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论文]全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舆论研究--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八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全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舆论研究

——以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为例

李佳丽

2012年11月12日13:59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引言

随着网络和手机媒体的发展,一个全媒体的信息传播环境逐渐形成。媒体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与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国内外对于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研究由来已久,主要集中在政府、媒体、企业对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本文以广州佛山“小悦悦”事件为例,研究全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

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小悦悦事件”是突发的公共事件,第二部分是“小悦悦事件”引发的全民讨论属于舆论,第三部分是“小悦悦事件”引发舆论的原因,第四部分介绍全媒体的概念,第五部分是全媒体与舆论的互动,第六部分是“小悦悦”事件中全媒体报道与舆论的互动,分五个阶段进行介绍,每一阶段用传播学理论分析“小悦悦”事件。

关键词:全媒体 突发公共事件 舆论 “小悦悦”事件

去年年底广东佛山两岁女孩小悦悦被撞事件引发全社会广泛讨论。2011年10月13日晚上17点30分左右,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在佛山五金城相继被两辆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却视而不见,第19名路人是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她把小悦悦救起并交给了她的妈妈。最终,小悦悦伤势严重,21日在医院不幸身亡。从10月15日开始,国内媒体对“小悦悦”事件进行了广泛报道,随后路透社、美联社等国外媒体的相关报道让该事件的影响急剧扩大,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于中国社会道德滑坡问题的激烈讨论。

1、“小悦悦事件”是突发的公共事件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且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一定社会危害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和舆情事件,具有突发性、灾难性、连带性等三大特性①。广州佛山“小悦悦”事件是突发的公共事件,给社会带来了不良的舆情,危害了社会和谐。

2、“小悦悦事件”引发的全民讨论属于舆论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份②。社会各界对“小悦悦事件”的讨论满足舆论的八要素,属于舆论。

第一,从舆论的主体来说,“小悦悦事件”参与讨论的主体是公众,他们自愿参与,通过各种渠道表达谴责和反思,民众具有自主性。

第二,从舆论的客体来说,公众针对的是“小悦悦事件”反映出来的社会道德滑坡和人性的冷漠这一社会现实。

第三,从舆论自身来说,媒体和网民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寻找肇事司机,谴责冷漠的路人,赞扬拾荒阿婆,这一系列行为都属于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

第四,从舆论的数量来说,对小悦悦事件的舆论达到了一致性程度,国内传统媒体铺天盖地报道,公众借助论坛和微博纷纷发言,单新浪网与小悦悦事件相关的微博就超过200万条。

第五,就舆论的强烈程度而言,从15号媒体的报道开始到21日小悦悦离世,舆论几度达到了高峰,公众对小悦悦的同情,对小悦悦父母的谴责,对肇事司机和十八路人的强烈愤慨,对救人阿婆的赞扬,甚至有网友自发的去出事地点勘测,对悦悦离世的悼念,都体现了舆论意见的强度。

第六,就舆论的持续性而言,从小悦悦事件报道以来,媒体和公众对于小悦悦事件的反思一直都在进行着。

第七,就舆论的功能表现而言,媒体和公众对于小悦悦事件的报道和关注,对于该案件的进展产生了推动作用,这体现了舆论影响着舆论客体。

第八,从舆论的质量来说,公众对于小悦悦事件的舆论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份,小悦悦事件发生以后,公众都在反思社会道德滑坡,表现的比较理智,但是有些网民表现的不太理智,一名西安男子竟然冒充第一个肇事司机给小悦悦父亲打电话,严重干扰了他们的生活,

3、小悦悦事件”为何能引发舆论?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目前我们处在一个全媒体的环境下,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元化的,并且可以借助网络和微博发言,公众具有传播者和受众双重身份。“小悦悦”事件发生后,公众通过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更多的获知该事件的进展,并且在论坛和微博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全媒体的环境为舆论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

第二,中国的公众具有共同的生活环境,对于中国的传统道德体系具有文化认同。自从更2007年彭宇案发生之后,中国传统的见人必救的道德观念受到挑战,社会上存在着不良的道德风气,小悦悦事件中彰显的人情淡漠是这几年世风日下的缩影,一个两岁女童的死唤醒了更多公众的良知。

第三,小悦悦事件的新闻性更强,两岁的女童,两辆车三次碾过,18路人,拾荒阿婆,这些新闻要素都使该事件具有轰动性,吸引公众眼球。

第四,大众传播媒介和舆论领袖促使舆论的形成。大众媒体对小悦悦事件大篇幅的报道,尤其是17日国外媒体和新华社的报道,扩大了该事件的影响力,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于中国道德滑坡的讨论和反思。法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等权威人物的参与和讨论,使得多样化的个人意见在社会群体的互动中趋同③,促使舆论的产生。

4、全媒体

近年来,随着“三网融合”工作的推进,以因特网为代表的数字通信网、以电话网为代表的传统电信网和以有线电视为代表的广播电视网逐渐融合,一个“全媒体”的信息传播环境日渐形成。

所谓“全媒体”指的是“在具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之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 纸媒、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 之间的融合,产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④。全媒体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和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自2007年微博引入中国以来,微博作为全媒体时代的一匹“黑马”异军突起,在报道突发公共事件、反映舆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全媒体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与传统媒体的相比,具有如下的优势:

(1)传受一体化。全媒体环境下,受众既是受众,又是传播者。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体层层把关的单向传播模式被打破了,受众可以自主选择信息,并且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的低门槛性和没有把关人使公众传播信息更加便利和自由。

(2)互动性强。公民可以借助手机、微博、BBS自由表达意见、发表评论,全媒体的环境为公众参与新闻传播活动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

(3)即时性。网络等新媒体的迅速崛起源于其即时性特征。当一些突发的公共事件产生之后,往往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第一时间发布,时效性强。

(4)多媒体。全媒体环境下,新闻发布的形式日趋多样化,存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渠道。

5、全媒体与舆论的互动

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之一是反映舆论,尤其是在突发公共事件之后,较大范围内舆论的产生和消失往往是大众媒介信息传播和引导公众的结果⑤。随着网络和微博等新媒介的出现和使用,人们能够及时表达自己的意见,形成网民的舆论场⑥。全媒体环境下,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和新媒介相互渗透形成合力,左右舆论的走向。

分享到:
(责任编辑:赵光霞、宋心蕊)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