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三国 谈人才--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研者文汇>>刘烨>>散文随笔

看三国 谈人才

刘  烨

2013年04月09日12:0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    手机看新闻

暑期来临,《三国演义》又在各大电视台重复播出,无论是对“近乎于神”的诸葛孔明,对“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的曹操,还是对吕奉先、关云长、张翼德这些“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骁将,都有其拥趸。观众也都能站在各自角度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分析,结合现实进行思考。作为一个人力资源的管理者,我更多关注的是三国中对于人才的开发和使用,那些文臣武将成才、发展背后的故事。

诸葛用人不高明。诸葛亮虽技胜“管仲乐毅”,才比“韩信张良”,但用人方面却失误多多,也正是这些失误直接导致了几次失败,甚至是局势的逆转。一说错用关羽失荆州。他明知关羽“刚而自矜”,但还是坚持关羽守荆襄,夺得西川后也没有及时调整人员,进行必要的“轮岗”和“人才补充”,这对于一个统帅是大忌,也直接导致了关羽的悲剧结局;二说他不能知人善用。无论是对于马谡还是魏延的使用,孔明先生都显得不那么高明。马谡的确是一个人才,但一直以来身份是高参,是智囊,是辅助性人才,用现在话说就是精于战略,拙于战术,没有任何指挥战役的经验,真要让他独当一面怎能不败?魏延原来一直得到刘备重用,独守汉中,是个全才,能文能武,但诸葛亮就是不放心,对他有“晕轮效应”(先入为主地认为他有反骨),不敢放权用之,也不理睬他奇袭长安的计策,失去了夺取胜利的最佳时机;三说诸葛亮不注重培养人才。“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这种局势主要是诸葛亮治军时留下的后遗症,很多潜在的人才,比如李严、魏延、杨仪、董允、王平、张翼等都没有培养起来,要么弃之不用,要么只能当个参军,要么只能去战场厮杀,全才除姜维几乎没有,而曹魏司马一家,邓艾钟会都能统军施计,灭蜀也在情理之中。

奸雄曹操爱人才。如果问三国中谁最会笼络人才,当推曹孟德,不说他怎么权色利诱关羽,也不说他如何月夜赤脚迎许攸,更不说他宁放走也不伤赵云的故事,就看他手下的文臣武将,足够刘皇叔和孙仲谋羡慕一辈子的啦。老曹一生信奉“任天下之智力,争天下之归心”, “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陈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不管是草根的士兵还是投降的俘虏,曹操都能为己所用,甚至曾经欺骗过自己的张绣、魏种,骂过自己的陈琳他都能原谅包容,以至于“天下人才归心”,军中人才济济。曹操一生爱才,唯才是举,从不求全责备,体现了一代英才的大胆识和大智慧。

多少人才被埋没?三国中的很多人才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是并不能实现人生抱负,他们的悲剧既值得人怜悯,又发人深省。这样的人首推曹植曹子建,他是最被曹操赏识和抬爱的,尤其是铜雀台赋中“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晖光。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君寿于东皇。”把他老爸曹操捧得飘飘然,直接加封他为平原侯。但是他有两个从政的短板,一是恃才傲物,树敌太多。无论司马懿还是王朗、贾诩,他都瞧不上,而正是这些人拥戴了曹丕;二是不善于权谋,本来曹操已经封他为南中郎将,作为统帅抵挡关羽,但他被曹丕灌醉,失去了一次掌握兵权的大好时机,也就失去了和曹丕争储的资本。除曹植之外,像庞统、田丰、高顺、陈宫这样响当当的人物,或抱荆山璞玉而不为人知,或虽被赏识提拔却未尽其才,或命运多舛所托非人而抱恨终生,历史留下了他们光彩的一笔,却没有给他们应得的地位,徒让我们这些后来者感慨悲伤。

 

 

 

 

分享到:
(责编:程惠芬、戴莉莉)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