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28日专电题:专访《致青春》小说作者辛夷坞:电影和原著相似度有五分
新华网记者姜潇、白瀛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26日全国首映,首日票房超过4500万,创下国产2D电影首日票房新纪录。开局可喜的《致青春》,或许将是又一个网络文学与影视创作联姻并相得益彰的案例。日前,新华社记者专访了小说原作者、80后女作家辛夷坞,一起谈谈《致青春》和网络文学。
“电影和原著相似度有五分”
2011年,一部台湾青春电影《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风靡一时,勾起许多不同年龄人的青春回忆。两年后,首次触电做导演的赵薇,将网络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翻拍成同名电影。如赵薇所言:“台湾有台湾的青春,但是《致青春》是我们大陆这边的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青春!”
作为原著小说的作者、80后女作家辛夷坞坦言:“刚毕业没多久,很多青春的记忆还是鲜活的,心底里奔涌的那股热情怎么挡也挡不住,也因此流淌出了更多的真情实感,从而带给大家更多的共鸣。”
谈起赵薇翻拍自己的作品,辛夷坞认为相似度有五分。“在我看来,如果原著是泥土,赵薇翻拍的电影就是一棵树,树根植于泥土,来源于泥土,也自有它呈现的面貌。”辛夷坞说。
爱情很浪漫,现实很骨感,《致青春》讲述的也是这样一个残酷青春的故事。谈起自己这部7年前的作品,辛夷坞说:“爱情和面包的抉择,理想和现实的拉锯,成长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这些都是我试图在这部小说中与读者分享和探讨的。”
“如果青春是暖伤的,它最大意义在于‘错得起’;青春是美好的,一辈子都值得回味;如果青春是残酷的,那也一切都还来得及。”辛夷坞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