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最新资讯

引进节目提升国内节目制作水准 创新走市场是正道

刘 阳

2013年11月28日08:2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电视节目创新 走市场才是正道(深聚焦)

  近期湖南卫视热播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  资料图片

  11月17日上午,首届中国电视模式节目大赛在第十二届四川电视节上举行。这是国内首次举办模式节目大赛。据主办方世熙传媒首席执行官刘熙晨介绍,大赛共收到了各种模式节目提案210件,参赛者既有电视台制作人团队、电视节目制作公司,也有视频网站和高校学生。

  大赛之所以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与不久前主管部门出台的一项新政策关系密切。

  10月下旬,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做好2014年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编排和备案工作的通知》。通知强调,要加强自主创新和引进管理,各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每年播出的新引进境外版权模式节目不得超过1个,当年不得安排在黄金时段播出。

  新政策对国内电视制播生态的影响和对节目原创的鼓励不言自明。而要真正提高国内原创节目的水平,需要的恐怕远远不止限制引进而已。

  引进节目提升了国内电视节目制作水准

  据统计,2013年国内各大电视台确定引进并播出的海外模式节目超过50档,虽然目前国内原创节目在电视台播出数量上以95%的比例占据绝对优势,但由于原创节目与引进节目在质量上差距较大,真正能被观众记住并始终保持观看期待的仍然以引进模式节目为主,这其中,湖南卫视今年播出的《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浙江卫视播出的《中国好声音》等便是最典型的例子。

  事实上,模式节目这一概念被公众所熟悉,也就是近两年的事。2012年《中国好声音》第一季的热播在国内彻底炒热了这一概念,并让许多普通观众意识到模式节目也是一个可以高度市场化、带来高额利润的产业。而在此之前,虽然国内最早从事海外模式节目引进业务的世熙传媒早在2006年就与湖南卫视联合打造了国内第一档引进模式节目《舞动奇迹》,但即使在业内,大家对模式节目的认知也是模糊的。

  模式节目到底是什么?刘熙晨的答案是:“好的模式节目就是好的创意加制作,它的核心是制作节目的技术诀窍和经验,并以此保持节目在不同平台播出时的整体价值。更加确切地说,它强调的是一套技术,而不是内容本身。”

  不得不说的是,随着《中国好声音》带来的模式节目引进热潮,世界上最主要的六大模式节目目前都已经可以在中国各大卫视找到其授权的相应节目。许多业内人士表示,在引进模式节目的过程中,中国电视节目的制作水准在向海外优秀节目和制作团队的学习中得到了切实提高,在客观上给观众带来了实惠。

  “过去观众换频道,换来换去找不到节目看,现在是从周一到周日每天都有很多节目,制作水准品质都很高,你需要挑到底看哪个。”酷6网首席执行官、原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策划人杜昉说。

  而随着引进模式节目在国内越来越多,另一种声音也悄然而至。一些人开始担心,引进模式节目过多,电视台对其依赖过重,会不会压制中国电视节目的原创能力。

  模式节目在全球范围的发行量是衡量其质量和传播力高低的重要标准。据了解,目前全球模式节目交易市场总额高达每年200亿元,并且以每年30%以上的增幅递增。这些节目中的70%以上都来自欧洲国家,不少优秀模式节目的版权销售收益远远高于其播出广告收益。但在这个巨大的市场中,中国的模式节目输出量少之又少,几乎处于失语状态。

  制约中国电视模式节目原创能力的瓶颈,究竟在哪里?

  市场机制不健全是制约原创的根本

  要找到差距的根源,首先要回答优秀模式节目的特质到底是什么。

  据了解,一些重要国际电视节对模式节目的评估大致包括4项标准:一是特殊卖点,即节目形式是否适合在提案中用一两句话说清楚;二是原创比重,即节目的新意在哪里;三是节目的结构和流程是否清晰,是否具有稳定的系统性;四是可复制性,即节目能否被复制到各个国家的播出平台,不做或做少量变动就能被其他文化语境接受。

