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阅读的特点及其影响--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学者专栏>>詹新惠>>新媒体研究

社会化阅读的特点及其影响

詹新惠

2013年08月02日10:37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社会化阅读具有多层面属性

论及社会化阅读的特点及其影响,不能不先探讨社会化阅读的内涵和外延。目前,各方对社会化阅读的界定和解读多多,但彼此间又或有片面和矛盾之处。有的将社会化阅读认同为移动阅读,认为是基于移动平台而产生的新型阅读模式;有的将社会化阅读限定为社会化媒体上的阅读,比如微博阅读、sns阅读;还有的将社会化阅读认定为智能推送与个人订阅相结合的一种阅读模式,强调社会化阅读的技术特征。在有关社会化阅读的典型产品列举上,有的认为Flipboard、Zite是典型代表,有的认为Zaker、鲜果更符合,还有的将两者都一并列入。

社会化阅读的中心词在社会化。何谓社会化?一为社会对个体教化的过程,二为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社会人的过程。简言之,即人通过与社会环境、社会成员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产生的互动来获取知识、自我认知和人格完善。社会化强调的核心是互动,因而社会化阅读也应围绕着互动而界定。内容由互动而来,传播因互动而行,在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形成多层次互动阅读,这才谓之社会化阅读。

基于以上认知,社会化阅读的特点也油然而生,可以分别从方式、技术、用户和内容等多个层面来认识和理解社会化阅读。

在阅读方式上看,社会化阅读是共享、分享式阅读。人们将自己阅读中所欣赏、所认同的文章、图片或视频,在个人或公共的社会化平台收藏、转发、回复、评论,由于每个人或每个公共平台的账户都拥有各自的关注者和被关注者,因而分享的内容会随着其他人的收藏、转发、回复、评论层层传播出去。成千上万的人获取内容的方式不再是传统机构发布出的资讯、信息,而是那些并不认识、也从未有过点滴交际的人分享出来的。所有的人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浏览着同一篇文章,欣赏着同一幅图片,阅读着同一部书籍,甚至还能通过批注、笔记和评论从心灵深处与分享的人产生共鸣。社会化阅读中的分享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由用户通过社会化媒体如个人博客、微博和sns账户实现,二是公共机构来完成。Flipboard就是将人们在facebook或twitter上分享的文章和图片进行分门别类地处理、排版,然后再由用户订阅、接收。

从技术上看,社会化阅读是智能化、跨平台阅读。社会化阅读的核心是互动,这种互动不仅仅限于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也包括人与环境、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众所周知的云计算技术正在从云端落地,对用户每一次的阅读搜索、阅读浏览和阅读分享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定位,进而为用户提供智能化的阅读体验,推送出贴近用户需求的阅读内容。同时,云计算还能实现用户跨平台阅读,无论拥有多少种终端,都能进入到同一个后台数据库,与同一群人浏览、分享同一内容。目前,拥有云技术的公司都在规划着云服务,苹果的icloud可以实现iphone、ipad和ipod的内容共享。跨平台阅读的另一含义是不同公司之间的互联互通。通过开放的API接口或开源代码,各种分享按钮相互链接,实现跨平台的社会化阅读。

从用户层面看,社会化阅读是个性化、主动式阅读。传统阅读时代,用户接受的理念是“有什么读什么”,“出版什么买什么”、“发布什么看什么”,“书”、“内容”是阅读的核心和主体,阅读者只能是被动接受。社会化阅读,从根本上改变了用户的阅读习惯,“我读我想读”、“我读我愿读”,一切都是以“我”为中心,用户主动寻找内容,主动分享阅读,主动参与讨论,使得阅读真正回归到读者,而不仅仅是书本或作者本身。个性化、主动式阅读一方面是用户诉求和行为习惯的改变,另一方面也是技术进步为之创造了改变的条件。在诸多社会化媒体和移动应用客户端,用户都可以便利订阅、下载自己喜好的内容,同时还能便利地、主动地发表意见,及时满足了用户与志同道合朋友分享交流的意愿。

