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據可視化以其直觀、生動、交互的特色,彌補了傳統時政報道的空洞、單調、過於嚴肅等不足,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電視時政新聞之中。本文將從電視時政報道入手,探尋數據可視化的技術和理念具備何種優勢,對傳統時政報道的影響為何,並通過案例,直觀地了解數據可視化如何融入新聞報道的實踐。最后,我們也將反思,數據可視化在電視時政報道中的運用還存在何種不足,對新聞從業者提出了何種新的要求。
關鍵詞:數據可視化 時政報道 電視新聞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受眾每天都要接觸到海量、復雜的數據。在快節奏的生活中,人們迫切需要化繁為簡、直達信息核心。媒體不再僅僅是信息的傳遞者,更要當好信息的解讀人。對信息更明晰的呈現、更准確的分析和更深層次的解讀,成為新形勢下媒體吸引讀者的創新手段。可視化的數據新聞也就在這種需求下應運而生。本文將從電視時政報道入手,探尋數據可視化的技術和理念具備何種優勢,對傳統時政報道的影響為何。最后,我們也將反思,數據可視化在電視時政報道中的運用還存在何種不足,對新聞從業者提出了何種新的要求。
第一章 文獻綜述
一、 數據新聞的研究現狀
筆者在中國知網以“數據”和“新聞”為關鍵詞,進行搜索,一共檢索到24篇研究文獻。從篇名上看,共有100篇文獻中,同時含有“數據”和“新聞”,新聞與傳媒領域40篇。
(一)數據新聞研究概述
縱觀數據新聞的相關研究,不難發現,除了新聞與傳媒領域之外,計算機技術也包括在內,這是因為數據新聞是基於現代計算機技術而存在的,計算機應用為其提供了技術基礎。在上個世紀50 年代,美國媒體開始試圖利用計算機技術開展報道,對一些數據化信息進行處理,運用到報道內容中,可以基本上看作是數據新聞的前身。
而到了20世紀80年代,“大數據”概念開始出現,最初主要是美國的學術界和商界對這一概念進行研究探討。2011年,麥肯錫咨詢公司發布了研究成果《大數據:下一個創新、競爭和生產率的前沿》,使這個概念得以大范圍地推廣。不過,大數據真正引起全球學術界、產業界關注的事件是在2012年3月29日,奧巴馬宣布將投入2億多美元啟動“大數據發展和研究計劃(Big Dat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Initiative)”。
(二)數據新聞概念與內涵
到現在為止,研究者對於“大數據”還沒有一個特別明晰,並為多數人所接受的定義。但是,學者們確已形成了一些研究共識。例如,對於大數據的特征,已經得到了較廣泛的認可,即:“海量的數據規模、快速的數據流轉和動態的數據體系、多樣的數據類型、巨大的數據價值。 對於“數據新聞”,上海交通大學的張戈浩教授給出的定義是:數據新聞(data journalism),又稱數據驅動新聞(data driven journalism),它指的是對數據進行分析與過濾,從而創作出新聞報道的方式。 目前很多國內學者在研究過程中,也會沿用這樣的一個定義。這一定義雖然簡潔明了,但是未免太過籠統,單純從字面意義試圖解讀數據新聞,無法凸顯新媒體時代的數據新聞,和以往借助數據進行新聞報道的區別。
也有學者認為數據新聞是精確新聞的產物。根據菲利普邁耶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提出的精確新聞的概念,即:通過對事件精確地客觀描述讓新聞的受眾真實的感知事件的發生和發展狀況。而后來在新媒體傳播環境下,新精確新聞主義的訴求和傳播環境催生出新的新聞形式——數據新聞,並指出數據新聞是“以數據為中心,密切圍繞數據來組織報道的新聞類型”。 筆者認為,今天我們在新媒體時代探討的數據新聞,特指那些數據在新聞中發揮決定性、關鍵性、主導性作用的新聞,是將數據根據不同媒體的傳播特點,通過恰當的方式呈現給受眾,並可以達到較為理想的傳播效果的新聞。
二、 數據可視化的研究綜述
