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達》海報
3D武俠電影《龍門飛甲》海報
近日,恰克·康米斯基加盟紀錄片《新三峽》制作團隊,要以國際化風格講述新三峽故事,通過三維技術展現三峽庫區的美好前景,為全球觀眾奉獻一道3D紀錄電影的視覺盛宴。
身為《阿凡達》、《終結者2》、《泰坦尼克號》等3D大片的視覺特效監制,恰克和導演卡梅隆一同引領著電影進入3D時代。從《龍門飛甲》、《富春山居圖》,再到《新三峽》,被譽為“好萊塢3D技術之父”的恰克·康米斯基還樂此不疲地幫助中國同行用有限的資金打造最完美的3D。去年,他在廣州親自出馬,推行“好萊塢動漫專業精英班”海外培訓項目,希望更多中國人才進入3D特效行業。
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專訪時,恰克表示,現在有些3D電影正在走向扎堆濫用、尋求打破生理極限感官刺激的錯誤方向。但他同時認為,更多人知道怎麼做出好的3D,對整個產業會起到積極作用,因為觀眾隻有看到優質的3D作品,才會更多地去影院捧場。
3D沒有真偽之分
中國青年報:3D是近幾年中國銀幕最熱鬧的詞匯,特別是《阿凡達》之后,中國觀眾對3D電影極其“迷戀”。不少3D大片屢創票房新高,哪怕是十多年前的舊作轉制成3D之后,也能笑傲票房。你怎麼看中國的3D熱?
恰克:現在確實有一個不太好的現象,因為3D電影票價比2D要貴,一些制片人想要多賺票房,不顧及影片質量,扎堆做3D,我不贊成這種做法。《阿凡達》之后,美國的3D票房和3D電影制作開始下滑,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幾部2D轉3D的影片讓觀眾很失望。作為一個電影制作人,我始終認為,為觀眾提供一部質量上乘的作品才是最重要的。
中國青年報:今年美國制作的3D影片中,除了14部是轉制之作,還有3部“特供”中國:《機械戰警》、《超驗駭客》和《超體》——在北美並無3D版。中國的一些電影人和觀眾認為,現在美國大制片廠拍3D並不針對本土觀眾,這樣的“定制”3D有粗制濫造“圈錢”之嫌,對此你怎麼看?
恰克:我最近看過一部美國福克斯的片子,在中國市場上就是2D轉3D的,質量很不好﹔但也有影片質量不錯,沒有在美國上映3D版,也許是制片方的一個錯誤。美國這幾年3D電影市場已經在走下坡路,花那麼多錢投拍,一年半后才能上映,很多制片人擔心收不回票房。於是他們更願意先拍成2D,看觀眾反應不錯或是要在中國上映了再轉成3D。我個人的做法是,一部影片拍攝前要有一個很好的規劃,根據具體情況決定每個部分是2D拍攝還是3D拍攝,這樣既可以幫制片方省一筆錢,也能達到最佳觀影效果。
中國青年報:2D轉3D也是中國電影現在很普遍的一種操作模式,但上映時基本上沒有2D版,隻供應票價高出很多的3D版,觀眾被3D綁架了。觀眾感覺一些由2D轉制的“偽3D”隻有字幕是立體的。作為3D技術的權威人士,你認為它和直接拍成的3D有本質上的區別嗎?
恰克:我非常反感用粗制濫造的3D來應付觀眾,但是我不認同“偽3D”這個說法。如果制作足夠精良,2D轉制和3D直接拍成,觀眾根本看不出來。比如《阿凡達》有一部分是2D轉3D,《變形金剛》有一半是2D轉3D,《地心引力》、《美國隊長》、《蜘蛛俠2》也都有2D轉3D。兩種技能其實都已經十分成熟,導演挑選哪一種技能,僅僅是藝術上的挑選,不存在孰優孰劣的問題。3D沒有真假之分,隻有好電影、壞電影之分。
中國影院的燈泡亮度影響3D效果
中國青年報:很多中國電影觀眾覺得,目前中國不少電影院很難看到圖像及技術質量合格、觀看舒服的3D電影。你在中國看過3D電影嗎,感覺如何?
恰克:這幾年我經常來中國工作,我發現中國許多影院為了節省放映成本,將放映廳燈泡亮度調低,開成節能形式,燈泡“超期服役”的狀況也非常普遍,這直接影響了放映效果。中國影院上映的3D影片中,至少有一半以上都存在這種現象。我當然知道這是怎麼回事,但很擔心觀眾不清楚其中原因,而對3D電影失去信心。
中國青年報:這樣的問題美國影院是否存在,又是怎麼解決的呢?聽說《阿凡達》在上映之前,卡梅隆親身跑了100多家影院去進行設備調試,以確保熒屏3D作用能完滿出現?