从阅读结果看,社会化阅读是关系式、信任型阅读。众所周知,社会化阅读的产品具有共同消费性,不会因为共享、分享而让参与者利益受损,只会产生越多阅读越多价值,越分享越增值的结果。在以关系为基础、以信任为前提的社区网络中,社会化阅读会建立一种全新的关系,一种建立在大量分享经验基础之上的关系,一种在信任的基础之上被发展和发扬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它会强化已有的关系,增强彼此的信任,并基于关系和信任扩大每个人的“社交图谱”,进而获取更多的社会化阅读。比如微博平台上我关注的对象所推荐的书籍、视频、文章会让我多一分关注,我在阅读报刊、杂志中所做的书签和批注也会让我的朋友多一次点击的可能。

社会化阅读对传统阅读与出版的颠覆

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对阅读与出版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已经经历了从传统阅读到数字阅读的演变,现在又即将迎来社会化阅读的时代。如果说数字阅读之于传统阅读只是技术形态的改变,两者存在着相辅相依衍、共荣互补的关系,那么社会化阅读之于传统阅读就是一种颠覆,无论是阅读者的效果还是出版者的生产都将迎来巨变。

就阅读者个体而言,社会化阅读会让人感受到温暖和人性化,互动、分享的基本特征会让每一个阅读者不再是信息孤岛,不再是一个人黑夜掌灯苦读,社会化阅读会营造一个开放的氛围,让阅读者感到温暖,彼此有心灵的对话和交流。社会化阅读中丰富多彩内容源充分满足了每一个人对不同新闻、不同知识的需求,网易云阅读将读书产品与资讯产品合二为一,zaker平台从提供第三方的“社交”、“主题订阅”、“新闻”到自己整合的“读览精华”、“订阅榜”,近似于给用户提供了一个包罗万象的阅读产品“超市”,随性的下载,随时的浏览,随便的删除,充分尊重用户自由,符合人性中自我主宰的思维理念。

社会化阅读会带来精准化、高效率的阅读体验。基于分享、共享的阅读方式能自然过滤掉不相关内容,减省发现的时间;基于兴趣图谱的社会化阅读能培养用户标签、评论、分享的阅读习惯,提高了读者阅读行为中伴生的交流与分享效率;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服务能精准预知每一个个体的需求,降低了获取内容的时间成本。目前,很多阅读应用中都已将多社交平台账号登陆视作标准配置,引入外部成熟的社交关系网络,又从技术层面保障了社会化阅读的高效率。

当然,社会化阅读更大的颠覆是对传统出版,所有与出版相关的环节,内容、营销、发行和版权等都正在受到社会化阅读的影响和冲击。

首先是对内容生产的影响。作为互动主体的用户将成为阅读中重要的维度,一方面UGC(用户创造内)将得到长足发展,“一个拥有能力、视野与分享精神的用户,他的阅读信息流也可以成为类似RSS方式下一个内容源频道,或者说Zite方式下一个主题词,来加以订阅。”另一方面,用户间的推荐、收藏、转发等分享的内容成为阅读内容的主体,未来的出版将通过分析、判断和研究这些内容来进行定制化生产,从用户需求出发确定出版内容将成为常态。

其次是对营销发行的影响。关系式、信任型阅读的背后是口碑营销。传统出版营销中的作者签售、炒作、硬广告推广可能都不及网络上、移动端的评论数和转发数所带来的发行范围和营销效果。人们更相信熟人、朋友、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所推荐的精神产品,更希望能因为共同的阅读而产生精神交流,分享阅读思想。在豆瓣读书中,排行榜居前的往往都是转发、评论和讨论热烈的图书,而不是一些书店里排行榜上的所谓畅销书。

版权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是第三方平台几乎无版权支出的出版模式,Flipboard、Zite、zaker、鲜果等都不需支付内容采购成本,而是采取与出版方合作方式来避免了版权纠纷,但版权问题终究是个隐患。另一方面,用户创造的内容经过分享式的阅读获得广泛传播,甚至被某些媒体线下发布,这其中的版权归属、版权保障又是个问题。

社会化阅读,前提和基础是互动,既有人与人、与群体之间的互动,也有人与环境、与机器之间的交互。前者强调互动的深度、参与性和活跃度,后者强调人机对话和用户体验,社会化阅读最终产生怎样的影响,取决于这两方面互动和交互的程度。

分享到:
(责编:韩鑫(实习生)、宋心蕊)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