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慶祝第20個中國記者節 走近破解“中國密碼”的新聞人【14】

2019年11月08日08:42 |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小字號

點擊閱讀:《為什麼“國學熱”持續升溫?》

記者手記:國學傳遞的是一種精神

劉婧婷

以優秀傳統文化為代表的國學,如同血液流淌在中華兒女的身體裡,使得中華民族的精神得以延續,這是70年70問“國學篇”的立論。

開始之前,要不要問什麼是國學?

當我們探尋什麼是國學,從既往的學術文獻找線索,發現莫衷一是﹔向既往的媒體報道求答案,發現百家爭鳴……當我們拿起三腳架與單反,走到孔廟的普通游客身邊,似乎找到了些許答案:歸根結底,國學傳遞的是一種精神。

“國慶節您為什麼選擇來孔廟逛逛?”“因為我去年是在這裡進行的成人禮,時隔一年想回來看看。”“國學和您的生活有什麼相關性?”“我們家的孩子在幼兒園都在學呢”……國學之於你我,是很多美麗的記憶片段,抑或是獨特的經歷與感受。

經過審稿會多次溝通,團隊還是決定把國學概念的厘定放在開篇首段。在這個框架下的討論,是全文成立的前提,也是邏輯的起點。

 討論之中:優秀傳統文化意味著什麼?

 國人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士大夫情懷的感念,恰恰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真實寫照。談國學熱持續升溫的內因,其實就是談優秀傳統文化如何涵養中華民族的根與魂。

當你身處岳陽樓,會感念范仲淹的人生底色,因為聽過“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當你身處黃鶴樓,會沉浸於李白的豁達爽朗,因為聽過“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偶然遇見國學帶來的驚喜,這便是細水長流的文化情。

尋找之路:哪些是國學很好的詮釋者?

國學熱的持續升溫,離不開人的作用。無論是政策制定者,還是媒體人,還是國學教授……他們都是這股熱潮經歷者,助推者。

團隊試圖從人的身上找到國學的魅力,那些有關國學的記憶,談“中國人詩心”的《中國詩詞大會》評委蒙曼,談“在優秀傳統文化花園,給孩子開窗”的自媒體人王凱……他們有關國學傳承的實際努力,也如同一股股清流注入國學熱升溫的大潮中,成為詮釋國學精神實實在在的演說者。

升華之門:宏觀與微觀是不是一以貫之?

當我們把視野從個體的視角挪向更廣闊的宏觀世界。國學又是如何影響中國的呢?中國為全人類前景提出的中國方案,也彰顯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色彩。

筆尖在時間、空間的維度上延伸開去,從上到下、從內到外,國學或潛移默化、或顯而易見給中國、中華民族這兩個詞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校對之法:是不是就是不相信?

“語言真奇妙”,尤其是校對的時候,這種感覺最為強烈。成文的過程是眼見一座小房子搭建起來,校對的過程便是眼見一座房子再拆下來,數字、名稱、出處等等,均要有出處可查,有跡可循。

校對的過程就是懷疑,懷疑團隊合作成員的判斷能力,懷疑自身的細心程度,經過反復的推敲,耗盡了耐心,便是交稿的時候了。

“國學篇”刊載后,有網友向我們反饋:“作為家長,有的時候兒子說夢話,都聽不懂。老大有時候晚上說夢話都是文言文,有一天,終於聽懂了,說的是:‘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給我高興的啊!”一起寫稿的團隊成員們笑了笑,想起了霍金的一個梗。

記者問:“您這輩子有沒有被什麼事情感動過?”霍金認真地想了想,說:“遙遠的相似性。”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