恰克:卡梅隆當年的確是親自跑了很多家影院去檢查,除此以外福克斯公司也派人去督察幾個主要院線,為的就是把良好的3D效果展現給觀眾。在歐美,放映環節的這個問題也時有發生,但不像中國這麼普遍。
我曾經與有關工程師一起探討過這個問題,3D投影器的燈泡很貴,把燈光調暗真的能延長它的使用壽命嗎?其實結論剛好相反,隨意調暗燈光反而會讓燈泡壞得更快。但很可惜,很多影院的老板並不知道這些事情。
中國青年報:你已經幫助中國電影人完成了兩部3D作品,去年又在廣州開辦了培訓班,初衷是什麼?
恰克:我第一次來中國是幫徐克導演的團隊拍《龍門飛甲》,可能有人會很好奇,為什麼我那麼熱衷向很多人傳授怎樣用正確的方式拍攝3D影片。我有一個觀念,越多人知道怎麼做出好的3D,對整個產業都會起到積極作用,因為觀眾隻有看到優質的3D作品,才會更多地去影院捧場,看多了爛東西自然就不想再去看了。
去年我在泰國接了一部低成本的片子。當時很多人勸我,影片成本太低,萬一出不來好的效果會毀了我的名聲,可我不這麼看。不管大片小片,隻要他們有做出一部好作品的誠意,願意請我幫忙,我都樂於參與其中。讓一部影片最終有著完美的3D呈現,才是我最願意看到的結果。
爛電影即便轉成3D仍是爛電影
中國青年報:最近《星際穿越》在中國口碑很好,導演克裡斯托弗·諾蘭不做3D的理由是,3D會讓人的視野變窄,不適合表現片中浩瀚的宇宙。而同樣表現宇宙的《地心引力》、《星際迷航:暗黑無界》、《銀河護衛隊》的導演卻選擇了3D。你認為什麼樣的題材適合3D?
恰克:我認為這完全是出於導演的喜愛。有個科幻老片《2001太空漫游》(庫布裡克1968年上映的電影——記者注),講的也是外太空的故事,那個年代3D影片還沒開始火,但是這個片子很精彩。做《阿凡達》的時候,也有過做2D還是3D的討論。我的觀點是,一部影片2D觀眾喜歡了,3D會更棒。科技在不斷進步,但現在有一些導演還在拍黑白電影。並不是所有的影片都適合用3D來表現,3D不是萬能的。
中國青年報:中國導演張藝謀曾說:“我們真不敢說20年之后的年輕人還了不了解現在很時髦的3D。沒有任何貶低的意思,只是覺得我還暫時沒有這個趕時髦的興趣,對我來說重要的還是在傳統的意義上,一部好電影,不是靠是不是3D來衡量。”3D僅僅是一件很時髦的事嗎,你認為一部好電影說到底要靠什麼來衡量?
恰克:好故事、好導演、好演員、好特效、好音樂……所有這一切集合起來才能成就一部好電影。拍電影就像寫一本書,有一個好故事是第一位的。3D對我來說從來不是什麼噱頭,而是讓觀眾有更多視聽體驗的一種方式。許多轉制成的3D電影之所以遭到詬病,都是由於故事不過關,各式各樣的技能僅僅輔佐。如果拍的是爛電影,轉3D后也仍然是爛電影。3D不是靈丹妙藥,挽救不了爛電影。
那為什麼我們還要做3D呢?美國一個民意調查顯示,25%~30%的觀眾表示願意去電影院體驗3D。電影院的觀眾越來越少是個世界性的問題,3D能吸引更多觀眾進影院,是件好事。
中國青年報: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3D電影也曾有過一個“黃金時代”。現在中國的3D高燒不退,可在國際電影市場尤其是北美市場,靠3D電影來拉票房的時代就要過去了。你覺得3D今后的發展方向是什麼,它的前途樂觀嗎?
恰克:無論在美國還是中國,好的3D電影永遠都會吸引觀眾走進影院。我相信,隨著裸眼3D技術、裸眼電視機的出現,3D一定會給觀眾帶來更多更棒的視聽感受。我一直認為,最佳的3D電影尋求的是觀影舒服,而不是尋求打破生理極限的感官刺激。“扑面而來”之類的3D效果可以有,但不能通片都是。太滿、太過都會形成生理壓迫感,適可而止才是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