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青年記者》>>2014年11月上

新聞傳播教育需走出“滯脹”困境

張濤甫

2014年12月05日16:34        手機看新聞

中國的高等教育似乎對市場不甚敏感。高校局限於一個相對封閉的圍城內,對高牆之外的市場需求不敏感。市場需要什麼,並不能“條件反射”到高校專業設置上來﹔而高校是按照自己的生產邏輯,批量生產市場並不需要的產品。長此以往,造成了一些教育產品嚴重過剩。與制造業不同的是,過剩的高校教育產品不積壓在學校的倉庫裡,而是釋放到社會上,或被閑置,或被“改嫁”,從事不相關的工作,造成嚴重的資源和人才浪費。在人才市場上,出現了這樣尷尬的悖論:市場想要的人才稀缺,而市場不需要的人力資源則剩著。這種結構性的失衡是當下高等教育面臨的突出問題。

新聞傳播教育的擁擠狀況有目共睹。早在10年前,就有學者提醒,新聞傳播專業太多太濫了,要注意節食減肥。近10年來,這種泛濫之勢非但沒有得到遏制,甚至變本加厲,以至於今天新聞傳播專業遍地開花,野蠻生長。有學者統計,2013年全國新聞傳播類專業院系布點學校1080所,在校生23萬人,佔全國在校生的百分之一。其中,新聞學307所,廣播電視學225所,廣告學365所,傳播學55所,編輯出版學85所,網絡新聞媒體43所,數字出版5所,而2005年全國僅有661所,在校生10萬人。平均每年6萬的畢業生釋放到就業市場上去,如何消化得了?!

更何況,在就業市場上,低迷的傳媒業根本就難以消化產能過剩的准新聞傳播人才。新媒體技術突飛猛進,迅速擊穿了傳統媒體的圍牆。原先傳媒人賴以驕傲的專業優勢,在新媒體時代轉眼變成了幾乎人人都可以獲得的東西。“記者”這個職業不再是少數人壟斷的專利。更要命的是,傳統媒體原先建立在廣告創收基礎上的盈利模式,遭遇新媒體釜底抽薪,這對於那些市場化的傳統媒體來說,簡直是災難性的。市場大面積縮水,廣告收入墜崖式跌落,傳統媒體隻能壓縮產能,死摳成本,降低薪資,裁汰雇員。

美國職業研究網站採用5個標准把200個不同的工作從最壞到最好做了排列:體力要求、工作環境、收入、緊張程度以及雇佣前景。調查發現:精算師是美國最好的工作。其次是生物醫學工程師,排在第三位是軟件工程師(軟件工程師曾經在2012年排名第一)。墊底者:軍人、伐木工人和報紙記者。由此可見在美國傳統媒體處境的艱難,特別是紙媒的日子更加難熬。

糟糕的是,新聞傳播教育對急轉直下的傳媒大環境應對不及時,不對路。市場高度飽和,教育還在批量增產。產能嚴重過剩,致使新聞教育產品很難被市場消化。再者,新聞傳播教育生產並不符合傳媒市場的需求,他們需要的人才,我們的專業教育培養不出來﹔而他們不需要的人才,我們還在源源不斷地供給,產銷之間結構性失衡,扭曲了新聞傳播教育,也加劇了新聞專業教育危機。

有人說,新媒體遍地開花,恰恰應是新聞傳播教育大顯身手的大好時機。而且,新媒體機制靈活,市場廣闊,新聞專業院校培養的學生可以進入這些新領域,犯不著都困在傳統媒體的天井裡。新媒體的確需要人才。問題是,他們並不需要現有新聞傳播教育流水線上批量生產出來的人才。他們寧願要非新聞傳播專業的畢業生,也不願要所謂新聞傳播科班出身的畢業生,原因在於我們生產出來的產品不能滿足業已發生深刻變化了的傳媒市場需求。這就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各類非新聞傳播專業出身的人才大面積進入傳媒業,而規模隻增不減的新聞傳播專業人才就業空間越來越小。新聞傳播專業教育出現嚴重的“滯脹”困境。因此,新聞傳播教育急需壓縮產能。在目前高等教育對人才需求市場反應遲鈍的情況下,僅靠新聞教育機構自身“抽脂”,難以取得顯著效果。教育主管部門和新聞出版教育指導委員會應該有所動作,進行必要的宏觀調控,及時壓縮低端產能,做好結構調整,在精准、特色上下工夫,為傳媒市場輸送更多的優質人才。(作者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來源:《青年記者》

分享到:
(責編:謝琳(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