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青年記者》>>2014年11月上

做新聞首先是門手藝

觀  其

2014年12月05日16:39        手機看新聞

6年前,也是在《青年記者》專欄的最后一頁,我寫了篇短文《做自己的“匠”,讓別人“帥”去吧》。國人對“匠人”打心底裡瞧不起,都不願做“胸無大志”的“匠人”,連“匠才”都被用來貶人,即便“巨匠”也不如“大師”好聽。人人都想當“帥才”,可是,光“帥”又有什麼用呢?

這番感慨,6年來一直在心底不斷翻騰。最近讀到幾篇文章,感慨又被鉤出來了。

10月17日的人民日報,有一篇薛艷平談動漫發展的文章《“工匠精神”輕視不得》。文章說,我們的文化傳統中對“工匠精神”重視不夠。孩子們從小就被教育要做科學家、藝術家,而很少有家長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木匠。大學的動畫專業,以培養藝術家的態度教育學生,卻忽視了培養學生老老實實打鐵的能力與耐心,老師們往往在第一堂課就灌輸給學生“偉大的觀念”。都想當將軍與大師,想“四兩撥千斤”,願意並且能夠“站碎方磚,靠倒玉柱”的動畫人才寥寥無幾,現在連在國內找一家有專業實力的動畫中期加工公司都非常難。文章最后說,有后輩曾問快板書大師高鳳山,為何現在的快板書藝人沒有過去說得好了?老先生答曰:“因為他們沒要過飯。”沒有一種對職業的敬畏,沒有踏踏實實的服務精神,幻想一夜成名,任何藝術都將只是空中樓閣。中國的動畫人,還是先做好工匠再談藝術吧。

10月24日的中國文化報,記者李靜的日本行紀中講了一個故事。日本修復唐招提寺內主殿“金堂”,每個部件都被拆解下來,經過維修之后再重新安裝回去。日本最好的10位木匠參與修建,但在安裝時還是出現了0.6毫米的偏差,他們毫不猶豫,拆下來重裝。一木匠說,如果放過了那0.6毫米,將是自己終生的恥辱。

9月25日,宣講家網站刊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邱吉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敬業”的解讀。邱教授說,職業精神,就是要精於此道,以此為生。一個教師,要以三尺講台為自己人生的大舞台﹔一個木匠,要能夠做到鬼斧神工……真正能夠達到這樣層次的時候,我們說他才真正體現出職業精神的內涵和內在本質。這是職業化的一個最基本的要求。熱愛本職要求我們以良好的心態來對待工作,認真、勤懇、按時、按質、按量地把手上的工作做好。

今年第9期《秘書工作》雜志,摘發了中辦主任栗戰書為中辦黨員干部講黨課時的講話。其中,栗主任講到“極端負責”:“負責有三種境界,即認真負責、高度負責、極端負責,極端負責是最高境界和最高標准,就是要以最高的責任感和最強的責任心去做好工作,負責到極致。”“極端負責是一種人生態度,共產黨人最講‘認真’二字,勇於求真,敢於較真,不容一絲馬虎,不放一個疑點,不留一個漏洞。……極端負責是一種口碑形象,一個人靠住靠不住,讓人信任不信任,主要看他能不能一以貫之地用高標准對待自己、對待工作、對待事業,能不能干出實績、干得出彩、干得讓人放心。口是心非、馬大哈、大大咧咧、瞎忽悠的人,誰能夠相信他、信服他呢?”

以上幾篇文章,對當下的新聞採編與媒體經營,對媒體人的成長成才,不乏啟示。工匠精神、職業精神、極端負責精神,在我看來道理是一樣的,就是“該干啥干啥、該咋干咋干”。內核是一個“該”字。“該”,很少有人不知不懂,更多的人是知而不行。總想“四兩撥千斤”,總想找捷徑、搞變通、圖省勁,並且把善於此道的人視為“能人”、“聰明人”,時日一久,會來事的人多了,真干事的人少了。一家媒體的衰敗乃至關門,往往與“該”被忽略得太久有關﹔一個新聞人不出作品不出彩,也往往與“該”被忽略得太久有關。“聰明反被聰明誤”,無數的人和事,最終都逃不過這句討人嫌的話。

做新聞、搞媒體,首先是門手藝。媒體融合的大潮下,“手藝化”趨勢更加明顯。手藝人的祖訓就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手藝人最大的忌諱就是不靠譜、活太粗。手藝不精,不願做匠,自己都沒有“規矩”、找不著北,卻時不時唱“引導”、“理想”之類的調調,誰信?媒體融合格局大變,經濟下行換擋減速,都預示著媒體裁員潮越來越近。不靠譜、活太粗,卻動輒“指點江山”的那誰誰,誰要?

“應該”丟了,“活該”來了。

來源:《青年記者》

分享到:
(責編:謝琳(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