上情下達”的作用﹔另一方面強調了報紙對於聯系人民群眾的重大作用,通過報紙可以起到“下情上達”的作用。當下,記者報道的環境和報道理念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如何在新時期進行“架橋牽線”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從傳播理念層面而言,作為一個合格的記者在“上情下達”的時候,要理解吃透黨的大政方針政策的精神要義,不是簡單羅列播報政策新聞,而是要採取軟化新聞的方法,把生硬的政策新聞能多層面解讀,最大程度地讓群眾理解黨的大政方針﹔當然,在“下情上達”的時候,要站在群眾的角度報道新聞,多考慮群眾的真實呼聲,不能為了部分人的利益犧牲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敢於直言,要有“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的道德訴求。可現實中的記者們做出了令群眾不滿的失范行為。在上情下達方面,內容生澀,形式呆板,黨政新聞成了桎梏新聞發展的“黨八股”。比如前些年的央視新聞聯播,這種現象比較明顯。本來是傳達對於群眾切身利益的大政方針,卻因形式內容讓群眾反感,失去了新聞工作者傳播新聞的功能。在下情上達方面,很多新聞工作者習慣於辦公室裡出新聞,實地調查少,這樣的話給失真新聞的泛濫滋生了溫床。我國新一屆領導班子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實踐教育活動,在新聞部門開展以來,對新聞工作者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走群眾路線已經成為當下新聞工作者的共識。

二、不要戴“有色眼鏡”:真實報道

劉少奇在《對華北記者團的講話》中談到新聞工作首要的問題是真實,不要故意加油加醋,不要戴有色眼鏡。群眾對我們工作是支持還是反對,都是群眾真心的反映。不要害怕群眾真實地反映這些東西。作為一個唯物論者,面對新聞工作要有勇氣,不要帶著成見[2]。從劉少奇的這段講話中,可以看出新聞記者不要戴“有色眼鏡”,新聞報道要真實。

真實報道是新聞的基本要求,新聞的生命在於真實。所謂真實報道就是要多深入群眾,真實反映群眾的實際生活狀態。聯系現實媒介態勢,很多新聞工作者的失范行為令人揪心。不實報道、歪曲報道、惡意炒作、有償新聞、斷頭新聞、無頭新聞等現象,已經成為新聞從業者習慣性的常態現象。一向以報道新聞為業的中國新聞記者,頻頻走上中國公眾議論的議事日程,成為被報道的負面對象,記者先前的“無冕之王”、“黨和人民的代言人”、“社會守望者”的形象已經風光不再。記者本來是新聞議程的設計者,反而成了群眾詬病的議程。反思關於記者的負面新聞,說明當下記者普遍存在嚴重的社會責任感。西方有識之士曾經說過,新聞自由的最大敵人其實並不是行政權力,而是新聞責任的喪失[3]。

三、多關注“柴米油鹽”:強調指導性

在劉少奇的講話中,談論最多的恐怕是“柴米油鹽”思想。所謂“柴米油鹽”思想就是指新聞的指導性,也就是指導群眾生產、生活等各個方面。用劉少奇的話來說,就是“要幫助黨委指導工作,不是要脫離黨委。指導性不只是社論有,新聞報道上的指導性更具體。”[4]當然,“也指導讀者如何種花養魚”。比如現在很多電視台開辦的服務類節目就是強調新聞的指導性。指導性是新聞功能的延伸,是社會主義新聞不同於西方新聞的最大不同之處。充分發揮新聞的指導性,能為群眾生計發揮“指南針”的功效。

由於當時的新聞過多地強調政治性,致使新聞成了官方的發言筒,滿足不了群眾的實際需求,百姓對此怨聲載道。正如劉少奇所說,新聞媒體整天講政治性,硬新聞多,口號多,老百姓就不愛看、不愛聽。新聞媒體要跟人民建立聯系,政治上當然也要跟人民聯系,但是總不能隻限於政治上的,人民關心的事情是很多,想聽的事情也是很多的。總之,應該從多方面和人民建立密切的聯系[4]。

在今天的新聞理念看來,滿足受眾的需求,是媒體生存之本。劉少奇的“柴米油鹽”思想貼近群眾,滿足群眾需求,這是新聞最新傳播理念的反映。但是,很多新聞工作者隻注重新聞的發布數量,單向性的新聞傳播根本無法滿足口味日益提高的受眾。關心群眾的“柴米油鹽”是新聞進步的表現。此外,劉少奇還強調對受眾進行調查和細分,這可以說是開創了中國新聞細分化和定位化的先河。他要求新華社的稿件要有不同,不能單一化,要多種多樣,要能適合報紙、適合讀者的需要。要調查報紙的讀者對象,究竟某一家報紙的讀者是些什麼人,他們的要求是什麼。發的稿件可以有一類是一般性的,有一類是專門供給某一家報紙用的[4]。

四、新聞記者不要“秀才味太重”

在21世紀60年代初期,我國的新聞媒體出現了“浮夸風”的苗頭,亂樹典型的歪風抬頭,在群眾中間產生了不好的影響。針對有些記者的“客裡空”風氣,劉少奇語重心長地告誡新聞記者“你們不作調查研究,秀才味太重,太脫離實際”。秀才可以足不出戶,洋洋洒洒寫下萬言美文。可是,對於新聞記者,則要“到處跑,到處看,總是會看出一些新的問題,所謂“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提出一得之見,是記者的任務”[4]。

當下,很多記者的辦公環境有了很大的改觀,隨著交流工具的現代化,更多的記者往往喜歡徜徉在舒適的現代辦公環境中,往往一個電話、一個聊天工具就可以解決新聞採訪任務,結果造成很多假新聞和無頭新聞的泛濫。眾所周知,調查研究是記者的基礎性工作,也是檢驗新聞真實與否的尺度。新聞記者唯有經過詳實的調查研究,深入基層,才能採寫到有血有肉的新聞。要銘記劉少奇對新聞工作的指導,報紙工作人員是調查研究的專業工作人員。報上的一切文章都應當是調查研究的結果。記者和編輯要認真作調查研究工作,要決心作一個實事求是的、馬列主義的新聞工作者,要努力搞一輩子[4]。記者從調查中發現新聞真相,進而為更多的群眾服務。

五、結 語

劉少奇的新聞思想內涵很豐富,許多還沒有涉及到。比如對於新聞媒體的批評監督功能以及新聞媒體的自由競爭問題都有很獨到的見解。如果把劉少奇的新聞思想放在新語境下的今天,劉少奇的許多新聞思想正在滲入新聞理念當中,發揮著“潤物細無聲”的功效。甚者,有些新聞思想還要等到若干年后才能實現。作為當今記者,深刻領悟劉少奇的新聞思想於現時代的意義,才能真正做到不愧於時代不愧於人民的好“代言人”。(作者系河南質量工程職業學院副教授) 

參考文獻:

[1] 陳力丹.劉少奇的新聞思想及其理論意義[J].新聞與傳播研究,1998(2)..

[2] 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中國報刊廣播文集(三)[C].北京: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1980.

[3] 嚴曉青.媒介社會責任研究:現狀、困境與展望[J].當代傳播,2010(2).

[4] 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中國報刊廣播文集(四)[C].北京: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1980.

分享到:
(責編:謝琳(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