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杨达才事件中的两大舆论场分析
(一)网络反腐中的民间舆论场:网友观点倾向性分析
“杨达才事件”自2012年8月26日在微博曝光后,掀起网民们的反腐热潮,其间新浪微博的关注度居高不下,笔者以此考察网络反腐中的民间舆论场。笔者以“杨达才”为关键字,以“原创”、“实时”为搜索标准,以该事件曝光后一个月(8月26日——9月26日)的时间段为截点,搜索到“新浪微博”发布量为 2,712,276 条。笔者又按照上文中提及的网络反腐5个阶段(潜伏期、爆发期、扩散期、高潮期、消散期),进行阶段性规律研究,抽取转发量在500以上的微博,再采用分层等距抽样方式,共抽取出100条微博作为研究样本,归纳出网友观点的舆论倾向具体表现为:
1.潜伏期:此阶段主要表现为网友对杨达才在事故中“微笑”的道德谴责,称其为冷血官员,多为网民的情感宣泄。
2.爆发期:在网友人肉搜素出杨达才的省份后,网络关注点由“微笑”转向了“手表”,开启“扒表”、“鉴定”热潮,其间多为质疑当事人腐败的观点。
3.扩散期:由于9月受“钓鱼岛事件”影响,网友对杨达才的关注度趋于回落。此阶段由于陕西省纪委久久没有发布对杨达才调查结果,微博中多为质疑当事人腐败、质疑反腐部门公信力的观点。
4.高潮期:在9月21日,陕西省纪委的撤职声明发布后,网民的意见,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高呼“网络反腐”胜利,另一种是更理性,带着思辨色彩,呼吁现实生活中的“体制反腐”改进。
5.消散期:杨达才被撤职后,网友热衷于对当事人财产猜测,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由于缺乏真实信息源,一度滋生“83块表”的谣言。
(二)、网络反腐中的媒体舆论场:媒体高峰分析
表3:“杨达才事件”用户关注度
(注:数据来源:百度指数;时间截点:2012.8.26——2012.9.26)
据笔者搜索统计,“杨达才事件”曝光后1个月的新闻,有以上10个(A——J)新闻报道高峰,具体新闻报道如表4所示:
表4:“杨达才”事件用户关注高峰的新闻报道
(注:数据来源:百度指数;时间截点:2012.8.26——2012.9.26)
从表3可以看出,就笔者统计的10则热点新闻的体裁来看,文字消息占绝大多数,有9篇,视频新闻1篇。消息的内容主要集中于涉事主体(当事人、政府各职能部门)最新动态的发布。就媒体的属性而言,以网络新闻为主、传统纸媒、视频新闻为辅。其中,人民网有2条,排在媒体中的第一位。从媒体所在区位来看,中央媒体居多,地方媒体偏少,并且以东部地区为主8篇(北京、上海、浙江等),西部地区媒体仅有2篇(其中一篇为事发所在地)。
(三)小结:两大舆论场关系分析
总体来看,媒体舆论场和以微博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两者之间的议题存在较高的关联度,很大程度上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具体表现为:
1.舆论爆发初期:微博率先曝光,引发热议后,带动媒体介入报道;
2.舆论爆发中期:两者不分主次,互动、互存;
3.舆论爆发高潮:权威媒体发挥其影响力,联动微博舆论对政府造成舆论压力。
但是,媒体和民间舆论场之间存在着细微的差距,并不是所有的媒体议程都影响了网民议程,但是网民议程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媒体议程的跟进。另外,网民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和议题也有所区别,煤体更关注当事人或官方回应、处理、动态等硬新闻,而网民更关注当事人手表数量、金额等娱乐性的软新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