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步丈量深度在路上收获力量
讲 述
在“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中,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罗野和张颜去新疆塔什库尔干县的马尔洋乡采访,他们要记录乡村老师阿力甫夏暑假护送学生回家的全过程。
为了零距离跟拍到这条回家路的艰险,他们和老师孩子们同吃同住同行,没想到在一座悬崖突然遭遇洪水。七八米宽的水面,水流特别急,老师们想用石头搭石桥渡过洪水,可是眼睁睁地看着几十公斤的石头刚推下去就被洪水冲得不见了踪影。而就在那时候,编导罗野站的地方突然发生塌陷,他说当时就觉得脚下一空,眼看就要坠落到悬崖下面的洪水里,幸好旁边的阿力甫夏老师一把将他抓住,就这样罗野悬在几十米的悬崖上挣扎了很久,阿力甫夏老师因为拽着他,右边的胳膊整个被拉伤了,最后大家终于把罗野拉了上来。虽然有惊无险,但是罗野还是跟摄像师张颜叮嘱说,“一旦遇到危险要立即停止拍摄,先保证自己安全”。罗野说当时张颜听完没有吭声。后来他发现,张颜躲到了一个大石头后面,把摄像机支在三脚架上,第一次从镜头后面走到了镜头前,面带着微笑录下了一段话。原来,这是张颜害怕自己遭遇不测,要给家人留下一段遗言。
35岁的洛松江村,是第一届“最美乡村医生”,他是西藏昌都地区沙丁乡卫生院唯一的医生。在地广人稀、医疗条件不是特别好的藏区,最大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生孩子。洛松手里有一个本子,记载着孕妇和孩子的资料。我的同事们去拍摄的时候,跟随洛松一起骑马加步行5天的时间,中间翻越了海拔5300米的大雪山,过草地,穿峡谷,经历了马匹中毒、道路中断、洛松胃出血。这条行医路走得惊心动魄,栏目组下定决心要为洛松送上一件纪念行医过程的礼物。他们搜集了200多个洛松冒着生命危险翻雪山过峡谷从死神手里抢回的难产的孩子的照片,并把这些照片做成一个卷轴。看到这个同样冒着生命危险收集整理而成的礼物,洛松泣不成声。
观 点
当我们把镜头对向那些默默奉献、朴实无华的乡村教师和医生的时候,最大的心愿就是能用我们的脚步去丈量他们的深度,在路上收获他们的温度和力量。
我们懂得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我们的职责就是要想尽办法拍摄到乡村教师和医生们最真实的生活和工作,把他们的形象衬托得更加丰满!我们工作的意义正在于此!
柴义昆(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讲述》栏目组)
边疆行,家国情
讲 述
位于中缅边境的云南镇康县南伞口岸,国门在每天早上8点升旗仪式后才会打开,从没有一天例外。但是,有一群人却享受着特殊的权利,国门会破例为他们而开。他们是一群在中国上学的缅甸孩子。
每周一到周五的早上6点半,天刚蒙蒙亮,这些在中国上学的缅甸孩子便成为南伞口岸的第一批通关者,因为他们要在7点钟赶到位于中国境内的学校,开始一天的学习。这些孩子就读的镇康县城关完小一共有980名学生,其中缅甸籍学生有118人。缅甸孩子跨国上学,中国口岸特例放行,这样的做法每日风雨无阻,已经延续了将近20年。
缅甸学生跨国上学,体现出中缅两国人民的和谐相处。从西南边陲的中越、中老、中缅边界到北部的中蒙、中俄边界,一路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与邻国之间的文化交往、经贸交流、人民往来。中国的发展对邻国意味着什么?小小留学生、边境贸易、跨国婚姻,这些内容出现在我们的节目中,当事人现身说法,没有宣教色彩,但从中体现出中国“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树立和展示了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远方的家——边疆行》采取旅行者的视角,以记者的第一手见闻反映边疆发展变化,真实可信,走出了一条对外宣传的新路子。我们认为,这是在外宣中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具体实践。
观 点
两年多的时间,走访全国1000多个县、3000多个乡村,采访各族群众近万人,行程上百万公里。行万里路,记录美丽中国和百姓生活。路走得越远,接触的群众越多,我们越来越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并不是冰冷、枯燥的理论,它其中体现着国家利益、民族情感、人民心声,连接着家国情怀,凝聚着媒体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追求。
实践证明,任何精妙的构思、精良的策划,都抵不过脚踏实地的行走。只要走得深,走得远,我们就能发现生动鲜活的新闻素材。把镜头对准普通人,歌颂真善美,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这是《远方的家》在舆论导向上的坚持。
在基层走久了,和群众的感情深了,年轻记者学会了如何去发现,如何去倾听,如何在平凡中寻找美,如何在质朴中感受爱,这种爱是对国家强盛和人民幸福的期盼。
杨霁(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远方的家》栏目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