  以此对照,国内目前的原创节目与国际优秀模式节目的差距显而易见。虽然今年以来,以河南卫视《汉字英雄》、中央电视台《汉字听写大会》为代表的一系列汉字听写节目在国内受到了欢迎,但要对其进行模式化,进而在非汉语地区推广,并非易事。而在中国已经热播许多年的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节目,则由于过度依赖主持人、缺乏结构和流程的系统性,而不具备模式化的基础条件。

  对此,湖南电视台制片人洪涛认为:“国内电视台商业意识的薄弱,严重阻碍了节目的创新、生产和输出。也正因如此,引进模式节目的过程实际也是我们向别人学习先进理念和经验的过程。”

  更多人将中国节目原创能力的不足归因于优秀人才队伍的匮乏,而人才匮乏最根本原因则在于市场机制的不健全。

  “模式节目的制作需要先进的市场化理念和工业化生产制作流程,人才、理念和工业化生产方式都是在市场机制下形成的。但在中国,真正具有这样的理念和制作水准的人才是非常缺乏的。”英国ITV大中华区高级执行主任王楠说。

  英国伦敦被称为全球电视界的“模式之都”,世界各国的模式节目公司都在这里设有分公司。这一核心地位的形成,有赖于英国电视业长达50年的制播分离经验,充分的市场竞争和淘汰机制为其电视行业提供了充沛的人才储备。

  “而在国内,制播分离才刚刚开始不到10年,人才没有进入市场,没有淘汰和激励机制,这无疑阻碍了人才的培养和成长。这样一来,由于市场观念缺乏,团队执行力不到位,再好的节目创意也会被毁掉。”杜昉说。

  另一方面,刘熙晨也指出,无论人才的培养还是节目的打磨,都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在欧洲,负责每个工口的工作人员都非常专业,他们往往在一个岗位一干就是十几年,丰富的经验确保了节目的高质量。而在国内,制作团队的人员往往是今天干这个,明天干那个,看似什么都会,却什么都不精。”

  增强版权意识才能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

  应当说,主管部门关于限制引进模式节目政策的出台,固然让人们看到电视节目的“差异化”和“原创性”是未来重点扶持的方向。但也有业内人士表示了担忧——面对中国观众已经被引进节目提高的欣赏口味,国内原创节目是否能满足观众的心理期待?而各大卫视为原创节目腾出的播出时段,是否真的能刺激国内电视制作行业原创能力的提升?原创节目总量需求的增加,又是否会带来新一轮的节目抄袭之风?

  业内人士指出,版权意识淡薄,是目前国内电视行业亟须解决的问题。最近几年,随着海外模式节目在国内声名鹊起,一些电视台的抄袭行为也频频出现。常常是一个节目刚刚火,就带动了一批类似节目的产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好声音》播出后,各大卫视综艺节目中出现的“转椅子热”,以及《星跳水立方》播出后,不少节目中出现的“跳水热”。

  “变相抄袭永远无法替代原创,也无助于提高创新水平。欧洲的模式节目产业之所以发展得好,其法律保障是非常重要的原因。节目创意者把知识产权卖给销售商,销售商再卖给电视台,每卖一次的收入都会与版权所有者分成。而在中国,这方面的法律保障是欠缺的,行业内部也没有形自律的风气。版权意识不到位,直接导致了创意激励机制的缺乏。”德国Red Arrow公司亚太区高级副总裁何艳说。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四川电视节期间举行的首届中国电视模式节目大赛就采取了版权代理的做法。报名参赛的210个提案中,最终进入决赛的8个提案将由世熙传媒进行代理销售,其销售版权收益将与版权所有者进行分成。

  与此同时,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鼓励原创的过程中,切不可将引进与原创对立起来。“从小作坊式的制作到工业化制作流程,中国电视节目要向国外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要走的路还很长。所谓引进压制原创,其实是个伪命题,国内原创节目的根本问题还是在于市场机制不健全。”杜昉说。

  在现行政策基础上,国内电视行业正在探索与海外电视机构新的合作方式——联合研发、联合制作。“国际电视行业已经进入全球流通的时代,中国当然不能缺席。联合研发、联合制作,对于中国电视人来说,是学习和提升自我的必要方式。”刘熙晨说。

 

分享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