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十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微信參與社區管理的可行性與對策分析

——以“藍天陽光和紅谷世紀花園花園”為例

胡濤 潘文

2014年12月08日17:00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摘要:在傳媒分眾化的今天,微信的封閉性和龐大的基礎群體性為微信參與社區管理提供了初始條件。而也有越來越多的社區開始開通社區微信參與社區管理。本文使用觀察法和調查法,通過現場觀察訪問和問卷調查的形式,對社區微信開通現狀、社區情感狀態、社區人員微信認同進行調查,以此對社區開通微信參與社區管理的困境和可能性進行分析,為社區開通微信參與管理提供可行性。

關鍵詞:社區參與 社區微信 社區管理 可行性分析

在經濟社會發展的今天,商品房的不斷增加,網絡社區的興起、人口流動性的增強,鄰裡關系的重要性日漸下降,居民鄰裡互動減少、社會參與水平也愈加低下,現代城市社區的歸屬感嚴重下降。換言之,傳統意義下的社區已逐漸發生改變。而作為社區管理者的居委會,其所處地位和處理事情的形式也面臨挑戰,而現今流行的眾多社交網絡平台在社區管理上也難有長期成效。微博、論壇、人人以及其它平台在社區傳播方面都出現不同層次的問題。

微信,現作為最熱門網絡社交平台之一,開始成為下一個改變目標,並逐漸被人們所接受,而現採用微信公眾平台創新社區管理的方式也正逐漸被越來越多的社區所接受並採用。在十月份利用百度進行“社區微信公眾平台”的搜索,得出的數據顯示,10頁100條信息中,社區開通微信社區管理公眾平台的新聞多達86條。由此可見各類社區看到的微信在社區管理上的可能性。

據調查,近幾年中國各城市有條件的社區都在努力創建社區服務微信平台,無論是發達的北上廣,還是發展稍落后的中西部地區。以上海為例,目前已有多個區或街道一級的電子政務服務開通了微信平台,向普通民眾提供社區政務信息、社區公共服務查詢和預訂,社區體育文化活動的推廣和報名等多種社區政務服務,以及社區民生服務。根據上海互軟電子政府創新體驗中心在行業研究過程中了解的情況,普陀區曹楊街道、浦東新區金楊街道,以及閘北區、閔行區的多家單位,都在利用微信平台提供社區政務服務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

微信由於立基於手機的方便性,獲得了人們的親睞。然而作為一種新方法,在許多社區的開始階段都會想到社區管理要不要利用微信,而且在回顧之前網絡產品在長期上的難以支持上不難以看出微信管理也有可能面臨同樣的問題.為此選取了南昌本地小區進行觀察,並結合對群過各地不同類型的社區微信的觀察和比對,得出微信參與社區管理的可能困境並提出解決方案。

一、微信參與社區管理的現實困境

根據對多個微信關注以及對兩個文化水平不一的社區的觀察和訪問發現微信公眾平台仍然是一個新鮮事物,大多數社區並沒有採用這種管理方法,大多數是沒有想到,亦或是管理人員本身對微信等網絡產品的不熟識。而且多數居民對此有想法但不熱切。在調查中發現小區居民小眾化交流圈明顯,社區認同感偏低,而且社區人口流動性較大。對於社區管理問題熱切程度偏低。根據對微信的關注,微信服務大多停留於純粹的提供信息服務,缺少必要的其他功能。亦或者以知識水平中高型的紅谷世紀花園為例,社區存在QQ群和以微信為基礎朋友圈,但是都缺乏一定的推廣或是發展受限

為此我們在南昌新建縣選取了文化水平偏低的藍天陽光社區和文化水平較高的紅谷世紀花園社區針對微信的普及度及社區參與度進行問卷調查,共有樣本數80份。調查結果顯示,社區活動的缺乏使得社區活動的參與度非常低。

微信在社區管理上的提出和應用是一個新生事物,而微信是一個正火熱的新媒體產品,它的應用在初期必定會有問題重重,社區活動、交流方式、情感歸屬,科技自身的問題都有可能對微信在社區管理上的應用產生影響。

