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打造优质文化节目,实现主流文化传播
频道开办以来,一直放眼国际,以开拓的眼光关注全球艺术领域内的经典之作,努力构建艺术人文国际化的新格局。频道先后引进了柏林爱乐乐团新年音乐会、纽约爱乐乐团平壤破冰之旅、纪念帕瓦罗蒂辞世一周年慈善音乐会、廖昌永金色大厅独唱音乐会等高水准演出。不断拓宽国际化的合作渠道,打造经典品牌项目,充分展现了“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和城市精神。
在当下浮躁喧嚣的中国电视市场,频道成员甘于寂寞,以百倍的认真,精打细磨,在深度人文节目和文化纪录片领域也取得了一定成绩。频道自制的一系列文化纪录片,播出后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美誉度,《莎士比亚长什么样》、《安东尼奥尼与中国》荣获“第五届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十佳纪录片称号;为纪念卡拉扬诞辰100周年,频道联手奥地利国家电视台、德国电视二台等共同制作《指挥大师卡拉扬——至臻完美》,在第十四届上海电视节参加了“国际片展映”,广受好评。频道还参与了上海文化系统工程,制作了《肖像》系列专题片,记录已经去世和年事已高的艺术家的珍贵影像资料,为经典的传承和传播尽一份力。
频道传播经典,也关注当今文化生态,尝试把频道打造成新兴艺术、创意文化、新媒体艺术和人才的展示平台。频道与上海创意产业中心共同制作“创意盛典”表现了对创意产业和新文化的关注。“08上海双年展”,频道策划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内外场互动式大容量特别报道。《创意天下》栏目聚焦新兴的当代艺术和当代艺术家,以富有冲击力的影像和充满时尚感的包装,成为展示当代艺术和新锐艺术的平台。《非凡青春——站在世界领奖台上的上海青年艺术家》,用纪实专题的形式成功助推了上海新兴艺术人才的脱颖而出。
(二)大型活动与常规栏目的比例
大型活动用于表现文化事件,形式新颖,也能够壮大声势,炒热平台,但在实践中,若不能掌握好大型活动和常规栏目的关系,将会事倍功半。
大型活动是盛宴,但不可能天天有盛宴。观众通过大型活动知道了这个频道,在频道中停留,若没有能够持续吸引的常规栏目,那么大型活动所达到的聚拢人气的效果就会逐渐丧失,持续效应无法保证。
其次,大型活动对于人力物力财力都是极大的考验。频道是新生的,经费人员都经不起粗放型的大型活动的折腾。只有将大型活动做成精品,从节目构思到包装都充分挖掘和考量,才能做出名副其实有影响力、有关注度、有可看性、有市场效益的大型活动。若能够在常规栏目中延续大型活动制造的话题和热点效应,将更有效果。以频道2009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大型活动主要分为三个主题,建国60周年的献礼节目、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诞辰50周年、世博城市全球卫星连线。这三个主题都是贯穿全年的。除了若干场大型活动之外,与常规栏目《文化主题之夜》、《品味》、《名家时间》、《文化天空》等都有内容上的呼应,使整个频道的重点更为鲜明,在制作成本、宣传成本上也更为高效。
面对文化类节目在市场上遇到的困境,频道整合频道资源,以大型活动和品牌栏目双轨制的运作方式做出了回应。在专业频道的市场经营中,频道总结出了经验——反细分原则。频道目标观众群为20—45岁的中高等学历的人群,这类人群对专题纪录片、文化批评、文化资讯类节目的接受度会比较高;也有着其他的收视偏好,如对新闻或其他热点事件的关注。后者或许不是纯粹的文化范畴,但其背后可能隐藏着文化脉络和文化意义,加以挖掘,便能够满足目标受众的需求。同时,也能争取综合类频道的受众,使其成为文化类频道的受众。
(三)频道调整的稳定性
频道经过几年的摸索之后,根据市场和观众的反馈、操作上积累的经验等做了一些调整。2011年,频道全面改版,减少了大型活动的数量,更加注重品牌打造、效应拓展,优化节目版面编排。但一些常规栏目调整后收视未见起色,针对年轻观众的新节目也没有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其实,这是正常的。《百家讲坛》自2001年开播,5年之后才逐步被观众认可到热衷。在艺术人文频道这个专业的新频道中,原本就慢热的节目将受到市场更多的考验。电视台需要一点耐心,不能仅仅寄希望于一个口号或版面的改变,而要实实在在地靠节目内容来吸引、培养、引领观众。过于频繁的定位调整和节目调整对于观众收视习惯的培养是不利的。
在激烈竞争的中国广电媒体格局和泛娱乐化倾向明显的电视生态中,艺术人文频道还将面临种种困难和挑战。但基于对市场的分析和艺术人文频道所做的有益尝试,我们有理由相信,专业文化频道拥有自己的市场空间,并且能够在市场中树立品牌,取得可持续的成长空间。
(鲁婧:上海广播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特别活动部制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