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

人民网“最具潜质新闻人”大赛新闻采编奖入围决赛选手作品公示

湖北工业大学 向定杰:于丹漂流记

2014年11月02日10:31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编者按:此篇为人民网“最具潜质新闻人”大赛新闻采编奖入围选手初赛作品,公示期间若有疑问,请联系010-65363971

宛若一片荷叶的水上蓬莱梁子岛上,有一个梁子湖国家野外生态站,那里驻守着一群美丽的科技人员

在武汉市东郊,驰名中外的武昌鱼故乡梁子湖中央,有一片宛若荷叶的岛屿。住在岛上的除了一些渔民外,还有一群种草者。种草的领头人,是梁子湖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于丹。

他皮肤黝黑、满头银丝,套一件宽松的旧白体恤,穿一双沾满泥巴的拖鞋,挽起大脚裤腿。为了这个湖,他已在这里坚守了21年,活生生将小说《鲁滨逊漂流记》来了个现实版。

上岛建站,做一穷二白的“农夫岛主”

1974年,年仅15岁的他插队走进了大兴安岭,参加学校组织的黑龙江流域水生动物考察活动,不过他却对水生植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他开始跑遍几乎全国各大水域作水生植物调查。

1992年,博士毕业的他来到武汉大学,开展“长江中下游淡水湖泊调查”课题研究,而这需要专门基地,对水生植物做长期跟踪调查。他向武汉大学提出了在清水湖泊创立野外观察站的申请。幸运的是,梁子湖很快进入了他的视线,在学校和当地政府的介入下,一片土地被划出。

刚踏上梁子岛,没有任何资金来源,就靠几台电脑和桌子维持工作;没有住处,就寄宿在岛上渔民的平房里;没有实验样本,就亲自下湖连根挖出水草;交通不便,就靠一叶扁舟划进划出;吃不上新鲜的食物,就自己开荒种地。可即便这样,他带领学生每年在岛上的工作时间超过了300天,连续18个春节,他都坚守在岛上,即使是2008年1月湖面冰雪封冻,粮菜几乎断绝。此外,每次带学生外出考察,租每晚5元的“大通铺”挤着睡,曾经骨折落疤的他,总是走在最前面。

经济的困窘、环境的恶劣并没有让他公益科研的理想为五斗米折腰,“每年都有络绎不绝的企业甚至政府上岛想与我们合作,想挂块牌字,对方出钱、得名,我们出技术,双方盈利,但是都被我一一回绝。国家需要我们,我们义不容辞,但是发展产业化,赚大钱,我们没有这个精力。”不过他却爽快答应了一些前来邀请他带团队治湖的人,约定前提是种子分文不取,人工费全免。

以湖为家、与草为伴,勾勒科研梦想

2005年,“梁子湖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获批建设,成为国内第一个以水生植物和清水湖泊为研究对象的野外站。“加冕”国字号后,岛上的实验条件大为改观,但于丹没有享受懈怠,而是依旧忙碌在水域上寻觅、采集样本。如今的梁子湖共有282种水生高等植物,是我国水生植物种类最多的湖泊,超过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总和。

更为可喜的是,在长期的研究中,于丹发现了用种植水草来生态治污的新方法,并着手梁子湖植被生态恢复工程。如今,梁子湖内80%的区域被水生植被覆盖,湖水整体恢复到Ⅱ类水质,1/2为Ⅰ类水质。此外,于丹团队还长期致力于定位检测与推广“种草治污”的物种资源库建设。总结梁子湖的治理经验,他提出了全国湖泊治理“抓紧治'小病’,分期治‘重症’,保住‘生态本钱’”的新思路,得到了中央领导的批示,其中“一湖一策”更是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治理方针。

2001年至2003年,他受邀为污染严重、出现蓝藻水华的浙江台州市长潭水库编写生态规划并展开治理,成功将“梁子湖经验”推广。2013年12月,他又将水草经验带到了太湖之滨。在我国首届野外科技工作会议上,于丹被授予“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称号,梁子湖站被评为“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集体”。今年6月,全国唯一的省级环保政府奖颁发,梁子湖生态站榜上有名。

培育青年英才,传递薪火精神

除了水草,朝夕相伴的学生也是于丹世界里的“主角”。迄今为止,从岛上走出的18名博士,15位已晋升高级职称并先后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这一切离不开他的严苛,甚至是不近人情。“我常对学生说,你们来读生态学的研究生,要把吃苦看作本职,就像士兵站岗必须立正,不许讲任何条件,也绝不能给自己留后路。”这种严苛也使得曾今一度,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因为无法适应岛上单调、寂寞的生活而选择离开,但大多数人还是留了下来。今年刚刚考取研究生的几名同学,已经提前来到这里体验。一名新同学说:“报这里,就是冲着于老师的名气来的;来到这里,看见这么大年纪的于老师都冲在一线,带头下水种草,我为什么不行呢?”

领头学术不留情面,但在生活上他对学生倍加贴心。他有一个习惯便是从不上桌陪客人吃饭,无论多大领导、多少同行、或者慕名记者,他更愿意和学生一起,端着饭碗在食堂门前的院子里边吃边聊,并且先给自己盛一碗汤,把菜留给学生,等学生吃完了自己再吃。“岛上人心淳朴,与世无争,能扎根这里把梁子湖治理好,把中国水生植物研究清楚,再培养一批接班人,我的晚年就充实了。”

梅雨时节,天空中飘洒着蒙蒙细雨。于老师带着我们参观培养水池,没有打伞的他兴致勃勃地科普起来,大家看不下去,纷纷伸出手要去给他遮雨,却一再被婉拒。他指着一类沉水水草说:“这种水草,只扎根在湖底,能够大量吸收氮、磷等营养元素,使水变清……”这不禁触发了我们的思绪,于丹老师不正是像长在这湖底的沉水水草一样吗?扎根泥土、激浊扬清,用半生守望着这一方净水。

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