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获奖节目综述【5】--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北方传媒研究》

中国微电影的宏观盛典——

首届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获奖节目综述【5】

冷冶夫

2012年12月28日15:08    来源:北方传媒研究    手机看新闻

五、微电影的社会担当

微电影是微小制作,微小投入,短时间完成的艺术作品,对比电影和电视连续剧的小众创作,它显然是大众的,而大众的作品的选题会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这次入围获奖的节目中,全国大学生们的选题可以说是无所不有,无所不包:爱情的、职场的、环保的、战争的、混搭的、穿越的、动物的、西方的、东方的、美洲的、欧洲的……微电影真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绚丽多彩的局面。

在这些眼花缭乱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大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担当。张喆同学拍摄的《上班路上》,用一个镜头的纪录方式,记录了一名北京青年,5年来在上班路上坚持捡拾垃圾的过程,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北京人的爱国爱首都的意识。《你是我的眼》是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选送的作品,讲述了武汉盲校的大龄剩女老师与乐观坚强的盲校学生一起演绎出的精彩点滴。我们看到全片都是积极向上的亮点: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孩子积极向上的热情,老师不知疲倦的奉献,孩子们眉间暗藏的动情,他们是真正的“黑暗中的舞者”。特别是北京电影学院向往拍摄的剧情片《送奶工的早晨》,更是讴歌了90后的送奶工在城市个别居民误解的情况下,见义勇为,使刘大妈转危为安。

对历史文化的追求也是这次微电影征文的亮点,不少大学生把微电影的镜头对准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的《一生一场戏》,记录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嘎尔藏戏唯一的继承者,83岁的次仁老人,在西藏日喀则地区传唱的整个过程,并且通过讲述次仁1942年开始学习藏戏,在藏区69年如一日传承江嘎尔藏戏的艰难历程。而《黎?古陶》则是另一番风格。这部由海南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工作室的一批年轻人创作的纪录片,更是通过黎族制陶传承人羊拜亮家的女人和陶的命运故事,展示了黎族独特的习俗和质朴、简单、顺其自然、怡然自得的生活方式,很有品位。

微电影创作要有情怀,微电影创作要有尊重,这是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此次举办大赛的主旨之一。《店》,是浙江大学城市学院选送的作品,该片的作者,将视角对准了与自己同龄的外来务工青年,通过对他们的纪录,来展现新一代农村青年积极向上的态度,和中国社会的前进步伐。《巅峰印象》更是别具一格,中国地质大学选送的这部短片,以藏族青年次仁旦达在高山摄像的现场为背景,用现场自拍自述的方式,表现了中国首支高校珠峰登山队——中国地质大学珠峰登山队挑战珠峰的全过程,很是震撼。还有张昕宇和梁红同学的《体验寒极》,作者是在零下52摄氏度,有着世界寒极之称的俄罗斯萨哈共和国奥义米亚康拍摄的。还有河北燕山大学《校园里的海洋蓝》、中国农业大学的《合欢花开》、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养正修能 大道直行》、重庆文理学院的《“书痴”老人》、南方医科大学的《走进手术室》、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的《寻找刘天》以及孙云飞同学的《不要随地吐痰》、《吸烟等于玩火自焚》等等,都表现了当代大学生们在拍摄微电影的时候,心中有一份责任,实践中有一份担当。

微电影是微小的,但是同样担负着中国形象外宣的责任。我们强调微电影要树立国人的正面形象,要有一份担当,并不是说我们大学生拍摄的作品只能是宣教节目,而是要推广我们广大青年创作者在策划拍摄制作微电影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们呈现给世界的、呈现给大众的中国和中国青年人的形象是站立的,是蓬勃向上的,是一往无前的。

用微视频纪录时代,用微影像表达心声,用微纪录关爱社会。在科德学院举办的这次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的评选中,虽然有很多作品没有进入终评,但我们的的确确、真真实实地看到了微电影在中国大地上的快速成长,这对于我们这个时代,对于我们这个社会不能不说是一件大好事,因为在广袤、丰润的大地上,一定会有更多的“小苗”茁壮成长。

视觉艺术的影响力由作品的社会价值所决定,视觉艺术的感染力由作品的创意价值所决定的,视觉艺术的生命力由作品的文化价值所决定。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每一次技术变革都会带来观念以及艺术审美和创作形式上的革命。微电影作为一种独立的“超短小物种”,一定能够迎合多媒体的、快节奏的、多元共生的影像生态,并会为我们带来区别于大工业化电影艺术的独特观赏魅力。

(作者单位:中央电视台)

分享到:
(责任编辑:赵光霞、宋心蕊)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