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最新资讯

中央电视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活动报告会实录【3】

2013年10月31日08:05    来源:光明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坚定信念 坚持理想 坚守责任

我知道是为了谁

讲 述

2004年12月,我们收到了这样一个投诉,说四川有一家大型肉联厂,用病死猪肉做罐头。

我要去的这家工厂在郊外,方圆四五里全是稻田。四周荒无人烟,交通不便,如果被人发现,想跑都跑不掉。我们来不及多想,因为这里很少有外人来,犹犹豫豫只会让人更加怀疑,于是,我和摄像师就壮着胆子直接闯进了工厂。走进屠宰场,病猪、死猪尸横遍地,长长的杀猪刀、猪大肠、粪便、血污四处都是,恶臭难闻。

工人承认了这些肉就是病死猪肉。可就在这时候,我们有一个动作引起了工人的怀疑。为了把镜头对得更准,摄像大哥下意识地扭了一下背包的肩带。这时候,我看到,工作人员狠狠地盯了我们一眼,二话没说,扭头就去后面的厂房叫人去了。我们意识到问题很严重,当时我们离大门不到60米,但我们却不敢跑,一跑就等于告诉对方我们心虚了。我们只能故作镇定按正常的步调往前走,然后用力拉开铁门。一出大门,我们就狂跑,在空无一人的乡道上,跑了好长一段路,才找到车。

为了揭秘电话营销骗术,我们“3·15”节目组的两位同事在通州区一个骗子公司里,卧底了三个月,每天都要在两层铁门里工作8个小时以上,心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为了拍摄到家乐福超市违法违规经营的内幕,我的同事只身一人在超市里砍了六个月的牛棒骨。今年“3·15”为了调查苹果公司违反“三包”规定,我们的记者走访了8个省14个城市的苹果售后服务中心,行程2万多公里。为了取证,他们有的半夜爬过墙头;有的被非法拘押,一整天没吃没喝。

观 点

有人问我,你为什么爱做调查节目?为什么喜欢暗访?我说,这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是因为,我明白我是谁,我知道是为了谁。

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仅仅依赖于办公桌前的电脑和鼠标,是无法真正“点击”出客观事实的。在财经频道,大家都知道“3·15”有一个严格的自然法则,就是要做到“三到”——看到、听到、拍到,三者缺一,这段素材就不能用,这个节目就要重拍。

通过这一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通过进一步的实践,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舆论监督的目的不仅是抨击时弊、抑恶扬善,更重要的是推动制度建设,推动社会进步,维护党、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解决好“为了谁”的问题。

所以,我们要把更多的镜头对准老百姓,把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问题,放在我们新闻宣传重要的位置、重要的版面、重要的栏目,最终实现我们的新闻价值。

杨芳(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消费主张》栏目组)

榜样更应可亲可信

讲 述

牛玉儒最终没有兑现对家人的承诺,带着歉疚和不舍离开了。那一年我赴内蒙古呆了半个多月,翻阅了大量资料,采访了很多人,思考用什么角度来塑造这位为党的事业奉献了生命的好干部。在和他妻子的一次沟通中,无意中发现了衣柜里的衣服这个细节,还有很时髦的七分袖!一位年轻女记者的神经被触碰了,就想以他妻子和家人为主线做一集报道。没想到有人批评我“妇人之见”,认为这么重要的报道还是要从心系群众、忘我工作这些方面找例子,不能说这些家长里短,太小家子气。

可我不服气,难道必须“高大全”才是英雄形象?榜样不能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如果对家人都没有亲情,对人民就真有感情吗?我力图把牛玉儒还原成一个普通人,让观众觉得是可亲可信的。我的坚持得到了终审台领导的认可。这是十年前对于典型人物报道产生的争执,现在的屏幕上已经不可能看到冷冰冰干巴巴的榜样了。

观 点

近年来媒体的“走转改”活动就是要求我们的报道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调新闻报道要“客观理性、生动活泼、鲜明有力”,拒绝形式主义,不说空话套话,让人民群众愿意看、听得懂、记得住。

王小节(中央电视台驻北京记者站)

分享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