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慶祝第20個中國記者節 走近破解“中國密碼”的新聞人【6】

2019年11月08日08:42 |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小字號

點擊閱讀:《為什麼蘭州牛肉拉面和沙縣小吃飄香中國?》

記者手記:把小吃做大,不畏辛苦追求精品的精神不能少

袁婷 尹莉娜

《為什麼蘭州牛肉拉面和沙縣小吃飄香中國?》是“70年70問”系列中一個十分接地氣的題目,說難不難,但想要做好,也不容易。好在,寫作團隊在立意之初就定下大方向——“在這麼多題目中,小吃是比較‘小’,但不能把文章的格局寫得太小,要把‘小吃’做大、做精。”

的確,蘭州牛肉拉面和沙縣小吃走向全國,其背后不僅凝結著無數個小吃業質朴勤勞、艱苦創業的奮斗史,更離不開改革開放、人口流動、縣域發展等我國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幾十載變遷與發展的歷史作用。而這,也就是這篇稿件真正要講明白的故事。

策劃:不畏辛苦 追求精品

確定了上面所說的立意后,我們沒有直接去街頭採訪小吃店主,而是首先聯系了三個方面——沙縣政府、蘭州市商務局以及世界中餐業聯合會,這相當於找到了蘭州牛肉拉面與沙縣小吃的“家長”,還有一位十分了解兩大小吃發展成績的“班主任”。

在採訪和寫作過程中,寫作團隊感受最深的是,去一線採訪與精益求精的態度。

甘肅蘭州與福建沙縣,分別距離北京近1486公裡與1771公裡,如果對方願意提供配合,或許經過幾個電話採訪、再實地採訪些北京當地的小吃店主,就可以獲得我們所需的全部內容。

但我們沒有這樣做,寫作團隊負責人向沙縣政府提出邀請,邀請他們赴京座談,面對面交流沙縣小吃的發展。最終,我們舉辦了一個小型的“沙縣小吃發展座談會”,同時還邀請到世界中餐業聯合會秘書長以及社科院相關專家,他們的分析觀點后續都在文章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與此同時,我們也在蘭州市商務局的協助下到蘭州實地調研、採訪了蘭州牛肉拉面行業協會與多家具有代表性的相關企業。

蘭州一行,整個團隊也十分“給力”。為了盡可能多拍、多採,大家周六便從北京出發了,沒有人抱怨在休息日出差工作,更多的是興奮,一心想著怎麼能把視頻拍好,把採訪做到位。

採訪傳承蘭州牛肉拉面技藝第四代人馬文斌時,為了達到更好的視覺效果,我們特意請飯店騰了一間空屋子,重新布置,挂上黑色的背景幕布,請馬師傅在那裡表演拉面。8月的夏日十分悶熱,屋裡沒有空調與風扇,馬師傅臉上的汗水一滴接一滴沒有停過,但他始終笑著去配合攝像記者的拍攝要求。而由於出差所帶設備不足,沒有補光燈,我們就用手機閃光燈代替,輪流舉著。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經過2個小時的拍攝,最終取得了想要的效果。

成稿:理清脈絡,學會取舍

由於前期計劃和准備充分,到了成稿這一環節,文章的素材比較豐富。但在寫作過程中又發現一個問題,素材太多其實也不完全是一件好事,甚至存在迷失在“資料庫”中的危險,很容易忘記寫作的初衷,而變成對材料的堆砌。

另一困難是,文章的立意決定了“雙明線+一暗線”的結構,兩種小吃的發展是兩條明線,整體大環境的人口、經濟變化是暗線。三線並行的結構,要將文章思路清晰、行文流暢地呈現出來,並不容易。

這個時候,對素材的取舍就顯得十分重要。一方面,從新聞的專業角度而言,摒棄採訪者過分自夸的內容,留下其中客觀、實際的“干貨內容”﹔另一方面,從讀者的閱讀體驗來講,要選取其中緊緊貼合主線的生動故事和具體數據。

總體而言,這篇報道以活潑、輕鬆的語言將兩大小吃發展、發揚的過程較為清晰地呈現了出來,並通過小人物、小地方的真實故事,以小見大地反映了時代背景的巨大變遷。

最終,文章在成稿提交審核后,沒有太大修改便被提前發布了,我們在心底暗暗鬆了一口氣,而團隊裡的每個人也收獲、學習到了與日常選題報道大不相同的寶貴經驗。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