第一, 社區本身的活動較少影響社區歸屬感也影響給予微信的網絡社區的構建。公眾平台所打造的網絡社區服務平台必定是一個基於自我本身社區的網絡平台。而為了達到微管理的目的,首先需要讓社區居民關注,而這中間的關鍵點便是找到居民的共同關注點,也就是社區本身。隻有社區現實問題才能凝聚人氣。但是現實狀況是, 社區本身活動的活動數量就稀少,能夠持續吸引社區居民的焦點並不多, 社區居民線下活動的參與面也較窄, 而社區居民的參與度也同時降低,對於網絡社區的構建存在阻力。

第二,業主與居委會或是物業關系固化易使網絡社區作用邊緣化。在現實社區中業主與物業的關系呈現固化狀態,工作模式和流程也成定式,即無事無聯系,在商品房社區尤為明顯。社區雙方的交流更多的是停留在發布通知上,而這些也是通過貼公告來完成的。在老式社區,社區居民與居委會聯系較為緊密而且其本身鄰裡關系也較為緊密,對於社區活動的參與度也較高。商品房社區人際關系有別於前者,人際關系更為淡漠, 而居民的需求可通過社會化、市場化的方式得到滿足。網絡社區本身用於對社區服務的創新與改進,而社區服務的固化形象容易使人們邊緣網絡社區。

第三,老年人是社區事物的主要參與者影響網絡社區的群眾基礎構成。這種年齡階層的分化中使得關注對象更具體,然而這一群體本身的局限性又阻礙網絡社區的快速形成。年輕人更能順應時代發展,可同時對社區活動的參與度與認同感在科技發展的今天愈加降低,而同時作為主要參與者的老年人本身也更關注於現實的鄰裡關系也較能處理鄰裡關系,而對智能化設備容易存在使用不便也難以接受和學會使用,而且老年人多數使用的是功能機而非智能機。在調查中發現在中低型社區問卷中僅一位60歲以上的居民有使用微信的情況。

第四, 現實社區的利益關系可能影響網絡社區的現實效果。首先,一般網絡社區存在社區居民共享的認同價值,以實現社區居民的共同利益。而公眾平台本身的應是各方協商共有的,也是各方意見的中轉站。也正是這點也決定了其具有的群眾基礎的龐大,而這凸顯的其中一點便是隱藏的商業信息。但這些利益糾葛必須妥善處理,不然一則出於於商業利益的廣告也可能壓垮整個虛擬社區。而如今越來越多的趨於市場化的商品房社區對於市場化管理也應倍加考究。

再則,如今人們出於生活或其他的因素,在使用網絡社區時不可避免的會考慮到同區域內互相認識的情況,而這種認識會影響網絡社區功能的發揮網絡交往很大程度上在於其創造的陌生感和私密感,能給人一種非常理想化的交流環境。而且處於隱私需要,以及對網絡的不信任度,使得網絡社區在管理上存在困難。在另一方面,不可能鄰裡所有人的關系都會非常好,但小范圍群體交流圈卻非常常見。眾多的小范圍交流圈能夠一定程度上促進社區認同感但也一定程度上妨礙社區的廣泛認同感。而且,社區成員關注點的外放而對與本社區內化視點的缺乏對於社區共同感的構建也成為嚴重問題。

最后,信息的延后性使得網絡平台在突發狀況下的作用大大縮減。在居民反饋到居委會接受信息,這中間存在信息接收的滯后性,而且不可避免,反之亦然。

網絡社區的發展是在現實社區的發展遭遇科技沖擊,碎片化現象愈加嚴重,社區歸屬感降低的情況下的必然產物,是順應網絡影響下的人際關系更多轉向網絡關系的現實需要。立足於現實社區的虛擬社區構建其必要性不容置疑,在網絡影響下的今天,人際傳播組織傳播本身就與網絡密不可分,而突破現實困境的方法就隻有在困境中尋找嵌套的可能。

二、現實與網絡的嵌套可能

網絡使用愈加廣泛,其對於於人際傳播的作用愈加明顯。在網絡的廣泛影響下人際傳播衍生出有別於傳統傳媒下的人際傳播功能。在網絡社區中使得“人們情感需求更加滿足,關系范圍擴大,交往狀態更具理想化”。而網絡粉絲群體的表現更趨於“平等、開放、自主和不穩定”。而且手機智能化的配備使得網絡社區的積極影響有了更多的提升空間,而網絡平台的構建就需要充分利用現今科技發展提供的可能,進而促使完成對微信參與社區管理應用的最后一步的跨越。

