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進一步貫徹和落實“十八大”精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雲山同志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提出了“問題意識”,強調要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直面問題、研究問題、回答問題、積極推動問題的解決。新聞界在建構“問題意識”時,除了要遵循底線“以服務民生為中心,以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促進文化產業健康發展為基本點”外,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制定規章制度,加強自身隊伍建設﹔二、培養多方信源,構建龐大信息系統﹔三、加重民生新聞比例,豐富報道形式﹔四、妥善提出問題,規避潛在風險﹔五、積極跟進報道,推動問題解決﹔六、把握報道尺度,平衡正負面新聞比例等。
關鍵字:問題﹔新聞媒體﹔服務民生﹔把握尺度
“十八大”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簡稱)報告中涌現出了諸多新的議題,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制定出與黨的前進方向相一致的方針路線,宣傳工作者對此展開了一系列的討論。在一次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雲山提出,在社會思想意識多元多樣、媒介格局深刻變化條件下做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必須樹立好“問題意識”。要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直面問題、研究問題、回答問題、積極推動問題的解決。那麼,新聞界作為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窗口,應該如何解構和完善自身的“問題意識”呢?
首先,所有“問題意識”的建構,都必須建立在一定的底線上。否則,任何的“問題意識”都是毫無根據,沒有實際可操作性的。對於新聞出版業來說,應該遵循的底線是“以服務民生為中心,尊重事實,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促進新聞業健康向上發展。
當然,除了充分把握底線,遵循底線原則,新聞媒體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從而更好地建構和完善“問題意識”。
一、制定規章制度,加強自身隊伍建設
新聞界要更好地開展新聞工作,幫助人民群眾解決問題,就必須保証自身不出問題,即自身隊伍建設要得到充分保証。否則,任何的報道工作都可能存在問題,甚至引發問題。因此,在為人民服務之前,必須增強自身的“問題意識”,保証自身工作的純潔性、客觀公正性。
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和職業操守。新聞工作者總是出現在重大事故、重大報道的第一線,也是國家反腐敗事業的一把刃劍。因此,身邊總是充滿著形形色色的誘惑。一旦為之所動,就可能會失去新聞人應有的職業道德和底線,做出違背事實依據,甚至隱瞞事實、顛倒黑白的行為。最終失去人民對新聞媒體的信任。因此,為了防患於未然,新聞界、新聞單位應該出台各種相關的規章制度,規范新聞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防止新聞界各種不良事件的發生。
二是新聞從業人員的業務水准。新聞工作者既要向下傳達黨的精神、黨的思想,也要向上傳達民眾的心聲、民眾的需求。上行下達過程中任何一個細節一旦出錯,就會造成信息堵塞,交流受阻。歷史上,因為新聞工作人員的疏忽或者業務能力低下,造成信息錯誤表達的事件屢見不鮮。因此,有必要加強新聞從業人員的業務水平,增強相關新聞報道的可代表性和建設性,盡量為人民大眾構建一個無限接近於真實世界的擬態環境。