可視化傳播並非一個新的研究方向,視覺傳播亦不算是傳播領域的新現象。早在語言產生之前,人類最基本的交流就是通過“視覺傳播”實現的,隻不過那時候的視覺傳播傳達的信息較為單一,而且是在生產力低下,其他傳播方式尚未形成的情況下進行的。
即使是單純從媒介傳播領域來看,圖片新聞、視頻媒介、廣播可視化等議題都不是新鮮的內容了,但是我們在新媒體高速發展的今天重新對可視化傳播進行研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有觀點認為,所謂“可視化”( Visualization) , 是指在人通過視覺觀察並在頭腦中形成客觀事物的影像的過程,這是一個心智處理過程。 而筆者認為,我們在這裡探討的可視化信息,並非所有看到的信息都叫做可視化信息,而是將原本抽象的信息內容經過信息處理使其實現可視化的過程。
究竟何為信息可視化?學者凱勒說可視化是一個過程,它將數據信息和知識轉化為一種視覺表達形式,是充分利用人們對可視模式快速識別的自然能力。可視化可以有效的減少我們受眾的認知負載,增強個人在處理復雜認知問題所需要的記憶能力。信息可視化就是在運用可視化的技術,對賦予意義的數據進行可視表示法,增強人們對抽象信息的認知和理解。中國傳媒大學的劉杰認為,可視化作為數據新聞傳播的主要形態,是數據新聞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筆者在中國知網在限定新聞與傳媒領域的情況下,在全文中搜索“信息可視化”,共得到相關文獻383篇。不過在這些研究中,大部分是圖書館情報領域的研究,從新聞傳播學角度進行研究的不足50篇,這其中主要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兩類:
一是視覺傳播案例分析。
無論是傳統的紙媒、廣播、電視還是新興網絡媒體,有關視覺傳播的嘗試都屢見不鮮,在這些嘗試中不乏成功案例。而研究者對這些案例的分析角度也比較多樣,例如從傳播內容本身、傳播方式、營銷手段等。例如,在《大數據時代,外媒大報如何構建可視化數據新聞團隊?》一文中,作者從團隊建設層面尋找《衛報》、《泰晤士報》、《紐約時報》等媒體在實踐中可借鑒的經驗。
二是傳統媒體的可視化改革。
在競爭如此激烈的業態環境下,媒體逐漸意識到視覺沖擊對受眾有天然的吸引力,紛紛需求視覺化的改革之路。紙媒開始重視圖片新聞和頭版排版,電視新聞試圖將抽象信息可視化處理,就連一向以聲音見長的廣播,也嘗試進行可視化改革。眾多的研究者也把目光鎖定了這些新的探索。劉小崢在《深度報道中論據的可視化處理》一文中,提出要通過對數據的形象化演繹、理論和政策的故事化解讀、記者的現場展示等途徑來增強深度報道的視覺沖擊力。
第二章 數據可視化在時政新聞中的應用
一、當前電視時政新聞報道存在的問題
時政新聞報道肩負著傳達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重任,因此在電視新聞報道中佔有重要地位。身居要位,作用重大。但是,如今的時政報道卻存在著幾大難以破解的困局。
(一)以文字為主的敘事方式難以呈現宏觀描述
當前的時政新聞報道,文字始終是新聞報道的核心。文字表現在電視新聞中就是解說詞。電視新聞主要以“畫面+解說詞”的方式講述新聞故事,新聞畫面注重細節的捕捉,這就導致了電視畫面難以呈現對社會現象的宏觀描述。
為了使新聞報道顯得更有力度,不少記者會採取專家採訪的方式,但是被訪人物的觀點難免帶有主觀性,所以時政新聞的宏觀敘事能力一直是新聞報道的短板。
(二)報道形式單一難以吸引受眾
在當前的時政新聞報道中,幾乎以新聞的幾個要素為主展開報道。無外乎什麼時間、在哪兒、誰主持開展了什麼樣的會議工作。表面上看似乎符合新聞報道要求,其實這是時政新聞報道模式的僵化。機械化而缺乏實質性的內容,每一篇報道淪為普遍沒有體現出個性化。
(三)報道內容脫離受眾難以引起情感呼應
時政新聞報道一直為人們所詬病的問題就是內容枯燥、脫離受眾。內容枯燥是由時政報道本身的報道題材所限,脫離受眾其實是因為新聞報道沒有找到與觀眾很好的結合點,換句話說沒有從情感上喚醒觀眾。
時政新聞報道中群眾最為關心的有價值的信息,往往淹沒在冗長的會議介紹、領導講話中。這種簡單的記錄式報道,沒有充分地挖掘新聞背后的社會意義,沒有通過新聞報道讓受眾體驗到關切之情。
