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评说当下的网络新闻、论坛帖文和微博信息,恐怕以下几个词是我们首先想到的:浩如烟海、众声喧哗、鱼龙混杂、真伪难辨。我们陷入对互联网又爱又恨的矛盾、纠结之中。
难道真的就只能深陷这种纠结中吗?我们能否拥有一个干净、纯粹、宁静、健康的网络环境呢?该由谁来担当起净化网络环境的重任呢?寄希望于网民的自律、微博的自净吗?还是另辟蹊径?
看到部分主流媒体开办的若干求证栏目及其操作办法,似乎看到了某种契机。
人民日报从2011年1月开设《求证》栏目,在“开栏的话”里写道:我们今起开设《求证》栏目,对各类争议新闻、疑点事件进行探寻,力求通过严谨核实与深入调查,澄清事实,还原真相,回应关切,阻击谣传,促进和谐,提升公信力。一年多来,《求证》栏目“求证”了“北京奥运场馆闲置了吗”、“养老金不会缺口18.3万亿元”、“‘月薪万元缴税6600元’说法不准确”等诸多问题,在一片喧哗声中探寻着背后的真相。
同一时间,人民网联合新浪微博开设《求真》栏目,“扶正抑偏 探寻事件真相”成为栏目的口号。专题中除了转载报纸《求证》栏目的文章,更多的是登载来自网络媒体及其他传统媒体对虚假新闻和信息的披露与曝光。毕竟报纸的“求证”每周只有一次,网络及时传播与广泛覆盖的特性能实现随时随地的“求真”。
央视网的《辟谣联播》虽然没有发挥出视频的特色,但“央网辟谣”栏目的设置还是凸显出主流媒体的坚持与坚守,类似的还有新华网的“第一回应”和“第一追问”。这两个“第一”尽管不是完全用于“辟谣”,但一样显现出辨是非、正视听的功效。
商业化的新媒体在纷纷扰扰的网络话语中也并未置身事外,新浪网在微博兴起之初就开设了“微博举报处理中心”,举报处理大厅里设置有“不实信息”、“泄露他人隐私”、“人身攻击”、“曝光区”、“违规用户公示”等栏目,将微博从全民传谣的场所转型为全民辟谣、全民监督的平台。
有人质疑,相比互联网每时每刻都在产生的千奇百怪、千变万化的传闻、谣言以及不实新闻和信息,少数几家新闻机构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所进行的求证、求真、追问,能辟谣多少?影响能有多大?价值又有几何?
确实无法量化媒体机构辟谣的投入产出比,也不易评估探寻、追问背后的现实价值,但能肯定与认同的是上述媒体行动的正方向。媒体是社会的“看门狗”、瞭望哨,媒体的灯塔亮了,指明了航向,至少社会的大方向不会跑偏。互联网是具有超能量的巨型航母,如果航母从起航时方向就偏离了轨道,那么,每航行一步就会偏离轨道一分,最后恐怕就无法回归正途了。
新闻媒体,尤其是主流新闻媒体,正在成为执政党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其作用不仅是传播信息,更有强大的社会政治功能,既要当时代变迁的风向标,又要做社会舆论的稳定器, “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
互联网上“人人都有麦克风”毕竟只是一种浅层次的拥有,而从拥有变成“麦霸”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有超凡的实力和超强的唱功。一项调查表明, 70%的人在网络上获取信息后会再通过主流媒体验证,主流媒体去伪存真的专业能力,坚守辨真伪、明是非的社会责任意识是自身最核心的竞争力,也是社会希望新闻媒体坚守的一种力量。
如果网络谣言在媒体求证下能迅速破除,那么媒体就能一直占据中心的位置,互联网也就能航行在一条不偏离中心的航道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