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三代人的青春记忆--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研者文汇>>刘烨>>散文随笔

60年,三代人的青春记忆

刘  烨

2013年04月09日12:0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    手机看新闻

60年,一甲子一轮回,于中华历史的长河,只是弹指一挥间;60年,于新中国,是日月换新天;60年,于我的家庭,则汇聚了几代人的青春与热情,是一段不可磨灭的时代记忆。

爷爷的青春记忆:感恩与奉献

爷爷出生在20年代,解放前在京津两地做生意,经历了洋人们对老百姓的颐指气使,遭受了日本人的压迫和欺凌,见证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腐朽统治和社会动荡,直到共产党来了获得了新生,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的建设者。他的青春记忆定格在上世纪50、60年代,作为“青年突击队”的一分子,他有幸参与了北京“十大建筑”的设计和施工,那个时候他吃住都在施工现场,根本没有节假日,最长一次奶奶竟然有3个月没有见到他;他很多次都是累倒在工作岗位,不知不觉在冰凉的水泥地上睡着,带病夜以继日地燃烧着自己的青春。曾经我也问过,当时没有加班费,没有所谓的人文关怀,没有娱乐与消遣,他有没有为他的那段青春后悔,他的回答很简单:没有,因为感恩。这个恩是共产党带给千千万万像我爷爷那样穷苦人民的,也正是这个恩情让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升华了他们朴素的情感——用自己的奉献回报祖国,回报共产党。当我们今天路过人民大会堂、北京展览馆、北京站时,爷爷还会驻足停留,说说那段尘封的故事,说说那段特殊的青春记忆,尽管我听了几百遍我都不会打断,因为我知道那是他最自豪的人生经历,是他的青春奉献之歌。

父亲的青春记忆:磨砺与责任

也许他的青春是人生的痛,生命因能在这痛楚中品味出无奈而显得成熟,而在无奈中领悟到生活真谛的那一刻,父亲终于可以轻轻地说:“生活就是这样。”父亲是新中国的同龄人,可以说是生长在红旗下的第一代,也是生活最坎坷的一代人。他的青春记忆定格在上世纪70、80年代,磨砺与责任成为他们那个年代的关键词。本当成为大学生的父亲和千千万万知识青年一起成为革命熔炉里的钢铁,他们扔掉了书本,毁坏了旧社会,追寻着自己的红色信仰。他们有的上山,有的下乡,有的当兵扛枪,有的工厂炼钢,总之是哪里需要哪里就有他们,他们的成长不仅是中国而且可以算的上世界的奇迹。父亲是个多面手,不仅会砌砖盖房,而且会织毛衣,熟练地使用缝纫机,家里电器、物件的修修补补也是内行,我小时候一直惊讶他怎么能会那么多本事,后来知道那是因为他一直独立成长。正是因为特殊的经历,让他们这代人把责任看得更高,他们不抱怨、不愤青、不张狂、不投机取巧、不患得患失、不轻谈理想。他们责任感很强,无论是对事业还是家庭,始终认真负责,规规矩矩力争做好。曾经我也以为他们生活方式应该被颠覆,等到了社会才发现他们的行为最值得我们学习与效仿,尽管表面上好像吃了亏,但是获得的却是别人的尊重和信赖。

我的青春记忆:幸福与挑战

社会一直把“80后”作为一个独特的人群,更多的人诟病“80后”的自我意识强、生存能力差等问题,但我却不尽以为然。我们这代人的青春记忆定格在上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的今天,幸福与挑战并存,尽管在物质上有优越感,在精神上也更加多元与自由,父辈们渴望与追求的很多东西在我们这里如探囊取物,但是长大后面对的挑战不减,面对的困难依然。从幼年升学制度的改革,徘徊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交叉的漩涡,到高等院校大面积的扩招,大学生的光环渐渐褪去,再到接踵而来的就业压力与生存成本加大,我们愈发感到生活的艰辛和疲惫,幸福感渐弱,甚至有人失去了奋斗的方向。庆幸的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不害怕挑战,不害怕竞争,不害怕一切不可预知的风险,我们一直在路上。

这60年,充满了风云变幻和时代变迁,有数不清的故事和抹不掉的回忆;这60年,荡涤着几代人的青春与热血,个人的命运随着共和国的历史车轮而跌宕前进;这60年,需要回味的太多,需要总结的太多,我们的故事只是时代的缩影,三代人成长之烦恼,青春之挥洒还带着体温,带着感情,带着时代的脉动!

 

分享到:
(责编:程惠芬、戴莉莉)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