二、數據可視化的運用對時政報道的影響
在大數據和數據新聞浪潮的挾裹之下,數據可視化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呈現在觀眾面前。不再只是簡單的圖表、表格、列表,而是借助於3D虛擬技術在電視新聞的報道中鋪天蓋地而來,著實讓人眼前一亮。以下就簡要分析數據可視化的運用對時政報道產生的影響。
(一)新聞敘事方式的改變
1、數據成為新聞敘事的重心
數據可視化是數據新聞報道的一種方式,數據新聞一般經過“獲取數據( getting data ) - 分析數據( analysis data) - 數據可視化( visualizing data)” 三個階段,最終形成新聞故事呈現在觀眾面前。
自數據可視化運用在電視新聞報道中以來,數據既是新聞報道的主體,同時也是一種敘事語言。數據可視化並不簡單的等同於數字可視化,而是把數字通過可視化以更清晰的邏輯、更好的視覺體驗呈現給觀眾。數據可視化考察的重心並不是數據的收集能力,而是解讀數據的能力、講述數據背后故事的能力。
2、宏觀敘事在新聞報道中得以展現
數據新聞主要靠大數據來驅動,而大數據的優勢正在於它的宏觀解釋能力。大數據顯著的四個特點為:海量、迅速、多樣、高價值,即大數據能夠迅速獲得多個行業的海量信息,數量不僅巨大而且獲得的數據都具有較高的價值性。海量客觀、真實數據的支撐,使得數據新聞可以游刃有余地對新聞報道進行宏觀層面的分析、解釋。
(二)新聞報道廣度、深度的拓展
1、交互性獲得多方數據來源
自社交媒體進入人們視野之后,其交互性就成了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在數據新聞中,這種交互性並不僅僅是傳播手段更是數據採集的一種方式,普通的互聯網用戶可以自主地管理、上傳數據。
以首屆數據新聞獎的參賽作品為例,對其數據來源進行分析發現,“公開數據198個,其中有38個項目的數據是應項目需求而公開的,自主收集70個,私有數據56個,社會化媒體11個” 。從上述資料可看出,雖然政府公開數據是數據新聞的主要來源,但是可以看到以社交媒體為代表的用戶自主提供數據佔到了總量的1/5。
2014年春節期間,央視與百度攜手制作的“春運圖”引起了較大的反響。圖片中紅色標注的地點表示春運期間人流量較大城市,而城市之間藍色的熒光曲線表示人流量。曲線越粗表示兩個城市之間的人流量越大。這些數據是怎麼獲得的呢?隻要擁有百度地圖APP的手機用戶,在使用時選擇了“自動定位當前所在城市”,那麼該用戶的數據就會呈現百度的后方。借由這些用戶提供的數據,春運期間的人員流動宏觀情況在地圖上就一目了然了(圖5)。
2、虛擬植入技術增強新聞表現力
虛擬植入技術又稱之為“虛擬圖文包裝系統”。這是一種新興的電視節目拍攝、制作手段,主要運用到kinetrak技術、三維模型、動畫實時渲染。Kinetrak技術“能夠跟蹤主持人的動作自動生成三維場景和立體的圖文展示系統,並允許主持人親自對圖形和展示內容進行互動操作,以更自然的方式呈現新聞內容” 。虛擬植入技術在電視新聞報道中的運用,極大地增強了新聞畫面的表現力,觀眾有一種觀看好萊塢大片的感覺。
(三)可視化的敘事更利於表現情感
互聯網使得人們接觸信息的門檻變低,任何人都可以隨意獲取所需要的信息。同時網絡用戶也面臨著被信息淹沒的問題,此時重心已經不再是如何獲得信息,而是如何篩選、理解信息,如何找尋信息背后蘊藏的價值和意義,即數據與觀看數據的人之間如何產生聯系。這種情況下,訴諸於情感表達往往比理性的分析更能讓受眾產生共鳴。
時政新聞報道受內容所限,難免枯燥。內容不變的情況下如何使時政新聞報道吸引受眾呢?可視化的出現讓電視新聞工作者看到了一線生機——內容無法變更的情況下,那就變化內容的呈現方式﹔枯燥的數據列表無法傳遞情感,那就通過可視化的敘事進行情感滲透。
第三章 問題與趨勢
