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A 撒贝宁的心里话
Q:用一句话来形容自己?
A:一个生活在成年人世界里的孩子。因为我始终觉得自己的生活状态、心理状态都更接近一个孩子,也不能说是完全纯粹的孩子,就是不会对自己的未来,计划那么周到,不会对自己的一切掌控那么完美,我还是喜欢自由的状态,更像学校的学生。
Q:其实心里明白怎么可以做得更好?
A:对,但那样太累了。我希望能生活得更随性,更自在。主持人的工作需要创造力,但人的能量是有限的,你把更多的能量花费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后,当你站在台上,需要集中注意力和精力,投入到真正迸发火花的时候,可能已经没有power了。所以我就像电池,把更多能量用在工作的一刻,生活中就需要充电,按自己的方式,放松下来。
Q:现在有种说法叫“综艺咖”,能唱能跳能演也能主持,说的就是你吗?
A:我不算。“综艺咖”要求得会更高,包括:它对人的状态、对自己的定位、对自己状态的掌控。比起真正的“综艺咖”,我们还是“央视咖”。我欣赏的,有综艺主持人状态的主持人挺多的。跟他们比,我所谓的“全能”还是差太远了。我也不想做十项全能的主持人,但是因为客观原因,一套的主持人少,大家看到我出现在各种节目中。主持人还是要把自己充实起来,至少在某类节目中做得更好,现在这样精力分散了。
Q:怎么充电?
A:没有固定的方式。有人看书、听音乐、看电影,我属于任何方式都可以。在合适的心情下,合适的场合下,甚至包括跟朋友们打球、扯淡、吃饭、喝啤酒,都是充电。
Q:不觉得老说话特别耗气吗?
A:对,所以我跟家人在一块儿特别沉默。很多人都以为:我在生活中得多乐呵啊,那是精神状态好的时候。例如今天录了3个小时,回到家,我只想安安静静待着,但那会儿你又睡不着,因为大脑仍然处于兴奋状态。看到爸妈,即使很想和他们聊天,但是却没力气说话,没办法,这种工作状态你必须知道,要把能量用在哪儿。
Q:之前是出过一本叫《而今迈步》的书吗?
A:我没出过任何书。
Q:但是网上特别多求买这本书的人。
A:哈哈,连我都找不到。我也不知道从哪里传出的消息。大约在10年前,就开始有出版社在跟我接触,聊出书这个事儿,但是我始终觉得还得再等等。
谁说中国人不能演讲
一直以来大家都觉得演讲不是中国人擅长的项目,中国人比较含蓄,喜欢少说多做;外国人才喜欢演讲,动不动就用语言感染周围的人。所以最开始做这个节目时,撒贝宁也担心请来的这些人能不能讲?后来发现多虑了。撒贝宁说:“这几十年中国的变化是很大的。从我们请来的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从他们的状态中,可以感受出中国人的自信。像万达的董事长王健林,他就能站在上面说:过不了多久,在商业地产这块儿,万达就是世界第一。”
“最近也听说有些演讲类的节目开始在其他台出现,大家慢慢发现,原来还有这样一类节目可以表达今天中国人的生活状态,而不仅仅是通过比赛唱歌、跳舞。”
重新认识演讲
中学时代,撒贝宁曾经取得过傲人的演讲佳绩,因此,记者以为他会特别偏爱演讲。但撒贝宁厘清了记者的观念,他说:“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很多概念其实是被误读了。我们小时候参加的那些演讲比赛,是写好了稿子,还会有人给你排练,在什么地方应该用什么手势用什么腔调语气,更像一个小的戏剧表演片段。这种演讲我真不喜欢!其实演讲是随性的、自由的,发表着你的观点,用你的观点来获得认同、来建立沟通。真正的演讲不是单一的灌输和单一的表白,所以我觉得演讲这个词也应该慢慢地被我们重新认识。”
现在的年轻人要什么?
从事了多年的电视工作,撒贝宁当然有自己的想法。在他看来,中国电视人经过学习后,一定会有一批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制作团队,推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节目。大家都在尝试。撒贝宁的尝试就是《开讲啦》,这是他和团队为大学生们策划的演讲公开课。
节目中的青年代表也会不尽如人意撒贝宁发现:现在的年轻人处在两个极端之间,要么就特别规规矩矩,站起来,把准备好的问题,像背书一样满怀感情地背出来,就是那种“演讲式”提问;但是一旦他们进入到完全自由的状态,又会显得桀骜不驯,放松过度,显得对嘉宾不尊重。撒贝宁说:“我并不是说对嘉宾的尊重就一定得点头哈腰,尊重一定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你可以有质疑,但是质疑应该怎么表达,怎么把你的问题提出来,但又不会让对方觉得不舒服。就是现在让我很失望的一点。”
今天的孩子有什么不一样?
很多人简单地认为:时下大学生的状态,是中国的教育制度造成的。但撒贝宁认为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撒贝宁说:“不能完全归咎于教育制度。到了他们这个年龄以后,教育制度其实给他们留了很多自己的空间。尤其上了大学以后,怎么发展自己的个性,你希望自己以后以怎样的面貌,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实际上这个话题是交给你自己,不完全由教育体制来承担。”
“教育制度确实压制了中国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但是今天的孩子并不是输在这些东西上,他们的表达能力都没问题,现在的孩子都见过世面,他们在学校演讲,竞争学生会主席,出国交流,甚至有的在联合国实习过,见过的场面比我还多。他们不是输在这些方面,他们是输在怎么跟人打交道上!”
“我们习惯性地一出问题都归咎于教育制度,要么就是独生子女、父母溺爱,没那么简单,一定是太多太多的东西铸造一代人。”
“总体来说,现在的年轻人比我们那一代强多了,有时候是通过吃亏才能学习,只要他们知道该怎么去和周围的人合作,该怎么在一个群体中间寻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该怎么样让自己做事情的方式不伤害到别人,同时又能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态度。”
“当他们学会这些关于情商的问题后,会更懂得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就会创造出比我们要多得多的机会和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