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都市类报纸主流化--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3年·第4期

浅谈都市类报纸主流化

党  洁?

2013年04月08日13:31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面对报纸问题同质化日趋严重的现实,国内都市报纷纷走上了向主流化转型的道路。都市报主流化的过程中,其从受众定位、内容选择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同时都市类报纸主流化过程中又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对都市报主流化后的表现进行分析认为,都市类报纸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必须坚持的自己的特色,采取差异化策略;另一方面也应该着力提高新闻报道的专业性,提高报纸的质量,也就是做一份有社会效益的大众化报纸,才是都市类报纸的正确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都市类报纸;主流化;发展路径

一、都市类报纸主流化的成因分析

1.报纸竞争激烈。都市类报纸指的是相对于机关报而言,立足都市,面向普通市民的综合性日报。它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而出现和发展。在我国上世纪90年代,随着《贵州都市报》的诞生,出现了我国第一份以“都市报”命名的报纸。1995年1月1日,《华西都市报》在成都创刊,采取与机关报完全不同的市场化运作,到1997年发行数达到50万份,在发行量飞涨的同时,利润也迅猛增长,1999年广告收入达到1.8亿元。随着《华西都市报》的成功,我国迎来了都市报的大发展期,全国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都市类报纸,在大中城市,同城一般会存在几份都市类报纸,如西安市的《华商报》、《西安晚报》、《三秦都市报》;北京有《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新京报》、《华夏时报》;广州有《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新快报》、《信息时报》、成都有《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天府早报》和《成都晚报》。一个城市中多家都市类报纸发行地域重叠,读者及广告市场极为有限,报纸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其中一些报纸在竞争中选择差异化战略,注重提高自身质量,调整报纸的定位与内容选择,从而走向主流化。

2.受众对报纸的不满。都市类报纸一般定位于市民生活报,其报道内容多以与市民关系密切的本地民生新闻为主,报道形式以大标题、大图片为主要特征。从其最初定位来看,都市类报纸在创办之初极大满足了人民旺盛的信息需求,填补了报业市场的空白,其内容的可读性,趣味性也得到受众的欢迎,这也使都市类报纸取得了成功。但我们必须看到,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市类报纸是报业市场化的产物,那么,按照市场化进行运作,使都市类报纸为了追求发行量,吸引更多读者,在报道内容、报道方式上不加限制地迎合读者的兴趣,因此有学者指出,低俗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传播市场化、娱乐化蓬勃兴起的变异现象。一些都市类报纸从强调人情味、趣味性发展到煽情和感官刺激,甚至制造假新闻,一些媒体专注于如何取悦和迎合受众低级趣味,满足人性好奇、求异等原始兴趣。当然这种做法在短期可能会促进报纸的发行量,但从长远来看,都市类报纸的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新闻媒体的专业性与公信力,也引发了受众对报纸的强烈不满,人们纷纷指责都市类报纸社会责任的丧失。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都市类报纸重新调整报纸定位,在新闻报道中更加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关注于对社会大事件的报道。

二、都市类报纸主流化的表现

在报业竞争及受众需求的双重压力下,到21世纪初,都市类报纸纷纷提出向主流化媒体转型的口号,如《华西都市报》的“迈向主流媒体”,《南方都市报》的“主流就是力量”。我们通过对都市类报纸主流化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主要在受众定位及内容选择上发生了较大变化。

1.受众定位。都市类报纸在主流化过程中,首先将受众定位于社会中的高端群体,即年龄在22~45岁之间,具有高等学历,以社会精英阶层及白领为主。我们知道都市报创办之初,其定位于普通市民,那么受众定位为什么会发生如此改变,主要原因是普通市民的消费力不强,导致都市报不能吸引更多的广告。在市场化的引导下,都市类报纸背离了创办的初衷,在受众定位上发生了转移。

2.内容选择。都市报将受众定位于高端群体,在很大程度上在看中了这一群体比较强的消费能力,从而提高报纸对广告商的吸引力,在广告商的指引下,都市报将受众定位于社会主流群体,报纸内容的选择也必然以高端群体为中心进行设置,报纸的内容不再以原来的软新闻为主,而是较多地关注时政要闻、财经新闻,会议新闻等“硬新闻”,而对民生新闻,富有人情味、趣味性的社会新闻减少。在报道手法上,都市类报纸关注社会大事件的报道,但都向严肃性的大报看齐,缺乏都市报的特色,更缺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分享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