二、培養多方信源,構建龐大信息網絡
新聞界保証好隊伍自身不出問題是基礎,為人民解決問題是關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雲山同志在一次座談會上提出,衡量十八大精神落實的好不好,要看幫助人民群眾解決問題多不多。解決的越多,說明落實十八大精神的工作做得越好。對於新聞工作者來說,想幫助人民解決問題,首先必須發現問題。所以,及時地發現問題是培養“問題意識”最先需要展開的工作。那麼,如何才能做到及時地發現問題呢?新聞界應該培養更多的信源,構建龐大的信息網絡。當然,這個“信源”既可以是記者本身,也可以是人民大眾。
一方面,新聞單位可以考慮或定期派記者深入基層,有條件的單位甚至可以在基層設常駐工作站。基層有大量的新聞素材可以挖掘,有大把的急難問題期待關注。記者深入基層的做法既能及時地發現問題,反映民眾心聲,也能進一步保障所報道的內容的真實性。當然,記者的親身見聞也常常能夠增加報道的感染力。
另一方面,新聞媒體應該培養大批基層通訊員。新聞界的資源畢竟有限,但是每天發生的問題卻極多。這種不對等,意味著緊靠記者自身是很難完成這項工作的。要想更全面的搜羅“問題”,必須發動起普通民眾。新聞單位可以在各個基層工作單位,如工廠、農場、作坊、學校等培養消息源,也可以與當地街道居民委員會、村委會、村干部等合作,增加信息網絡的密度,並定期提供培訓和學習交流的機會,增強消息的信度。
當然,為了加強記者下基層的動力,激勵更多的基層人民成為通訊員,新聞單位不妨制定一些激勵政策。
三、加重民生新聞比例,豐富報道形式
及時地發現問題之后,就要尋找提出問題的平台。十八大之前,國內一些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報紙、電視等傾向於將時政新聞放在重要版面重要位置,卻忽略了民生新聞的重大意義。十八大之后,中央政治局、中宣部相繼發布了關於改進文風的若干規定。其中提出,對於一些領導人的會議、活動新聞,要根據工作需要、新聞價值、社會效果決定是否報道,進一步壓縮報道的數量、字數和時長。這就為新聞界掀起了一陣清新之風。同時也意味著新聞報道選擇權的回歸。而民生新聞首當其沖,應該成為報道的重點。
對於傳統紙媒而言,應該增加民生新聞的版面,並且在重要的版面、位置刊登民生新聞﹔對於電視台而言,應該增加民生新聞報道的比例,並將之放在播出時段的重要位置,防止向時政新聞、會議新聞一邊倒的局面﹔對於網絡媒體而言,應該加大對民生問題的報道,並將之放在重要位置,凸顯其重要意義。
對於民生新聞,應當根據新聞價值的大小給予適當的篇幅,或消息或通訊。當然,配上一些評論、特稿也會大大增加報道的影響力,增強報道的傳播效果。
此外,應該擴展創新民生新聞報道的種類。如增設“幫辦新聞”。可以說,“幫辦新聞”是記者直接幫助百姓解決問題的典型代表。拿《每日新報》的“幫辦新聞”為例,該報先設有“新幫辦”專版,后又相繼推出“民生”專線,所涉及題材關於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各種幫辦活動的展開,最終切實的幫助人民覺得實際問題。目前,國內已有不少報紙和網站開設相關欄目。但是黨報等官方媒體在這一塊略顯欠缺。
四、妥善提出問題,規避潛在風險
有了問題來源渠道,有了問題刊登平台,接下來需要考慮的就是如何提出問題。
說說好話,空談成績,是不需要太多准備、做太多功課的。但是要提意見、說不足,不僅需要勇氣和膽量,也需要清醒的頭腦、精心的准備。
對於新聞工作者來說,亦是如此。唱贊歌是不會犯錯誤的,但是提問題卻很容易引起“問題”,招來麻煩,如被告上法庭等。近年來,記者因報道惹上官司的事件也常有發生。因此,有問題,怎樣提,是新聞工作者必須要慎重考慮的問題。
首先,必須保証提出的問題是真實可信的,而且所公開刊登發表的報道是有証有據的。而且不包含個人的主觀情緒和主觀意見,充分保証報道的客觀公正性。其次,要注意提問題的方式,規避潛在風險。使記者有底氣直面被批評對象所挑起的新聞官司,至少無需擔心白素,放心大膽地在新聞媒體上公開提出問題。
