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超级女声》到《中国好声音》的阶段分析--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北方传媒研究》>>2013年·第1期

“选”与“秀”的成败——

从《超级女声》到《中国好声音》的阶段分析

孔龙

2013年03月27日13:20    来源:北方传媒研究    手机看新闻

同样是以音乐为主题的真人秀节目,《超级女声》和《中国好声音》两者都包含着“选”与“秀”的成分,绝非其宣称的是“一场集体的真人秀”而非选秀。只不过两者的“选”与“秀”的所占得比重不同,意义也不同。这一点上的区别不仅影响到了节目内容的录制过程,也是分别决定两者节目成败的关键。

《超级女声》成于“选”的过程

从比赛阶段上来讲,以最火的05年李宇春那一届为例,当时的《超级女声》大致分为唱区海选、复选、晋级赛以及全国赛四个阶段,节目战线可以说拉得很长,每一个阶段都是后一个阶段的“选”的过程,简而观之,全国总决赛甚至冠军产生之前的所有阶段都可以视为“选”的过程。从这一点便可以看出,《超级女声》的节目本质上是一个不断遴选、不断淘汰的过程,而其真正成功的原因也在于这个过程,而非选手们到底秀了什么、秀得怎么样。将这个漫长的“选”的过程变得精彩多变、引人入胜,才是《超级女声》成功的最大关键。

而其加工这个过程的最主要方式,便是赋予其接连不断的故事和话题,让它变得跌宕起伏、有声有色。几乎每一个稍有特色的选手都会被节目组选取,挖掘甚至制造出故事点、炒作点。而最终李宇春为何夺冠,与其说在于她的歌声或表演,不如说在于她身上反映出的一个相对最大的话题点,中性气质。

除此之外,观众其实对谁夺冠军,并不没有那么在意。或者说,他们在意的不是李宇春夺冠,还是周笔畅夺冠,而是自己投票支持的人,自己下了大血本和心力支持的人,是否成为了最终的赢家。选手们在舞台上比拼,观众们在舞台下较量,选手的命运与我有何干,后者其实才是为大家所在意的本质。

这便涉及到《超级女声》“选”的另一个维度了,即观众参与选拔过程。短信平台、大众评审等等这些方式,都给予观众一个看似切实的行使投票权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收获了愉快的观看体验,投射了自己一夜成名的欲望,更通过参与到评选过程中,获得了通过行使投票权决定他人命运的自我满足。

而《超级女声》表面上理应属于“选”的部分,则恰恰是成为了“秀”的环节。风格迥异的各种评委嘉宾,看似是在评选点评,而事实上莫不是在危言耸听、夸大其辞,而这些正是观众所喜欢的。即便其中错误的专业见解、有失公允的毒舌评论,也都成为了大家口诛笔伐的题材、茶余饭后的谈资。再看节目中表面上最应属于“秀”的部分,选手歌曲的演唱,则完全还不到应有的级别。将其与《中国好声音》一比较,便轻松见分晓了。《超级女声》归根结底是一个因“选”而火的节目,其中存在着“选”与“秀”的错位。

《中国好声音》精“选”与实“秀”

《中国好声音》中同样存在“选”与“秀”的错位,但这两部分的特点则恰恰与《超级女声》形成了或正、或反的对应。“选”的过程浓缩却精华,“秀”的过程实在也专业。

《中国好声音》节目组将其分为了“导师盲选”、“导师抉择”、“导师对战”、“年度盛典”四个阶段。节目一开播,便进入了“导师盲选”阶段,而之后的三个阶段,其实都可以视为直接跳跃至了对应《超级女声》的全国赛阶段。而在《超级女声》中占重头戏的分区海选、晋级这些过程,则通通从节目中被省略掉了,虽然这并不意味着节目组就不需要完成这类工作。如此的设置最直接的结果,便是“选”的过程被大大压缩,“秀”的比重势必相对提升,整个真人秀的过程也变得紧凑起来。

不过,比重的压缩并不意味着质量的下降,甚至可以说《中国好声音》里“选”的部分更为精彩,是浓缩的精华。最具代表性的盲选阶段,四个导师,四把转椅,“有没有嘉宾会转过来”,“什么时候会转过来”,“最后有几个嘉宾会转过来”,这一连串的疑问,相当于四颗随时都可能引爆的定时炸弹,伴随着选手的整个演唱过程,观众的整个观看过程。这样的评选方式与以往相比,大大提升了节目的悬念感,而最终悬念揭开的方式,还是通过极富噱头、具有另类仪式感的转椅子的方式呈现的。可以说,悬念、意外、冲击贯穿着导师评选的过程,让其变得极富娱乐感。