總體而言,就目前取得的效果和影響看,我國電視媒體在時政報道中對於數據可視化的應用在報道形式的創新以及報道內容的生動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但是,通過與業界同行對比、追述數據新聞的定義與內涵、遠瞻受到大數據推動影響的媒體未來的發展方向,我國電視媒體目前報道中對於數據可視化的掌控與應用,在形式和內容上都存在的不容忽視的問題。總結如下:
一、對數據的利用過於膚淺,報道層次不夠深入
數據可視化的應用,是數據新聞報道中的一種手段,而記者對於數據的挖掘和把握,根本上決定了數據可視化應用的效果。單一的數據、數據庫或者數據集合並不是新聞,隻有記者能夠從海量的數據中發現新聞線索,或是抓取大量數據拓展既有新聞主題的廣度與深度,才能真正體現出數據新聞的特點與意義。
二、傳統記者數據分析能力薄弱,跨界人才稀缺
數據新聞作為一種由數據驅動的新聞,既有對於數據精准分析的要求,同時新聞記者的專業性以及新聞敏感性也不可欠缺。“它不僅需要新聞敏感和文字能力,還需要數據搜索、數據挖掘和統計分析能力,以及在網絡平台、傳統平台發布具有良好閱讀體驗的信息圖表的能力。” 這些都給今后的新聞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
三、數據質量參差不齊,整體有待提高
目前大數據的主要來源是類似於百度指數等搜索指數、微博話題等自媒體數據以及由網絡大數據公司所調查匯總的數據。由此可見,在我國目前的大數據報道中,政府權威數據處於普遍缺失的狀況。雖然網絡數據具有統計成本低、更新快、與網民互動性強等特點,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網絡統計會受到參與網民人群層次、統計網站性質不同等眾多因素影響,其可信度與權威性都由一定程度的缺失,因此在此基礎上做出的新聞也難以達到預期的深度與影響力。未來,如何建立權威有效的數據挖掘平台,獲取可靠的數據,也是亟需思考的問題。(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電視學院)
參考文獻
[1]趙國棟、易歡歡、糜萬軍、鄂維南,大數據時代的歷史機遇——產業變革與數據科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6,21
[2]章戈浩.作為開放新聞的數據新聞——英國《衛報》的數據新聞實踐.[J].新聞記者,2013(06).7-13
[3]李雅箏,周榮庭.新媒體時代的數據新聞的信息可視化應用——以《衛報》為例.[J].科技傳播,2014.1(下)
[4]宋紹成、畢強、楊達,信息可視化的基本過程與主要研究領域.[J].情報科學,2004.1,14-16
[5]賈偉.時政新聞改革探析,[J]河北大學,2005.5,4
[6]吳華清.黨報時政新聞話語研究,復旦大學,2012.4
[7]顧驍瑾.電視時政新聞視覺傳播語言研究.[J]中國藝術研究院,2009.3
[8]周成剛.時政新聞報道研究——以《人民日報》2003—2010年“兩會”報道為例,黑龍江大學,2011.4
[9]姜伊昌.試論電視會議新聞報道的創新,廣西大學,2006.5
[10]徐少兵.把握時代理念創新時政新聞的傳播形態,[J]新聞記者,2008.4,5
[11]胡泳:《大數據時代的新聞》[N].《經濟觀察報》,2014年3月22日
[12]方潔:《“數據新聞”:大數據時代新聞表達方式的創新》[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10月30日.
[13]Mariam Kobuladze. What is data journalism. http: / /visual. ly /what - data - journalism.
[14]郎勁鬆、楊海.數據新聞: 大數據時代新聞可視化傳播的創新路徑.現代傳播,2013.3,34
[15]王斌.大數據與新聞理念創新——以全球首屆“數據新聞獎”為例.編輯之友,2013.6,17
[16]王玨.電視新聞媒體的社交之道——來自BBC的經驗,電視研究,2013.11,80
[17]《2013年中國搜索引擎市場研究報告》,《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