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且行且珍惜--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学者专栏>>詹新惠>>传媒述评

自媒体,且行且珍惜

詹新惠

2013年08月02日10:30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近日,在手机上下载安装了两个传媒、科技类“自媒体”,一个是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唐润华研究员的个人app——《传媒观察》,一个是IT知名人士程苓峰推出的《孕峰》微信公众帐号。吸引我订阅的理由很简单:前者在于对创办者的认知和认可,后者在于对原创和甄选内容的认可。原本只是将两个“自媒体”作为日常阅读的补充,但看着看着,这两个“自媒体”逐渐成为每日都要打开看看有无更新的“日用品”了。

说到自媒体,其实不算新鲜事物。如果把自媒体概念泛化,把互联网初创时期的个人建站算上,自媒体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且每个阶段都有一个主导中心:以技术为主导的个人主页和个人网站阶段,以内容为中心的论坛、博客阶段,以渠道、内容和品牌综合实力为核心的个人公共产品阶段。

无论是第一阶段的技术控,还是第二阶段的内容控,个人主页和博客的发展都没能善始善终,个中原因很难用三言两语解释明白。正是因为过往的历史,因此,当以微博大v帐号、微信公众帐号和个人app等形式的新型自媒体出现时,社会公众“盛赞和唱衰”的声音同时涌现。

盛赞者的溢美之词不必一一列举,特别是一些自媒体获得几十万订阅量和相应的广告收入后,自媒体更为认为是“信息碎片泛滥”的终结者,会以“有种、有趣、有料”来“再造传统媒体价值”。自媒体的价值得到印证的是门户网站的在为自媒体开放入口,新浪微博正在为自媒体提供蓝V认证,搜狐新闻客户端将自媒体与传统媒体一并放入“栏目订阅”中,自媒体在与社交媒体和移动媒体的融合中获得了广泛的传播。

唱衰的声音也不少,仅从媒体评论的标题可见一斑,“自媒体看上去很美”、“自媒体:前景很美发展道路曲折”、“‘自媒体’逆袭 难迈公信力门槛 ”、“自媒体的淘汰期快出现 产品化才会有出路” 、“投资自媒体是个蠢主意”。特别是当自媒体不能站着挣钱,而是靠背后那些不可说的“写枪文,打黑枪,搞事”时,关于自媒体的“寿命”就成为了一个不断被提及的问题。

盛赞是一种捧杀,唱衰是一种棒杀。听着自媒体周遭的各种声音,想起了一句歌词:“且行且珍惜”。也许,在自媒体刚刚起步还不知就里的时段,这句歌词是最合适不过了。从媒介生态学角度看,媒体进入多元格局是大势,自媒体无论是以“奢侈品”还是“日常用品”的形象展示,它的出现与发展都是历史的必然;而从历史发展的眼光看,任何一种新生事物、任何一类新媒介都需要一个成长的时间和空间,自媒体应当也需要有一段行走的历程。在行走的过程中,给它一个自由、宽松和包容的外部环境呵护、珍惜,不失为一种理性而明智的态度。

珍惜自媒体还因为今日的自媒体不同于第一、第二阶段的自媒体。这类新型的自媒体更接近于媒体性质,渠道、内容和品牌兼而有之,它搭载在公共平台上,借助强力渠道进行广泛传播,它有发布者精心撰写和甄选的高品质内容,个性化的风格带给阅读者专业知识和“悦”读享受,它是社会“公知”个人价值的外化,负载着个人品牌及影响力。在媒体内容同质化、媒体风格趋同化、媒体思想一律化的当下,自媒体或许能带来一丝清风,吹皱一池春水。

自媒体值得珍惜,但能为自媒体赢得珍惜空间的还得是自媒体人。查阅“WeMedia联盟”下的多个自媒体帐号发现,大多数自媒体难以做到定时更新,对热点话题及时反应,文章良莠不齐,口语化的随性、随意表达少了点媒体应有的深度和厚度。文章开头提到的两个自媒体之所以能让我将其作为阅读的“日常用品”,恰恰在于自媒体创作者对高品质内容的坚守、对独立思想的坚持。

经营自媒体无可厚非,但在商业利益与媒体责任之间如何体现自媒体的话语权,也是对自媒体人的一种考量和成色检验。自媒体人如果能在“妙手著文章”之外,再多一份“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和担当,那自媒体就更值得呵护和珍惜了。

分享到:
(责编:韩鑫(实习生)、宋心蕊)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