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克贝松:拍电影需不断尝试 导演不必太在意观众--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最新资讯

吕克贝松:拍电影需不断尝试 导演不必太在意观众

董小红

2013年04月24日07:51    来源:北京日报    手机看新闻

一身黑色西装,端着一杯茶,吕克·贝松缓缓坐下。一开口,便是道歉:“有摄影机在的话,我会紧张。”他吐了吐舌头,认真解释,“对着镜头,我就不是我了”。这次来中国,吕克·贝松可谓“马不停蹄”,21日参加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中外电影合作论坛,之后接受各家媒体的轮番采访,昨晚参加电影节闭幕式。但即使忙得不亦乐乎,53岁的吕克·贝松依然精神奕奕,神采飞扬,讲起话来思路清晰,滔滔不绝。

年轻电影人要“慢慢来”

作为电影业大师级的前辈,吕克·贝松非常注重对年轻导演的栽培,他还为热爱影视写作和导演的年轻人创办了专门的电影学校。对于如何“带徒弟”,吕克·贝松有自己的独门秘诀。“其实我管得很宽松。比如这次到中国,我就扔给助手一个摄像机,让他们自己出去拍一部电影,拍他们想拍的东西。”他张开双手,耸了耸肩,“因为我不想把他们打造成吕克·贝松的复制品嘛!得让他们自己去冒险!”

已经拍了30多年电影的吕克·贝松,回忆起自己第一次拍电影的经历,仍十分感慨,“我19岁第一次拍电影,当时很兴奋,现在回头看自己的第一部影片,觉得很天真,甚至有些傻气。”他笑了笑,“拍电影还是需要慢慢来,很多年轻人刚拍电影的时候,就想拍出有深度的影片,想把自己的电影拍得很深沉。其实一部电影反映的是导演不同阶段的心情和经历,不要着急,人生过得太快了,总有一天等他们老了,拍出来的电影就有深度了。”他狡黠地说,“所以一个导演得奥斯卡的秘诀就是,等着自己年纪慢慢变大吧!”

拍电影需要不断尝试

在吕克·贝松看来,拍电影就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电影创作这条路很长,没有限制和所谓的‘规矩’,导演在创作的时候,都会有一些盲目,需要不停冒险,不停推陈出新。”他说。

为了能够不断尝试,吕克·贝松自己也曾付出了很大代价。1994年,他导演了影片《这个杀手不太冷》,这部电影虽然获得了很高的票房,但也在法国国内引起争议,认为他背离了艺术片的宗旨,在向好莱坞“靠近”。

对于当年的种种非议,今天的吕克·贝松依然很坚定。“我一点儿都不后悔,也不会把这些评价放在心上。”他专注地看着前方,“当毕加索第一次在自己的画中将一个人的鼻子画在耳朵那里时,人们都很惊讶,但今天,毕加索的画已经价值连城了。因此,拍电影是一个过程,不要气馁,也不要放弃尝试。”

导演不必太在意观众

编剧、导演、制作——吕克·贝松似乎无所不能,几乎每部影片都能激起观众的期待。但是他却不认为导演需要太在意观众:“我不赞成导演一开始创作的时候,就想着如何抓住观众的心,想着票房,想着观众的看法。”

对于这个“误区”,他说自己当年也有过“纠结”的时候:“1988年,我拍了电影《碧海蓝天》,票房很成功,很多人向我祝贺,说居然有1千多万法国人看过我这部电影,但其实我当时很沮丧,因为还有4千多万法国人没看过。”说到这儿,他摇了摇头,“现在想想,这些都是负担。”

话到兴头处,吕克·贝松脱掉黑色西服外套,露出里面简单随意的黑色T恤:“导演真正要关注的是,如何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独一无二的心情,用电影表现出来。人性都是共通的,只要是独特的感情、思考和想法,就会得到大家的共鸣。”他抬起头,“就像一句法国谚语所说,‘出门之前要扫干净门口的积雪’,轻装上阵,才能走得更远。”说到这儿,他情不自禁地笑了,“很多人都问我,会不会专门为中国观众的喜好调整拍电影的想法,我都会简洁地说‘No’!”

分享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