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出现脚本侧重和报道内容的偏向的原因分析
在叶诗文伦敦奥运会夺冠事件中,很多西方媒体对叶诗文的表现产生了质疑,使得事件复杂化,《人民日报》、《纽约时报》、《泰晤士报》在报道这些事件时,存在着不同的脚本侧重,而在媒介的组织方式和受众的接受形式上也存在一定差异。表面看起来只是一个偶然发生的现象,然而细细追究下去,却能发现其间有着某些因素在起作用,并非是偶然的。
3.1国家利益冲突
在《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中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指出“许多媒介事件直接向尖锐冲突发话,有的针对长期危机,有的则指向社会内部的深层裂缝,每一种媒介方式所采取的方法又互不相同。比如说,“竞赛”的电视直播——例如奥运会——事实上是政治冲突的一种象征性换位。正如有人所言,电视“竞赛”架构冲突并使之微型化。而“加冕”则要求冲突服从传统和统一的共同象征。”奥运会从来就不是单纯的体育事件,是与各个国家政治、经济等利益问题密切相关的。而虽然有学者认为“作为第四权力的媒体,其所应该坚持的最高公益,应当是符合整个人类文明和进步趋势的,传达普世价值观的‘公益’”[ 王鹂鸣.媒体的最高公益是否国家利益?——以HINI流感及打假报道证明媒体所应坚持的最高公益是普世价值观[J].新闻知识.2009.08],但是在实际的报道中,媒体往往以国家利益为重。因此,在奥运报道上面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国家利益上的冲突。
中国将奥运会视作一种在国际上赢得赞誉、提升国际地位的一种手段和途径,叶诗文打破世界纪录,赢得了几乎不可能赢得的金牌,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她应该受到英雄的礼遇。因此,《人民日报》倾向于“征服”和“加冕”的脚本,展示其征服困难的英雄形象,展示媒体、社会和国家对其进行“加冕”,以示对国家的效忠,提升国家和民族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游泳是美国体育项目的强项,而中国的叶诗文等选手打破了美国在此项目上的垄断地位,并对其构成有力的冲击,使得美国媒体暗自惊心。《纽约时报》将叶诗文的“征服”作为提醒美国受众中国体育的迅速发展,而运用最多的是“竞争”脚本,强调泳坛秩序的调整、强调中国和美国在金牌上的争夺、强调中美之间在游泳上的“冲突”,表面上看来是强调中国在体育项目上对美国构成的威胁,事实上映射的是对中国迅速崛起的警觉心理。
对英国而言,在游泳项目上缺乏绝对的优势,然而作为东道主的英国看到后起的中国选手叶诗文、孙杨等人对泳坛的冲击,表示讶异之余也存在着复杂的心理,虽然大量报道叶诗文对此体育项目的“征服”,却往往是媒体质疑的注脚,体现了一种冲突的基调。而《泰晤士报》的冲突下的“征服”脚本、通过报道的“脱轨”抹黑中国,事实上也反映了英国对待中国迅速发展的态度,有种意识形态的偏向存在。
3.2刻板印象与群体间话语偏见
刻板印象是李普曼在《公共舆论》中首次提出来的,指的是人们对于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较为固定的简化了的看法,但是刻板印象并不都是正确的,相反,很多时候刻板印象都是与事实不相符合的。在同一社会文化或者群体之中,对自身所属的内群体和非自身所在的外群体的刻板印象往往是相一致的、有一定偏向的,而在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各个不同的文化群体之间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群体间的话语偏见。
在西方看来,在游泳这个项目上,美国游泳队一直占据绝对优势,中国游泳队却较弱,而且中国的体制并不透明,还在90年代出现过大规模的兴奋剂丑闻,这种刻板印象的存在让西方媒体面对突然出现的中国游泳队新星感到困惑不解以及警惕,西方媒体感到难以适应甚至难以置信。而为了维护内群体的利益,《纽约时报》通过将叶诗文夺冠的“征服”内容与本国运动员相比较而报道,强调冲突的出现,以警醒美国中国已经对泳坛秩序构成了挑战,《泰晤士报》通过对叶诗文的种种质疑表达出一种冲突的基调,而二者不约而同的忽视了作为外群体的中国媒体的观点,由此产生了《纽约时报》更为倾向于“竞赛”、《泰晤士报》倾向于冲突基调下“征服”的报道脚本。而二者都较少使用“加冕”的脚本,事实上显示了其隐含的意识形态的偏向,因为“加冕”意味着受众对权力核心的效忠,这很难得到与《人民日报》立场不同、意识形态相异的《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的认同。
而中国对叶诗文在伦敦奥运会上的表现则是惊喜以及大加褒奖的,面对西方的种种质疑,则动用“西方对中国存在着敌视以及自大倾向”的刻板印象,不予认可。为了维护内群体的观点和利益,一方面对叶诗文征服世界纪录夺冠、社会对其进行赞扬进行大量报道,另一方面,在引用作为外群体的《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的观点时,往往是有选择的进行,也即是凸显西方媒体对西方媒体质疑性报道的批评性评论、西方媒体对叶诗文赞扬的报道内容,谋求外群体的“认可”,从而实现对叶诗文“征服”此体育项目、媒体和社会对其进行“加冕”的强调。
(作者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美]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著,麻争旗译,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美]丹尼尔·戴扬,邱林川,陈韬文.“媒介事件”概念的演变[J].传播与社会学刊,2009,总第9期
Dayan,D.Beyond Media Events:Disenchantment,Derailment,Disruption. Owningthe Olympics:Narratives of the New China . 2008
Katz E,Liebes,T."No More Peace!":How Disaster,Terror and War Have Upstaged Media Ev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7,(1)
王鹂鸣.媒体的最高公益是否国家利益?——以HINI流感及打假报道证明媒体所应坚持的最高公益是普世价值观[J].新闻知识.2009.08
安平.戴扬、卡茨的新媒介事件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9月,第44卷,第5期
徐琴媛,杨卓颖.简论新闻报道中的媒介偏见——以西方媒体新闻报道为例[J].现代传播.2012年第10期
左登基.媒介事件中幻灭、脱轨与冲突[J].文史月刊.2012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