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快乐与自由:狂欢之本质,节庆之归旨
人们参与节庆活动是在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私人时间,进入一种随心所欲的放松状态,与平时的劳动工作相比,它仿佛是在平时的现实之外,构筑的“第二种生活”。所谓“第二种生活”,就是脱离了常规的生活,这其中内含着一个价值参照,即以经过理性整合而形成的体制文化范围内的生活为常态;狂欢则以其异己的、离心的力量构成了它的反面或对立面。狂欢正是对理性的、规范的、有序的生存环境的暂时挣脱。巴赫金认为,阶级社会的人类生活分为官方的生活和民间的生活,民间生活中以狂欢节为代表的节庆狂欢生活对人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世纪的人似乎过着两种生活:一种是常规的、紧蹙眉头的生活,服从于严格的等级秩序的生活,充满了恐惧、教条、崇敬、虔诚的生活;另一种是广场式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充满了对一切神圣物的亵渎和歪曲,充满了不敬和猥亵,充满了同一切人一切事的随意不拘的交往”[5]。在狂欢节的广场上, 从大声吵架到有组织的节日演出,都透着自由、坦率、欢快、不拘形迹的游戏的气氛,它让生命袒露出了最真状态,无拘无束、尽情驰骋。如此,狂欢节似乎是在官方世界的彼岸建立的“第二种生活”,脱离了常规生活的教条和束缚,充满了生命的自由和喜悦。
狂欢理论在宣扬一种积极的节日应有的精神而不是在煽动平民、蛊惑人心。它侧重于对“人性”、“自然”的推崇,对个体的价值挖掘,体现的是对自由主义、人本主义的追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会特别在意领导与下属、男人与女人、富人与贫民、长者与晚辈之间的差别,以至于做事谨小慎微,有诸多顾虑。然而在全民狂欢的广场世界里,所有这些都淡化了。狂欢广场上的表演,没有舞台,没有脚灯,不分演员和观众,不分身份背景、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社会级别,所有人都快乐地参与着,彼此不拘形迹地自由接触着,交流着,“人仿佛为了新型的、纯粹的人类关系而再生,暂时不再相互疏远。人回归到了自身,并在人们之中感觉到自己是人”[6]。人们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加深了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了解,暂时忘却了社会的禁忌、生存的压力和名利的追逐,从而进入一种节庆意义上的愉悦和本真状态。
四、中国节庆的狂欢之路
狂欢是人类自古便有的一种行为。中国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学研究者钟敬文先生指出,狂欢是人类生活中具有一定世界性的特殊的文化现象[7]。狂欢精神是人类体验生命的自由与快乐的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它通过社会成员的群体聚会和传统的表演场面体现出来,洋溢着心灵的欢乐和生命的激情。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人从来不缺乏狂欢的基因,远古中国人祭拜神灵延伸出的狂欢仪式有一定意义上的宗教色彩,这和西方狂欢仪式的来由并无二致。史书记载,唐玄宗曾把中国传统的元宵节演变为遍及全国的狂欢节,要连续闹上5~10天,鼓乐喧天,灯火通明,所谓“闹”元宵,正是由此而来。到了今天,中国更是狂欢不断:一年一度的青岛啤酒节成了与五洲宾朋分享激情与欢乐的啤酒盛会;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演绎着民歌经典,去了那里,仿佛置身歌海,不但到处是刘三姐,你自己也成了刘三姐;潍坊国际风筝会,是全球天上纸鸢最多的城市,中外风筝,各以自己独特的造型、色彩、风格及放飞技巧吸引着数以万计的观赏者;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满城欢歌,万盏冰灯绽放,数万市民走上街头唱起歌、跳起舞、扭起东北大秧歌、燃起烟花爆竹;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无论是九十多岁高龄的老人,还是刚会走路的孩童,几乎人人都能耍一手杂技……
节庆是一个城市的集会与狂欢,其目的如迪斯尼特殊活动总监汤姆所说,旨在制造一种欢乐的体验和美好的回忆。在节庆活动中,“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国内的很多节庆却背离了这一宗旨,将节庆看成是提升政绩或谋取经济利益的工具和利器,而忽视了人的情感需要和精神文化追求。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导致了很多节庆活动乏善可陈,根本无法吸引民众热情参与进来。狂欢的深层意义是人的快乐与自由,体现了对人本主义、自由主义的追求。将狂欢精神融入节庆活动之中,既是以“人”为本的办节理念的体现,也有助于增添节日的欢乐氛围,将节庆办成人们热爱并乐于参与的活动,进而使其拥有经久不息的生命力。这无疑为当下我国城市节庆活动的创新发展指明了一条道路。
参考文献:
[1] 刘旭东.休闲:幸福生活与人的和谐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6).
[2] 陈圣来.品味艺术:一位国际艺术节总裁的思考与体验[M].上海:三联书店,2009.
[3] 冯学钢,王慧敏.国际经典节庆与对上海旅游节[J].上海经济,2002(5).
[4] 常红.节庆的天职是制造快乐[J].招商周刊,2006(17).
[5] (前苏联)巴赫金.白春仁,顾亚玲译.诗学与访谈[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
[6] (前苏联)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六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7] 钟敬文.文学狂欢化思想与狂欢[N].光明日报,1999-01-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