微信時代的到來也賦予了微信在進行社區管理上的先天優勢,而網際時代的交流使得我們更應當合理利用網絡的作用,讓交流和管理跨入社區管理2.0時代,

第一,服務的便利性.網絡服務的開通其著眼點在於服務的便捷度,許多與社區居民相關的服務可以直接通過發一條回復或微信解決。在軒苑社區的公眾號“軒苑_wghwxpt”中有九項標有數字的服務項目其中包含咨詢醫療保險辦理、低保申請、高齡補貼與老年人優待証、准生証辦理、獨生子女証辦理等7條社區居民平日關心的內容,回復相應數字后,系統自動提供給居民詳細的辦理信息。而這種便捷對於所有年齡層的人來說都是最看重的。而這一點更能促使家裡的年輕人幫助長輩學會使用智能化設備。

第二,服務的隱私性,每個人在尋求服務時是雙向的封閉的環境,在微信裡可以做到個人與后台的直接信息交流而無關於他人,利於隱私的保護。而且這種保護也在於交流反饋的非實名。當然在關於全區或大部分居民利益時可以公開。

第三,反饋機制的完善。服務的便利下同樣不可缺少反饋。居民在通過網絡參與社區活動享受社區服務的同時,許多切身感受和使用詳情需要及時反饋給后台,並幫助后台完善服務,同時促進社區服務的改善。

第四,多方交流渠道的提供。社區認同感的降低其中主要因素便是鄰裡關系的弱化,生活小圈化。而網聚族的特點是“拒絕孤獨同時喜歡通過網絡同陌生人說話”,交流渠道的提供能促進小區內鄰裡關系的改善增加認同感,提升小區活動參與度,方便小區的惡更好的管理。同時,物業,居委會,業主委員會和業主之間也可以通過平台在平時有一定的交流。而且網絡影響下的人際關系更傾向與平等開放和自由化,也更利於交流。據數據顯示,在50份調查問卷中社區居民一般的交流行為處於見面時交流佔45份,為90%的比例,交流形式單一。

第五,合理利用手機的便捷性與微信群體的普遍性。手機的便捷毋庸置疑,微信群體的普遍也是顯而易見,但這種對於網絡社區構建的有利條件必須合理使用,商業化操作極易引發居民反感。在對南昌紅谷灘地區的兩個不同類型的社區的調查問卷的數據顯示,中低端社區的50份問卷中使用者多達36份,其中包含一位60歲以上的老年人。而在文化水平較高的另一個社區的問卷中數據顯示,微信的使用為27/30.所以依此大致類推出微信在社區群體中廣泛使用性。

除此之外,社區服務本身的改進與加強也是網絡社區服務應努力的方向。社區信息發布也理應更具有社區化特點,符合社區多數人利益且與之相關。

總之, 網絡微信社區的建設為城市社區的管理與服務開創了一種新的局面,雖然因為受到現實的各種制約, 微信網絡社區在構建社區認同、實現社區治理方面還有待改進, 但是隨著社區建設的全面發展, 網絡社區的全面推進,社區居民的全面認同,微信網絡社區管理也將掀開新的一頁,“微”管理的最后一步也不再是問題。(作者系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1]作者不詳:《微信政務——社區政務服務的好幫手》,中國電子政務網,http://www.e-gov.org.cn/news/news007/2014-06-09/150229.html。

[2] 桂勇、黃榮貴:《城市社區: 共同體還是“互不相關的鄰裡”》,《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 年第6期。

[3] 鐘雲:《網絡粉絲群體的傳播特點及其心理分析》,華中科技大學2010 屆碩士學位論文。

[4] 謝靜:《虛擬與現實: 網絡社區與城市社區的互動》,〈現代傳播》2010 年第 12期。

[5] 方雨:《一個物業經理對小區微信公眾號的八點看法》,鞭牛士網站,http://www.bianews.com/news/88/n-401688.html。

分享到:
(責編:謝琳(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