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论文]消费社会视野中微博使用者的身份建构【2】--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八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消费社会视野中微博使用者的身份建构【2】

——以观展/表演范式为框架

王佳

2012年12月05日15:18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三、是个人表演,也是身份建构

(一)微博使用者行为分析

1、微博的传播特性

微博,由140个汉字组成,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交流的平台迅速吸纳了亿万用户,其发展之快、影响之大、对社会生活参与之深,不可小觑。总结微博的传播特性,笔者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点:

便利性。微博的技术门槛低,字数简短,操作使用简单。这使得微博这一媒介趋向“平民化”,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在微博上展示和表达自己。

互动性强。微博提供了关注、转发、评论、恢复、私信、分享等功能,可以用文字、表情、视频等方式实现互动,尤其是“@”的使用,使得这种互动迅速、快捷,互动的效果更易于检测。

裂变式传播。微博通过粉丝的转发使得传播的范围一级一级的扩大,一个人的微博可以通过粉丝转发,再被粉丝的粉丝转发,不断裂变蔓延,加速放大。

碎片化的内容。微博表达内容的随意化和情绪化,大部分的使用者在微博上大多发表的是无意义的内容。这种随意性体现了微博使用过程的自由性。

微博,形式上的简洁、易传播;内容上的碎片、随意;操作上的便捷,使得大众在微博上发表自己的看法、获得关注以及造成影响力很容易实现,个人的微博似乎是自身展示的一个橱窗,大众可以在橱窗里任意的展示自己。微博借助其技术优势成为大众乐于接受并喜爱的平台,而个人身份的建构也具有了现实的技术基础。

2、看与被看之间的身份跳跃

基于上文分析的微博技术特点,大众自然而然身陷微博信息潮流之中。观展/表演范式中包含的一个重要概念即“观展”。观展一词在阿伯克龙比和朗斯特的解释中具有“看与被看”和“观看凝视与公开展示”的含义,具体来说就是“作为主体的观看”和“作为被展示观看的客体”。微博上信息流通的时效性、信息容纳的海量性等特点使得微博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受众利用微博满足自己浏览信息、观看的目的。同时,受众也成为“被看”的对象,受众通过在微博上发表观点、转发信息、分享视频等互动操作成为其他受众观看的对象。

当下媒介以其无所不能的渗透能力,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利用媒介承载信息的功能,受众周围的一切物品都成为观展的对象,一切物品都具有了商品化的意义。观展现象无所不在,受众处在“看与被看”的环境中,他们通过“看”来了解时尚、社会主流,然后通过重构文本内容的方式成为他者观看的对象。此时,以微博为代表的媒介仿佛成了受众观看的舞台,一部分人在台下观看,另一部分人则在台上表演,台上与台下受众的身份角色互相交替,受众在“看”和“被看”这两种角色中不断的进行身份跳跃变化。

3、利用文本进行自我表达

阿伯克龙比和朗斯特认为表演是建构受众的核心和关键,成为他人“被看”的对象即是自我“表演”的过程。“扩散受众本身既是观看者,同时也是表演者,他们在一边观看他人的表演,一边也在为自己想象中的受众表演,同时兼具观众/表演者的双重身份。因此,扩散受众已不仅是诠释的主体,进而成为了表演的主体。”5

基于微博的技术优势,微博为个人的文本创作提供了平台,通过简单地操作就可以实现个人文本的传播和扩散,从而实现身份的建构。具体来说,这种身份建构是通过“看”——个人文本创作表达——“被看”——顾影自盼——文本再创作——身份建构这一循环过程实现的。

从观看的角度来看,微博上的海量信息使得微博成为大众迅速快捷获得信息的最主要的来源之一,其使用者能够方便的了解社会动态,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他们会主动的在微博上搜寻此类相关话题,甚至会出现对某一事件的追逐。他们通过“看”来了解社会热点、了解主流价值观、人们的消费趋向等社会文化信息,使得自身处于信息的核心地缘。

对于只通过微博获取信息的人来说,他在微博上的行为可能只止于“看”得阶段,然而更多的人是过渡到个人文本创作表达的阶段。在微博上发表自己心情、评论热点话题、转发和分享他人微博等,这些行为都是自我文本创作和表达的体现,这些文本内容会直接被粉丝关注,有时也会被粉丝转发,进而形成更大的传播范围,成为他人观看的对象,获得他人的关注,达到“被看”的目的。个人在微博上有强烈的自我表达愿望,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粉丝量来提升自己的关注度,“求粉”是这一心理的典型体现。在微博上经常会看到类似于“我今天吃了……”,“今天我遇到了……”等此种没有实质意义的内容,还有一些“炫富”行为、“大战”现场。微博上有微博女王姚晨,也有无名小卒,利用微博平台,广大用户可以自由的展示和表达,进而过度到顾影自盼阶段。

“顾影自盼”也是观展/表演范式中的重要概念,是指受众将自我建构在他人目光的反射上。对于个体来说,外在事物似乎是一面“镜子”,受众从镜子的反射中看见自己,通过“镜子”反射出自我的映像建构自我,“并且自我会认为受到注目而在他人面前进行想象性的表演。”6在微博中,个人文本的表达内容仿佛成了自身的符号代码,个人的身份通过文本内容被建构起来。为了维持这种想象中的,在他人眼中的身份角色,使用者会继续通过文本创作不断的来维持此种身份,从而获得身份建构,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想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笔者从微观角度解读了微博用户的使用行为,这一过程是循环往复的,用户在构建一种身份时,必定会竭力维持在这种身份。但是,在此需要指出的是,笔者所概括的身份建构过程只是基于理论上的分析,在真正的使用过程中,情况会复杂很多,整个过程应该是交叉进行的。

分享到:
(责任编辑:宋心蕊、赵光霞)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