除此之外,在导师选择之后,节目又加入了选手反向选择导师的环节。这一尝试又为《中国好声音》“选”的部分增添了一个亮点。而究其原因,这一部分的成功便不再源于编排设计之上了,而是胜在某种象征意义的把握上。节目中,这反选的变现形式简单得不能再简单,通过对选手的特写,让其自己说出自己的选择,往往还插播一段广告。说实话,如此设置毫无新意,甚至让人生厌。但是,这种权力的反转,意味着草根学员在对精英导师作选择,地位、权力瞬间转换,放佛形成了所谓的“逆袭”。这下便又戳中了大众的要害,迎合了他们的需求了。这一点上的成功模式与《超级女声》中的短信投票的成功如出一辙。在虚幻和臆想中,满足了观众的某种政治、权力、地位的诉求,节目组收获钞票,观众收获满足。

“选”的比重虽被压缩却不失精彩,《中国好声音》的“秀”的部分则同样出色。顾名思义,中国“好声音”,其重点便在声音之上。而比赛中对选手的考核指标,评委的评语考量,虽不是始终聚焦音乐,却也是大致不偏离音乐的。

将《超级女声》与之比较,其实可以容易的感受到,音乐性之于各自节目的地位。如果说《超级女声》是一场主持人、评委、选手的一场唱唱跳跳、东拉西扯的娱乐秀的话,《中国好声音》确实算得上一场水准不低的小型演唱会。如果说以《超级女声》为代表的音乐类选秀节目,大多是以唱歌比赛为噱头,音乐在节目中所占比重很小的话,其实也并不为过。而《中国好声音》则相对来说更注重音乐本身,这一点事实上也是被观众所基本接受的。它自己打上“专业音乐评论节目”的标签,号称注重音乐的质量,发现中国的好声音,并没有招致很多的非议,没有被骂不自量力,挂羊头卖狗肉。

《中国好声音》为了保证音乐质量,节目组其实对涉及到音乐方面的各个环节都做了严格有效的把关。好声音的基础,评委和歌者的演唱质量确实相对较高。此外,主持人的地位和时间被大大压缩,更为低调。主持人华少甚至不在侧台位置,直接离开了主演播室,以往主持人滔滔不绝的调侃不见了踪影。在一个小时的节目中,大部分时间都是选手的演唱表演,以及评委与选手的交流。

除了人的因素之外,《中国好声音》为了保证音乐品质,在硬件配置上也是下了血本的。节目组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乐队质量、舞台音响技术、现场录制等方面的提高上。据悉,《中国好声音》节目全程都采取的是现场演奏的方式。为此,节目组在国内寻找顶尖的现场乐队,选定了由刘卓和零点乐队的王笑冬领衔的乐队作为节目的现场演奏乐队,这支乐队专给中国一线歌星伴奏制作。节目组还专门聘请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音响总工程师金少刚作为节目的音响总监,聘请了王菲专辑的录音师李军来负责录音、现场录音则采取了34个音轨来记录,全部16个机位,总共录像1000多分钟,剪辑成90分钟播出带……这些技术上的严格把关,在以往任何一档中国真人秀节目中都是看不到的。

《中国好声音》在音效方面和舞美的投入各占50%的比重。而现在许多选秀和综艺节目,约80%的费用则是花在舞台灯光等方面,20%的费用花在音效方面,从这一方面,也可以看见节目组对音效技术方面的重视。以吴莫愁的成名曲《Price Tag》为例,其在《好声音》成名后,受邀参加央视一套《梦想合唱团》,并在该节目中再度演绎了这首歌。我们不难发现,在《梦想合唱团》的录制现场,音响师将低音区调得过重,虽然这样现场效果很好,地面甚至会产生共振,观众容易与台上形成互动,但是音响线接出来的音乐确实单薄甚至是残缺的。通过比较,不难看出《好声音》团队对于音乐品质的精雕细琢,是走在同行业前面的。

总之,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从《超级女声》到《中国好声音》,“选”与“秀”的呈现,两者的地位,两者发挥的作用都有着较大的差异和转变。而无论两个节目有着对哪一部分的侧重,对节目模式的扎实创新,对节目品质的精益求精,对电视观众的朴素诚意,绝对是让一个节目获得长久生命力的必需。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分享到:
(责任编辑:赵光霞、宋心蕊)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