拿簡光洲報道“三鹿”毒奶粉事件為例,記者之所以敢公布問題奶粉“三鹿”的名稱,除了發文單位領導和記者的勇氣可嘉外,報道中所才採取的多種可靠手法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在《甘肅14嬰兒同患腎病 疑因喝“三鹿”奶粉所致一文中》記者隻報道質疑,但不下結論﹔向各方多處求証,平衡報道﹔並保存了事件採訪的全程錄音,留下了可能的訴訟中會用到的証據。該報道見報后,三鹿集團只是要求記者從網站上撤稿,並未提起訴訟,最終甚至承認自己的產品有問題。
五、積極跟進報道,推動問題最終解決
都說“關注就是力量,圍觀改變中國”,話雖如此,可是並不是每次關注都能幫助解決問題的。很多時候,關注的結果就是發現並提出了問題。拿今年2月的熱點新聞為例,連霍高速義昌大橋爆炸垮塌事件的責任認定結果未出,案件尚在積壓﹔李某某涉嫌輪奸案尚未進入檢方起訴階段﹔山西洪洞水庫壩體坍塌事件群眾損失正在賠付。隻有持續的關注才有可能推動問題最終解決。這就需要媒體不斷地積極跟進報道,這樣不僅能了解事件的最新動態,也能留住受眾的眼球,推動輿論的發展,直至最終促使有關部門積極解決問題。否則,這些新聞報道充其量就是爛尾報道,沒有達到最終目的。
這就要求:一方面記者自身要有一追到底的精神。對於自己所負責的報道,要持續關注,並與該事件的利益相關者保持聯系直至問題解決。因此,從這個層面上看,記者內部最好做好分工,盡量保証任一事件相關記者都全權參與報道過。這樣,既防止了信息的遺漏與重復,也能保障信息的延續性。同時,建議記者多開展深度報道。多方位、多角度挖掘問題的全部,甚至在不參與新聞事件的前提下能夠推動問題的進一步解決。
另一方面,新聞單位可以定期開展總結活動,盤點“爛尾”新聞,使那些被受眾遺忘但是卻關系到民生等的重要事件重新被提上議程。
六、把握報道尺度,平衡正負面新聞比例
美國著名政論家李普曼在其所著的《公共輿論》一書中,提出了“擬態環境”的概念。所謂擬態環境,就是我們所說的由大眾傳播活動形成的信息環境,它不是客觀環境的鏡子式再現,而是大眾傳播媒介通過對新聞和信息的選擇、加工和報道,重新加以結構化以后向人民所提示的環境。因此,大眾傳播媒介的活動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人們對現實環境的認知。這就意味著一味地提出問題,會讓人民缺乏對國家、對社會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從而引發更多無法預料的問題。
因此,新聞媒體必須把握報道尺度,不要不提問題,但是也不能一味的提問題。這就是說:一方面,新聞媒體要做“啄木鳥”,反映真實的社會問題﹔另一方面,也要做“百靈鳥”,反映生活中的真善美、展現社會的各種豐功偉績。尤其是對民生新聞、社會新聞而言,合理平衡正負面報道是極其有必要的工作。新聞工作者在實際生活中既要發現問題,也要發現美。用最朴素最真實的語言展現最美的人心,鼓舞人民向上健康發展。
這不僅對記者提出了要求,同時也很考慮編輯的功力。
一方面,記者要善於發現美,並找准角度,反映一種積極向上的風貌,並最終形成相關稿件﹔另一方面,編輯在排版、編排時要掌握技巧,不要將負面新聞充斥在同一個版面、同一個時段。應該合理的將問題與美穿插在一起,既避免了“審美”疲勞,也避免了“審丑”疲勞﹔既給人以危機,又讓人滿懷希望。(作者系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①王衛明、曾緋:《記者為什麼敢公布問題奶粉“三鹿”的名稱》,《今傳媒》2008年第11期。
②鄧海建:《“尚在調查”不要成為爛尾的序曲》,《中國青年報》2013年3月26日。
③燕少廣:《以“幫辦“方式拓展民生新聞——<每日新報>的一種新聞操作》,《中國記者》2008年12期。
④《關於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 切實改進文風的意見》,詳見:http://news.cqnews.net/html/2012-12/27/content_22929973.htm.
⑤《中央政治局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詳見:http://www.gs.xinhuanet.com/fgdj/2012-12/10/c_113970935.htm.
⑥(美)沃爾特·李普曼:《公眾輿論》,上海世紀出版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