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临沂新闻》是山东临沂市广播电视台的拳头新闻栏目。今年以来,栏目在要求记者“走转改”接地气的同时,要求后方编辑也转换新闻编排思路,凸显新闻性、时效性、贴近性、服务性。改版以来,《临沂新闻》收视率节节攀升,从最初的0.5%开始,改版后的第一季度就达到1.2%,之后一直处于上升通道,到今年7月,最高攀升到2.0%,改版效益明显。
在当前新闻宣传“走转改”的大背景下,作为电视新闻节目的重要表现手段,编排技巧的提高和编排形式的改进十分重要。要应对新闻价值与受众感受和谐统一带来的挑战,新闻节目必须转型升级,用创新的形式和手段深化提升节目的影响力。作为临沂本地电视媒体的拳头栏目《临沂新闻》,也积极顺应这一潮流,一改过去的陈旧僵化模式,更加注重报道内容与编排形式的创新。
丰富编排内容
编排原则是新闻节目的灵魂。过去,地市级电视媒体的新闻节目的编排原则相对简单,基本是围着领导展开,按照职务高低、位置轻重依次罗列,以领导活动为主的时政新闻占据了新闻节目的主体位置,而以群众为主体的民生、社会类新闻一般情况下则居于整组节目的补充位置。在当前形势下,这种原则就显得与时代要求很不相称。总之,转变过去单一强调政治性的原则,改为在保持导向正确的前提下,更加凸显新闻性、时效性、贴近性、服务性。
以新闻改版前后的两期《临沂新闻》为例来看编排原则的转变。同为时长20分钟,2013年7月26日《临沂新闻》共播出20条稿件,包括市主要领导活动在内的时政新闻只有6条,占总时长仅1/7,其他稿件中当日快讯5条,经济新闻2条,民生新闻7条。而2012年7月20日《临沂新闻》播出的19条稿件中,报道市级领导活动的时政新闻多达12条,占总时长的3/5以上,其他稿件中当日快讯2条,经济类新闻2条,民生新闻3条。
转变编排理念
同样以上两期新闻为例。改版前的《临沂新闻》时政新闻占据整个节目的主体位置,宣传痕迹十分明显,节目收视率始终在0.5%左右徘徊,说明老百姓对新闻节目的关注度不高,节目的吸引力不强。
从今年年初启动新闻改版工作以来,《临沂新闻》着重强调“大民生”理念,以更广阔的视域、更具人文的视角、更宏观的高度、更多样的形态、更平民化的语言,关注并展现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力求以平民视角、百姓情怀、人文关怀来彰显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
基于这一思想,《临沂新闻》在编排理念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大幅压缩过去占据新闻主体的时政报道篇幅,把更多的节目时间留给普通群众。改版后《临沂新闻》关注的内容,不仅包括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生活信息等服务群众生活的“小民生”,更包括对国计民生、重大政策等代表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信息的解读和诠释,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见微知著,把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本质反映出来。编排上既考虑受众的需求,又体现鲜明正确的编辑思想,让节目的策划、编排意图真正契合公众的新闻需求。
创新编排手段
从今年年初改版以来,《临沂新闻》收视率节节攀升,从最初的0.5%开始,改版后的第一季度就达到1.2%,之后一直处于上升通道,到今年7月,最高攀升到2.0%,改版效益明显。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地市台电视新闻节目采访浮、时效慢、鲜活少、深度浅,缺乏贴近性、及时性、亲和力和竞争力等弱点。这其中编排手段的创新作用功不可没。
一是坚持编辑中心制,即强化编辑在新闻策划、组织和实施中的作用。在采编播过程中,始终把编排居于核心地位,这要求编辑不仅要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和新闻价值意识,还必须具备过硬的文字功底、新闻把关意识和良好的策划能力。
二是加强新闻评论,掌握新闻话语权。评论是新闻的眼睛,也标志着媒体对某个新闻事件的态度和观点,是主动有效引导社会舆论的必备手段,这也是《临沂新闻》改版以来重点强化的内容之一。
三是强化新闻现场感。在走基层报道中,要求记者既要身入,又要心入,围绕电视传播特点,深入挖掘能够展现新闻人物生产生活的特写镜头,让观众看清细节,增强新闻报道的贴近性和可信度。
四是拉长新闻报道的“产业链”。灵活运用新闻背景、新闻链接、连续报道等形式,做到对每条新闻线索“吃干榨净”,既能增加报道角度、扩大受众视野,又可以深化新闻内涵,增强新闻的感染力,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
五是丰富新闻表现手段。在新闻报道中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特技、图表、动画、音乐等元素,使新闻更加生动、形象,体现电视新闻相对于其他媒体的视听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