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获奖节目综述【2】--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北方传媒研究》

中国微电影的宏观盛典——

首届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获奖节目综述【2】

冷冶夫

2012年12月28日15:08    来源:北方传媒研究    手机看新闻

二、微电影的视觉艺术

微电影是青年的,是大众的,大众的微电影应不应该有他的艺术追求。换句话说:发源于大众的微电影,是不是平面的、苍白的、无艺术欣赏的?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微电影是大学生拍摄的作业,是民间影像发烧友“玩弄”的“杂碎”,所以它的艺术性自然就会很低;同时欣赏微电影的群体也大都是视频网站上的“游子”,所以微电影完全可以淡化或者不强调它的艺术性。

笔者认为,若从微电影个体的角度来看,无可非议。因为作为个性化影像表达工具,自我创造与自我欣赏,这是每个创作者的自由与权力,就像用影像记日记一样,不需要对其进行过多的限制与艺术要求。但是,从微电影大众传播宏观视角与影像自身发展的趋向等方面来看,由于其传播范围、传播对象等发生变化,因此微电影更需要超高的创意,精湛的艺术和在短时间吸引眼球的艺术功力。

电影电视艺术是一种以视觉欣赏为主体的视听综合艺术。视觉艺术的表达就是微电影的“核”。比如意大利视觉环境电影节选送的短片《领地》和《抢夺》,都是一个镜头的作品,作者在偌大的自然环境里,对每个生物的生存都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表达:那就是为生存而拼争、奋斗、直至死亡。四川大学的《山隅》,几乎是用原生态影像纪录的方式,纪录了生活在大山里面的爷爷奶奶的生活状态,而曾经是这座大山主角的爷爷奶奶,一旦都离开了大山,山里面的生活也会随着爷爷奶奶的消失而消失……拉脱维亚的《火与陶器大师》也是一部没有解说词的作品。从清晨,老人驾着马车回到了自己温暖又熟悉的家,到他气息平和,手法娴熟地制作着各样的陶胚。窑火熄灭,窑炉开启时,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陶土作品呈现于眼前,那份喜悦与难以言表的满足感尽在其中。

有人说这次微电影盛典的最大成功是在中国成功地举办了“一分钟影像和一个镜头”大赛,而笔者倒是觉得,这次微电影盛典的最大成功在于,巩固了用视觉艺术创作电影电视节目的理念。西北民族大学在过去3年里,参加国内外短片节大赛的作品,大都是解说词为主的节目,今年这个大学的参评作品几乎都是画面语言为主的作品。比如《额尔齐斯河畔的牧人》,采用的是摄像机在深山丛林和高原河流中穿行的记录方式,编导和摄像在哈萨克人的物质民俗与精神民俗之间游走,记录了大量的能够表现人类原始生命力的勃动和原生态生存方式的豪放,在展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同时,也揭示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

在这次入围获奖的节目中,视觉化创作成为本次大赛的主流。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的《猩猩与鹦鹉》更是别出心裁,谄媚的鹦鹉因为讨好了动物管理员,得到了更多的食物,这使猩猩产生了嫉妒。智商相对较高的猩猩耍了手段使鹦鹉失去了表演价值而被动物管理员扫地出门,猩猩失去了竞争意识而变得懒散,身形过度肥胖失去了表演价值,最终也被管理员赶出了动物园。《中国灯笼点亮北京》是东北师范大学选送的参评节目,这个一分钟短片,打破了宣传片直白地介绍企业酒店的框框,代之以用影像形象灯笼来表达所要表现的内容。还有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的《大学季》、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拍片子》、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的《阳台》、清华大学清影工作的《三兄妹和小屋》、中国传媒大学的《迷醉》、湖南吉首大学美术学院数字媒体工作室的《盲人与狗》等等,都是上乘的视觉艺术佳作。

分享到:
(责任编辑:赵光霞、宋心蕊)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