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副社長劉思揚
人民網深圳8月22日電(記者 燕帥) 由人民日報社、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2016媒體融合發展論壇今天在深圳開幕。新華社副社長劉思揚做主旨演講,以下是全文:
各位領導、同事、朋友們,上午好!非常高興在美麗的“鵬城”參加媒體融合發展論壇。參加今天的論壇我想起3年前的一次學術活動。一位專家斷言:“傳統媒體會很快消亡,新媒體將取而代之”。事實上關於媒體發展的預測與爭論,這幾年一直不斷。今天,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競爭、激蕩共生,一批新型主流媒體正在形成,一個全新輿論格局正在形成。融合發展,成為傳統媒體革新圖存、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
作為國家通訊社和世界性通訊社,新華社圍繞建設“國際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訊社”的目標,致力於打造具有“通訊社”特點的融合發展新模式,通過建立“全媒體業務格局”,著力實現“四個延伸”,即在筑牢國內輿論主導地位基礎上向世界范圍延伸,在筑牢傳統媒體領域優勢基礎上向覆蓋全網延伸,在筑牢新聞報道主業基礎上向經濟信息延伸,在筑牢媒體用戶市場基礎上向終端受眾延伸。
經過不懈努力和探索,我們關於媒體融合的認識更加深化,路徑更加清晰,步伐更加有力。
一是以打造優質產品為根本,不斷增強輿論引導力。新聞產品是檢驗媒體融合的重要標准。習近平總書記在“2•19”講話中強調,內容永遠是根本,融合發展必須堅持“內容為王”,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指導性。牢牢堅持“內容為王”,是新聞輿論工作的本質特征,也是主流媒體履行職責使命的必然要求。沒有留得住、傳得開、叫得響的創新性內容產品,媒體融合就是本末倒置。
今年春節,新華社推出《四個全面》說唱動漫MV,引發強烈反響。這一新嘗試不僅成功打通了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兩個輿論場,而且有效影響了西方主流媒體輿論場,實現三個輿論場全覆蓋。
今年6月20日,新華社推出以《微電影》形態呈現的可視化全媒體產品--《紅色氣質》,為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獻禮。產品發布后,累計超過2億人次觀看,迅速成為一個“現象級傳播”的全媒體產品。因搜索量驟增,“紅色氣質”被搜索引擎自動生成新詞條,用新華社微電影內容定義了一個具有時代氣息的新概念。
這只是新華社產品創新的縮影。從去年開始,新華社緊緊抓住供稿線路優化調整升級這一推進融合發展的“衣領子”工程,努力實現新華社新聞產品和供稿服務“三大轉變”,即從主要滿足傳統媒體需求向滿足全媒體需求轉變,從單一、單向稿件提供向互動、交互發布模式轉變,從單純提供稿件向提供綜合服務轉變,實現國家通訊社核心職能在新媒體領域的有效延伸。
今年4月,新華社創建產品研究院,以產品創新推進融合發展,整合新聞、技術、研究等創新資源,推動形成覆蓋全社的多層次立體化產品創新體系。
新華社還修訂了採編業務考核辦法,突出影響力標准,推動更多優質新聞產品脫穎而出。無論是線路優化調整升級,還是成立產品研究院,都離不開產品。我們就是要通過打造作為通訊社主體業務的供稿產品、作為全媒體業態的重點產品、作為全社創新資源匯聚形成的各類創新產品,帶動理念、內容、手段、技術、平台等各方面實現內在融合,進而形成新的體制機制流程,助推生產更高質量的全媒體產品。
二是以構建“全媒平台”為抓手,探索新型新聞生產、發布模式。傳統媒體經過多年發展,形成了單一、單向、單純的採、編、發流程。隨著傳播渠道多樣化、用戶需求個性化,這種生產發布模式亟須改變。
去年7月,新華社組建了“全媒報道平台”,由全社9個部門派出人員共同組成。平台具有資源整合、融合加工、輿情監測、業務管理、影響力評估、遠程指揮六大功能,文字、圖片、視頻、技術、網絡等多個工種同台作業,圍繞重點選題打造多種新聞產品。
依托這個平台,我們打造了“新華全媒頭條”融合品牌欄目,推出了600多組重點報道,在平面媒體推出“鎮版之作”,在網絡空間形成“刷屏之勢”。目前,我們正對全媒平台進行擴容、提質、增效,推動形成適應融合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在產品創新、流程優化、品牌推廣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三是以“打造強大終端”為重點,不斷提升新聞報道覆蓋面、影響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在哪裡,新聞輿論的陣地就應該在哪裡?”。我注意到,今年8月3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一組數據:“到今年上半年,中國網民規模達7.1億,手機網民6.56億。網絡特別是移動終端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第一入口”。
新華社將“一網一端”作為融合發展的重點,提出了打造“網上通訊社”的構想。去年,我們以“讓新聞離你更近”的理念,對新華網進行改版。目前,新華網在全球網站排名中穩居百強之列,超過CNN、BBC、今日俄羅斯等全球知名媒體所辦網站。
新華社客戶端去年6月改版上線,今年2月又推出以“現場新聞”為標志的新版本,打造全息化、直播態客戶端,推動了新華社採、編、發流程從線下向線上轉型--記者“在線採集”,編輯“在線加工”,終端“在線展示”。新聞報道的所有環節都可在網上進行,由此,拉開了主流媒體全面數字化轉型的帷幕。新華社客戶端成為中國移動互聯網領域最有影響的新聞發布平台之一。
我們還組織專門團隊,建立Twitter、Facebook、Youtube等社交平台協同發稿機制,用19個語種向全球用戶推送中國和世界重大新聞,日均發稿900條,粉絲總量超過1500萬。后台數據顯示,粉絲主要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等西方國家和周邊國家。
四是以“鍛造全媒人才隊伍”為支撐,為媒體融合發展提供人才保障。近年來,新華社和其他媒體一樣,面臨全媒人才不足、採編人員流失的困境。這裡既有歷史形成的結構性問題,也有市場變化引發的競爭性原因。
媒體競爭的關鍵在“人才”。新華社已確定把人才隊伍建設作為融合發展的重要任務。今年啟動了“全媒記者”、“全媒編輯”培訓計劃,用三年時間輪訓4000名左右採編技術人員。同時,在選人用人、人事管理等方面上出台一系列舉措,努力讓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專業人才不斷成長。
五是以“先進技術”為引領,為融合發展植入技術基因。技術與內容的深度融合成為媒體發展的必由之路。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無人機,這些備受關注的前沿技術,新華社都比較早地追蹤、介入並加以運用。去年,我們推出了機器人寫稿系統“快筆小新”,在新聞媒體中率先成立無人機隊,對虛擬現實技術的運用也成為新聞報道常態,一批新媒體產品在網絡空間產生廣泛影響。
盡管如此,和互聯網公司相比,和市場化新媒體相比,包括新華社在內的主流媒體,技術基因先天不足。深入推進媒體融合,需要在技術基因植入上下更大決心,花更大氣力。
各位同事,各位朋友!媒體融合發展正全面破題,作為中央主流媒體,深入推進融合發展,是我們肩上的擔子,更是腳下的出路。我深信,隻要找准方向,勇於創新,敢於突破,早日建成新型主流媒體的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