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时报:记者想象的底线--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最新资讯

重庆时报:记者想象的底线

2013年07月10日09:09    来源:重庆时报    手机看新闻

想象的底线

记忆碎片的拼接,总能悲剧显得更悲。追忆凋谢在韩亚航空坠机事故中夭折和破碎的年华,是为了某种悲情的哀悼。

昨天,《中国青年报》的一篇奇文,甚是惹眼。这篇题为《花谢旧金山》的追忆文章中,竟然出现了这样的想象,“如果她们在世,知道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蔡奇在关注她俩,王琳佳也许会惊喜地睁大了眼睛,笑眯眯的,而叶梦圆也许不敢相信地跳了起来。”

逝者或者是否会因官员的关注而“跳起来”,我们不得而知。兴许,习惯了那感恩戴德的场景,人的情绪很容易被渲染。能够自以为是地为逝者做出此番想象,或者正是写作者精神世界的映照。

《环球时报》不仅在微博上转发了这篇文章,还用好奇的样子转发网友的提问:为什么被一个官员关注,两名不幸的死者,就要“惊喜地睁大眼睛”,就会“跳了起来”?对此,《中国青年报》的曹林表示虚心接受环球时报的批评,也认为这样的描述让人反感。

“面对亡灵,都要献媚。”在同行的批评与公众的“恶心”声中,《中国青年报》在官方微博附和曹林的观点置顶表态了:行文确实不妥,中青报已删除电子报里的这一段,并诚恳接受所有的批评。强调“行文不妥”,是将此文的争议性想象归咎于“技术错误”了。

由这场争议,很容易让人想到另一场争议,同样是这场空难,前些天,韩国的新闻主播在报道此事时,竟然说“万幸是中国人死亡”。实际上,《花谢旧金山》里的想象,与这种“万幸”言论有某种共通之处,那便是目中无“人”。无论是外国人、被官员关注的人还是其他附加在生命身上的色彩和属性,有个底线不能忽略:失去的是生命,逝去的是人。无论你怎么想象,基于何种情绪,都不能忘了人的底色和基础。目中无“人”,附庸于生命的东西就很容易喧宾夺主,反倒让生命成为了附庸。

“人是丈量万物的尺度”,这是让我记忆深刻的一句话。是的,无论哪种问题、哪种想象,它的底色和基础必须是人,也必须是基于人性的思考。如果缺乏了对人的重视,缺乏了对生命的敬畏,那么所有的思考,不过是虚妄的想象。

想象力是个好东西,它可以让一切扁平和单调变得丰满。但想象力不是丰胸的硅胶,也不是肝上的脂肪,把真相和心肝都蒙昧了,再美再丰满那也是种病态。

说这些,没有针对谁的意思,只是以此自警自省:张开想象翅膀天马行空的时候,切不可忘了“人”这个核心。中青报曹林说:“因为错了,再尖锐的批评都得兜着听着,新闻是历史的底稿,印在纸上无论荣辱都成为历史一部分,在读者心中是删不掉的,我们谨记。”是的,人性和人心,不可欺也。

 

分享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