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中国报业》>>2013年·第6期

与时俱进 磨砺经典——

美联社《社交媒体使用守则》成长史

文建

2013年09月26日16:45    来源:中国报业    手机看新闻

5月,美联社新版的《员工社交媒体使用守则(简称《守则》)》在国内小小“火”了一把:学界业界意见领袖一致称赞,微博大V争相转发,媒体官微先后介入评论,众多网友评论“值得学习”。

为这部《守则》赢得掌声的,是一条新补充的规定“不得转发未经证实的消息”。面对国内微博上谣言漫天、传闻风行的乱象,这无疑像是一剂对症的良药,难怪转瞬间就引发各方共鸣。诚然,鉴于两国传媒生态的显著差异,美国药方是否适应中国水土尚待观察。不过,全面了解这部《守则》的成长历史,无疑可以拓宽思路、开阔视野。

●2011年版——独立成型

2011年之前,美联社针对社交媒体的指导性意见零散分布在《美联社报道手册》中。2011年,美联社制定了第一部专门针对社交媒体的管理规范《美联社员工社交媒体使用守则》。2011版《守则》分为“账号”“隐私”“观点”“加好友/关注”“发帖”“消息来源”“与读者互动”“与美联账号互动”8个章节,由此奠定《守则》的基本结构。《守则》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管理原则。比如关于账号,要求只能用个人照片而不是美联社标识来做头像;个人资料不能含有政治倾向。关于观点,提出“不能就争议性话题表达个人观点”和“不能参与有组织的、以支持某项事业和运动为宗旨的活动”两个原则;同时要求不得非议他人,因为“被你嘲笑的人或机构或许正是其他同事努力争取的对象”。

●2012年版——确立准则

2012年,美联社更新《守则》,进行了三个重要调整:一是开篇部分增加了导语,确立了一个基本准则:“不能就争议性话题表达个人观点”。这条规定在2011版“观点”一章中就已经出现,这次提前到导语部分并上升为“基本准则”,体现了美联社对在社交网络中塑造客观形象的高度重视。“避免争议、保持客观”由此成为美联社在社交媒体领域的“纲领性”要求。二是新增了一章“转发”,第一次明确要求转发时必须添加评论,不做“原汁原味”的转发,以免造成美联社赞同/支持转发内容的错觉。三是增加“删帖”和“其他注意事项”两个章节,提醒记者编辑,要注意社交媒体与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差异,避免犯错。比如社交媒体上其实无法完全删除发帖内容,任何看似私密的内容都可能被公开并被利用。

●2013年版——重要补充

2013年5月,美联社再次更新《守则》。这一次最受国内关注的,就是先后在两处增加“不得转发未经证实的消息”的要求。一是在“发帖”一章补充规定:“员工在任何时候都要避免在网上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无论其他记者或新闻机构是否已经转发这一消息”;二是在“转发”一章中补充规定:“员工要避免转发谣言和传闻,(回帖时)要足够小心,不再转述那些明显有问题的报道。”这两条的实质,是要求员工不得以任何原因、任何形式传播“有问题”的报道和不实消息。这恰好切中国内微博上众多账号打着“求证”“据传”等旗号肆意传播虚假消息的乱象,因此在国内引发强烈共鸣。

●两个特色

纵观美联社《守则》的成长史,有两个特色令人印象深刻:一是原则性与针对性的统一。自2011年以来,《守则》保持了一以贯之的基本思路,一系列规范得到完整坚持,前后没有重大调整。但同时,《守则》每年也结合现实有针对性地“升级”。二是借鉴性与独立性的统一。美联社《守则》中可以看到路透社等其他媒体机构管理规范的影子,但独立性也同样明显。比如对员工账号的管理,《守则》建议员工“一个网络使用一个账号,既用于工作,也用于私人社交”。这和由路透社提出、业界盛行的“工作账号与私人账号分开”理念截然不同,颇为“特立独行”。

(作者: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燕帅)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