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理陈虻语录的时候,我们经常被陈虻的“先见之明”所震撼。时下电视新闻节目、栏目、频道存在的一些老问题,遇到的一些新问题,其实陈虻在好几年前就有所预见、有所思考,甚至有他自己的答案。现在回过头来,再听他当年说的话,不得不感慨:陈虻具有无法追赶的智慧。 ——徐泓(《前言》)
如果陈虻活着,我们不用在乎他是不是《生活空间》的创立者,是不是《感动中国》的发明者,那无非是两个曾经有些许口碑的电视栏目,没有它们,电视人依然可以选择鬼混或者追求,电视观众也依然可以遥控良币或者劣币。所以,我在意的更多的是陈虻一直在想,而不太在意他想得对不对,换句话说,一个从不停止思想的媒体人是值得尊重的。
陈虻已离开四年有余,那些曾经精彩的话语,会不会过时?还有没有价值?我想,不会过时,当然还有价值。因为陈虻不那么政治,不那么聪明得见风使舵,他只关心人性、关心内心、关心传播的规律,也因此,他的那些话语和思考,可以更多地经受岁月的推敲。该是十年或二十年后都值得一读再读吧!更何况,这些声音留下来,已成为一段历史的旁白。 ——白岩松
后来我做节目,常想起他这句话“你理解吗”,才明白他的用意——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宽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 他最后说的一句话,十年后仍然拷问我:“你有自己认识事物的坐标系吗?有几个?”同样的问题,陈虻提给了每一个媒体人。请回答。 ——柴静(《陈虻不死》)
新闻界精神领袖首部绝版思想文集独家揭示中国纪录片之父核心思想首次展示央视各经典栏目创作秘笈。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句由王刚配音的话语,曾在央视观众心中留下深刻记忆。一位电视专家评价说,这种直接把摄像机对准中国老百姓的做法,透出实实在在的生活画面。这个创意,就是中国电视纪录片行业里程碑式的人物、《东方时空》的缔造者之一陈虻提出来的。他被崔永元、白岩松、柴静等一众思想锐力的名嘴称为精神领袖。 2008年,年仅47岁的陈虻因胃癌离世,当时,网络上有关他的悼念文字犹如井喷,追悼会上千人送别。同事、同行们把这次告别视为“向一种精神力量的致敬”、“与一个时代的告别”。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徐泓教授说:“陈虻的生命属于中央电视台新闻改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起始于1993年的春天,发端于早晨的节目《东方时空》,被喻为电视人 ‘延安’的新闻评论部,这是 ‘理想主义者啸聚挥帜’的时代……他的新闻理念、精神追求和人格力量,都可以在当年这个‘理想者部落’里找到同类、知音和战友,他是他们的代表……尽管这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再复返,尽管陈虻英年早逝,但留下的遗产宝贵而丰富,应该传承。在继续前行的时候,需要回头看看。正如陈虻多次引用的卡里·纪伯伦那句名言:不要因为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自己为什么出发。”
有感于此,曾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的徐泓教授编著了《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陈虻,我们听你讲》一书,2013年1月出版。这本书汇集了陈虻生前在央视评论部的审片经典言论、讲座精华、报道文章以及影像,展示了陈虻总结出的纪录片从观念到方法、从栏目化管理到新节目研发的思想精华。
这本书以“陈虻语录”结构与编辑。全书共20篇,除了前言,其余19篇的标题、每篇各节的小标题,都是陈虻语录,总计108条。部分篇章的文中还有一些带有划线的话语,也都是有一定影响力的“陈虻语录”。本书还是一本电视新闻实务教材,第2篇至第19篇是18个专题,各专题有自己的体系,彼此又互有联系,每个专题都标有“关键词”。书名的副标题:《陈虻,我们听你讲》,也意味着走进陈虻的培训课堂,他的讲授还在继续。
陈虻生于1961年8月30日, 198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光学工程专业毕业, 1985年进入中央电视台,先后在《社会经纬》《人物树林》《九州方圆》《观察与思考》等栏目做记者、编辑。1993年7月加盟《东方时空》,出任《生活空间》制片人,提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创意。1996年获全国十佳制片人。1997年组织召开了北京国际纪录片学术会议。2001年8月,担任新闻评论部副主任,主管《实话实说》、《新闻调查》,2001年10月主管《东方时空》,并兼任该栏目总制片人。
书摘
陈虻肯定和称赞了《面对面》一些带有试验性的节目,比如采访牛群,还有后来采访钟南山、吕厚山、王岐山、蔡振华等等。他说:这些节目满足了观众对事实真相的了解,而不是通过这个人物说明了一个多么重大的社会问题,多么具有理论水平和思想意义。他就是在说明真相。所以我想我们现在的新闻传播,是否应该有这样的底线:事实判断而非态度判断,这应该是我们认识的底线;不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深刻,而是为了真正弄清楚事实的真相,这应该是我们认识目的的底线。
陈虻 语录
■在飞速变化的社会背景下,实现人文关怀,为未来留下一部由小人物构成的历史。
■努力不是成功的根本。想成功的人都很努力,但成功的人往往只有一小部分。倘若你努力,但你的观念是错误的,很可能离正确的方向越来越远。所以重要的是观念。而认识观念、改变观念完全是由思维方式决定的。
■我过着过着突然明白了,“现在”就是小时候想过无数次要为之奋斗的未来啊。所以最现实的做法就是把现在的事情、眼前的事情做好。今天所做的一切相加就等于未来。
■《生活空间》以之为安身立命的是一种态度:“目击者”的态度,关怀的态度,人本人道的态度,对历史负责的态度。
■回到日常生活中来,关注现实的此刻当下,这是中国纪录片的生命和基础。
■大道无术。最重要的是修炼自己,首先改变自己、提升自己,而不是学什么与人斗的方法。
■单就表达而言,只表达了自己那是初级阶段,如果让别人表达那算中级,能纪录并且创造条件让别人准确地表达真实的个体感受,那才算高级。
(来源:黑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