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十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用傳播學知識淺析微博“@攝影之友”

朱戈

2014年12月08日17:36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本文分析的微博“@攝影之友”是同名攝影期刊《攝影之友》的官方微博,開通於2010年五月,目前已有粉絲346余萬。

傳播的內容方面,作為一個期刊的官微,筆者起初以為它是被用來宣傳,甚至是推銷期刊的,所以博文中有關於期刊的內容應該會有很多,走近微博才發現其實並不是這樣,微博中傳播的內容更多的是一些與攝影相關的東西,原創博文的構成大多主要以圖片為主,輔之以必要的說明文字,比如微博的小編會分享一些攝影愛好者的作品﹔會傳播一些攝影小知識﹔會介紹一些新出現或者是比較好的攝影器材﹔....相反地,涉及期刊本身的博文非常之少,在筆者翻閱的最近一個多月的博文中甚至都沒出現過,基於此,筆者十分欽佩這種傳播,《攝影之友》主辦方推出的這一微博是給所有愛好攝影的同志們創造了一個平台,一個可以學習攝影知識,了解攝影動態,結交攝影同好者的平台,而不是局限在商業宣傳上,筆者認為,這是一種真正的,純粹的傳播。

傳播渠道方面,眾所周知,新浪微博的內測是在2009年的8月份,真正投入使用已是到了2010年,截至目前,它已作為國內最大的新媒體社交平台 ,擁有涵蓋社會各界人士的上億用戶,而且,不難預測,新浪微博的用戶尚未達到飽和值,另外一點,新浪微博的生存地——互聯網的能量及變數都是不可估量的,以它為媒介進行傳播活動,取得的效果可以想見。而《攝影之友》的主辦方早在2010年的五月份就開通了微博,並用於有關攝影知識的傳播,而筆者隱約覺得當下傳播的競爭,關鍵之處就在於傳播技術及媒介的競爭,所以,這是一種有遠見的傳播。

說到這兒,筆者不禁想到了前些日子在《論道》上聽到的知名媒體人白岩鬆對新舊媒體的一段論述,他談到:所謂的新媒體只是明天的傳統媒體罷了,因此,比起形式上的新舊,他更加在意內容的新舊。筆者覺得這些論述很有啟發與警醒的意義,所以在這兒,也想給“@攝影之友”一個小小的提醒吧:在意媒介形式的新穎的同時,莫要忘了內容的更新與創新,正所謂: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當然,這一點上“@攝影之友”已經做的很不錯了,能夠跳出商業利益的圈子而面向大眾傳播攝影知識,也是一種開拓和擔當吧,所以筆者才說此處只是一個友情提醒罷了。

受眾方面,隨著當下電子產品的盛行,其一,攝影距離普通群眾的距離也不再是那麼遙遠,當一個原本離你很遠的東西,突然出現在你的面前時,很多人會顯得茫然無措,這個時候,“@攝影之友”這一微博所進行的傳播便顯得更加有必要了﹔其二,目前,對於很多有條件的家庭,像一些名人明星,他們的孩子,也都已經接觸了一些攝影器材,也就是說,現如今,攝影開始逐步走向了“低幼化”,可以預見,隨著時代的發展,“@攝影之友”這一微博所進行的傳播會被越來越多的人需要,而受眾的這種需要,又會成為傳播不斷發展的動力。因此,這是一種有“市場”的傳播。

至於傳播效果,參考英國學者P•戈爾丁對於傳播效果的分類,在他分的短期的預期效果中的個人反應方面,筆者認為微博“@攝影之友”龐大的粉絲數量可以反映一些東西,這是一種淺層次,表面的效果,即:這種傳播在人群中有了一些反響﹔另外,在戈爾丁的長期的預期效果中的兩個方面——“推廣與普及”、“知識的傳播”則可以用文首分析到的微博傳播內容方面的相關材料印証﹔關於深層次的效果,此處是筆者關於傳播效果自己的一種理解,它表現為人們攝影素養的形成,精神世界的豐富,眼界見識的開闊等方面,在筆者看來,這些精神層面的變化,才應該是這一傳播活動甚至是所有的傳播活動應該竭力追求的東西。這一點效果既看不見,摸不著,同時,它不是短期內所能達到的,即便是發生了,也大概隻有受眾才能感知的到吧!

在翻看博文時,筆者也發現了幾個問題,因此,想在這裡給微博的主辦方提一些建議,由於博文數量龐大,筆者沒能盡數閱讀,因此,提的建議有何欠缺之處,還望主辦方海涵。建議如下:

一、在微博博文的構局方面,筆者覺得,可以將博文或話題劃出一些層次來,也就是開設不同的欄目,以針對不同層次的愛好者,讓即便是零基礎的人能通過微博逐漸認識攝影、學會攝影、愛上攝影。筆者覺得這樣一來,效果可能會更好。

二、筆者覺得,可以在微博上多開辟一些話題,一些技術切磋性質的話題,讓盡可能多的愛好者們能夠在一起各抒己見,大家相互交流、學習,共同提高,互動多起來,那麼大家的熱情才可能恆溫或升溫啊!

三、雖說不提倡微博變成商業宣傳的主場,但對期刊基本的介紹,筆者認為,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為筆者覺得,可能有的受眾是的的確確想要擁有《攝影之友》這種期刊,所以,在微博上介紹一些期刊的部分內容或是形式架構什麼的,也是可以的!

當下,媒體融合的趨勢愈加明顯,期刊、雜志屬於傳統媒體,微博是目前比較強勁的新媒體,從《微博之友》的主辦方推出其官方微博來看,他們是在積極實踐新老媒體的融合發展,筆者衷心地希望他們能夠找到期刊與微博融合的最佳點,推動融合向更深的層次發展,利用融合的強大優勢,帶給廣大攝影愛好者更加優質的傳播。

以上,是筆者對微博“@攝影之友”的一些分析和看法。(作者系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分享到:
(責編:謝琳(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