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论文]全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舆论研究【2】--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八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全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舆论研究【2】

——以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为例

李佳丽

2012年11月12日13:59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6、“小悦悦事件”中全媒体报道与舆论的互动

第一阶段:2011.10.15—10.17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互作用,促进舆论的形成

舆论的形成一般是经过如下过程:社会较大事件的发生刺激意见的出现,这时的意见形态是较为分散的多样化个人意见,经过舆论领袖的引导,多样化的个人意见在社会群体的互动中趋同,经过大众传媒的报道,形成更大范围内的舆论,在整个舆论的形成过程中,文化和道德传统始终影响和制约着舆论形成的过程。⑦

⑴传统媒体的报道

2010年10月15日,南方台今日一线节目播报了佛山南海一则新闻《女童接连被撞 18路人漠然走过》,首次报道“小悦悦事件”。随后,该视频在各大网站上大量转载播出,观看该视频的公众获知此事,但此时的公众数量不多,还没有形成舆论。

16日,佛山电视台开始报道小悦悦事件,《羊城晚报》头版整版报道小悦悦事件,大标题是《两车先后碾过两岁女童,十多冷血路人见死不救》,分别从事件本身,小悦悦父母,疑似肇事司机的角度报道事件。《南方都市报》在头版以大字标题《两龄童两遭车碾 18路人冷漠走过》,并在AA06详细报道新闻事实,这两份报纸标题中“冷血”“冷漠”等字眼表明了媒体对于路人的谴责,报道具有倾向性,从道德上为公众设置了议程。

17日,国外知名媒体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华尔街日报》、英国《每日电讯报》、路透社等都在大篇幅报道小悦悦事件,并且给中国人贴上了“冷血”的标签,中国的国际形象大受影响。对此,国内的新华社发表评论,敦促见死必救善法的出台。

总之,这一阶段国内报纸、电视对于小悦悦事件的报道铺天盖地,主要集中在小悦悦病情的进展、肇事司机归案、对冷漠路人的谴责、小悦悦家人的反应,事发的原因,事发市场的秩序和交通的质疑,对冒充“肇事者来电”的西安男子的报道,让公众全方位的了解“小悦悦”事件。

⑵新媒体的报道

国外媒体和新华社的报道使“小悦悦”事件影响扩散,当天网易论坛中网友对于“小悦悦”事件首次讨论。小悦悦的妈妈曲女士也首次开通了一个网名为“小悦悦妈妈”的微博帐号,及时向网友传达小悦悦最新的病情消息。截至到17日晚上,金羊网关于小悦悦的新闻及评论点击将近20万,金羊社区、微博及跟帖讨论1000多条。网友大多愤怒于路人的冷漠,其次是肇事司机的残忍,近乎于“故意杀人”。此时,公众多样化的意见趋同,“小悦悦事件”的舆论形成了。

第二阶段:10.18-10.19 舆论的方向和传统媒体的报道基本一致。

“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题目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⑧

18日,大众传播媒体除了渲染路人冷漠,开始重点报道陈贤妹的善举,如北京青年报头版《 救助被碾女童拾荒阿姨获嘉奖》。

当天百度小悦悦贴吧创办,天涯论坛上网民首次对小悦悦事件发表评论。此时主流舆论是在赞扬陈贤妹乐于助人,个别网友质疑陈贤妹的救人行为是炒作,批评小悦悦的父母监管不力。当天微博和人人网上出现了提倡民族道德的“撑腰体”文章,用各个大学校长、各个领域代表的口吻为扶起跌倒老人的善行全方位的保驾护航,“撑腰体”迅速成为微博最热的句式。

19日,各媒体报道“冷漠路人”现象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反省,公众继续谴责见死不救现象。由南方网、南方民间智库、奥一网、凯迪社区、大粤网、21CN联合主办的“小悦悦事件”专场“拍砖会”举行,18名专家学者、知名网友、民间智库成员激辩“见死不救,谁的错?”积极探索社会价值体系的重构。

总之,这一阶段舆论的方向与大众传媒的报道基本一致,公众按照媒体设置的议题及其重要性去认知,舆论对于“小悦悦”事件中的十八路人呈现一边倒的批判态度。

第三阶段:10.20-10.25 传统媒体为新媒体设置议程,正面引导舆论

微博等新媒体用户关注的新闻热点多来源于传统媒体,因此,微博用户对小悦悦事件的讨论落入了传统媒体设置的“议事日程”中。20日之前传统媒体的报道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的舆论效果,公众对十八路人的冷漠和世风日下感到寒心。在这种情况下,从20日开始,主流媒体自觉担负起社会责任,开始用正面报道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

20日,国内大多数的媒体开始正面报道,重点报道社会善举,广东电台推出系列评论《“小悦悦事件”的反思》,广东电视台重点报道“山东汉子牛作涛珠江边舍身忘我救人”和“佛山再现车碾儿童事故路人鼎力相助”的新闻,扭转社会道德低下和人情淡漠的世风。22日的《羊城晚报》在《我们应当如何告慰小悦悦》一文中,号召市民托举向善力量来告慰小悦悦,并在23日头版左上角图文并茂的报道《广州不会忘记救人英雄》来宣传正面人物。

这一期间,佛山市政府发挥媒体“强有力的舆论引导”,组织一些资深评论员及有一定地位的‘特殊网友’发表正面言论引导网民,利用微博等途径,将案情进展、关爱慰问活动等正面声音发出去,减少社会误解;加强与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联系,协调佛山本地知名论坛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屏蔽不良信息。

10月24日,《南方周末》第1445期第5版苏州大学教授张成敏发表《路人们真的都见死不救吗?—小悦悦事件的证据学分析》运用证据学和逻辑学,推理出小悦悦事件的另外一种假说:18路人确有冷漠者,但可能不都是见死不救,司机也未必丧心病狂。

20日,天涯网易论坛民意调查,“小悦悦”事件中的责任人排序依次是小悦悦的父母、肇事司机、路人,其中,父母的监管不力排在首位。但24日网上统计显示,37.5%的人认为“小悦悦”事件司机负主要责任,22.4%认为父母的监护不力负主要责任,31.2%认为冷漠的路人导致了小悦悦的死亡。舆论对于小悦悦事件责任认定的顺序与之前发生了改变,依次是肇事司机、冷漠的路人、小悦悦父母的监管不力。肇事司机的责任排在首位,这种变化是大众传播媒体议程设置的结果,传媒图文并茂、声画合一的表现了小悦悦父母痛苦的情景,引起了公众的同情,导致了舆论走向的转变。

分享到:
(责任编辑:赵光霞、宋心蕊)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