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闻客观性的基本思想是对事实进行准确的报道,然而这一备受新闻工作者推崇并奉为职业理念的原则自产生起就一直备受质疑。本文从新闻客观性的起源、质疑、发展及局限等方面进行探讨和论证,证明客观性的价值及其作为一种新闻理念和手法而存在的必然性。
【关键词】:新闻客观性;质疑;意义
20世纪40年代,哈钦斯委员会发布了《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媒体要就当日事件在赋予其意义的情境中的真实、全面和智慧的报道,包括正确评估哪一个消息来源最具权威性,分清事实就是事实,观点就是观点,并尽可能将两者剥离。[1]”
直到现在,对新闻传播的要求,仍包含“客观、真实、公正、全面、快捷”五个方面[2]。起源于美国的新闻客观性是一种报道理念,也是一种报道方式。客观性的报道理念指导新闻工作者进行客观性报道。
一、新闻客观性的起源
(一)政党报刊向商业报刊的转变
当报刊还处于党报时期时,报纸大多依附于政治团体,报纸不需要依赖发行量和广告,政治团体的拨款是其主要经济来源。因此其记者在报道的时候,受到经济方面的制约,会以本党派的利益为先,按照本党派的利益关系选择和报道新闻,削减对己方不利的报道,并抨击甚至诋毁敌对党派。读者常常只能通过报纸了解片面的信息。
19世纪30年代开始,《太阳报》《先驱报》等便士报产生,使美国的报纸走向了商业化道路,标志着报纸开始逐步摆脱政党的控制。便士报因没有来自政治团体的经济支持,只能靠发行量和广告作为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其报道带有很强的倾向性的话,那么就会出现同意其观点的读者会购买、不同意的不会购买的情况,从而影响其销量。因此为了扩大受众群体,报社最明智的选择就是采用客观的报道方式,仅将事实提供给读者,让读者自行解读。
(二)技术的发展
一是电报。根据资料,在19世纪40年代,每3000字的电报费用是100美元,而普通便士报的零售价格是1美分每份[3],因此,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记者在写稿时会尽量挑选最简洁的事实来写,减少自己意见的部分,从而达到了客观的效果。
二是照相技术。照相使得受众相信客观世界能够被客观记录,这为之前只能通过绘画或者文字记录实物的情况带来了改变。在这种技术环境下,新闻工作者能够通过照相技术的辅助向受众传达客观事实,受众也相信这些事实。
(三)实证主义的出现
新闻传播领域中的实证主义思想来源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内涵是以客观性、实证性、精确性为主导原则的科学观和科学方法。 在这种思潮的引导下,新闻工作者越来越注重对事实的搜集,在编写新闻之前会做社会调查,并以调查的结果为准写报道。
(四)事物可知的信念得到确认
在 19 世纪中叶以后,可知论的哲学观点占据了上风,可认知理论肯定了人们认知世界的能力。这为新闻客观性提供了哲学支持,即外部世界是可以被客观手法报道出来的,客观性是可以达到的[3]。
二、对新闻客观性的质疑
(一)一战对新闻客观性的影响
1917 年,美国参加一战后一周,美国总统威尔逊就下令成立公共新闻委员会,服务于政府的宣传目的,协调政府与新闻媒体之间的工作。此时新闻客观性已经让位于战争宣传,在“民族利益”的感召下,报纸的“独立”与“客观”土崩瓦解,为了服务于本国战争将新闻报道有意“加工”,宣传获得了惊人的成功。“在所有针对公共资讯委员会(即公共新闻委员会)的指责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它所发布的 6000 多条消息几乎没有一条曾在事实方面引起过质疑。人们不会怀疑公共资讯委员会在诚实方面的记录,将没有哪一个大国在发布官方战争新闻时能与之相比。[4]”战时煽动宣传的惊人成功,验证了在全社会范围内操控受众信息接收的可能性。
(二)二战对新闻客观性的冲击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主义利用新闻媒体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希特勒设立了国家宣传部,关闭共产党人和民主党人的报社,将新闻媒体变为自己的宣传工具,将记者变成政府意志的执行者。报纸上出现的已经不一定是事实,新闻客观性原则已经丧失殆尽。纳粹德国的宣传机构一次又一次的炮制假新闻,完全置新闻客观性原则于不顾,竭尽全力掩盖德国在这次战争中的侵略性质。所谓的新闻“真相”已经成为战争的牺牲品,受众也开始怀疑新闻中的内容。这一切导致了新闻权威性的丧失,客观性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三)麦卡锡对新闻客观性的利用
1950~1954年,以国会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为核心人物,美国政界掀起了一股极端反共反民主的政治浪潮——麦卡锡主义,发生了著名的麦卡锡主义事件。这一事件表露出,新闻记者对客观性原则的形而上了理解使得新闻记者只是单纯机械记录外部世界所发生的事实,这一点很容易被政府或政客所利用从而使新闻媒体称为他们的宣传工具。
三、新闻客观性的发展
经历过惨痛的教训,也有新闻工作者和学者为了摆脱形而上的客观主义,摆脱来自其他团体的控制,在理论和实践中发展了以下客观报道的方法。
20世纪20年代,解释性报道(Interpretive Reporting)兴起,这种报道衍生了几个高客观性要求的栏目:背景材料、专栏分析、电视的杂志节目等等,这就要求记者在做解释性报道时要注重客观事实及其后的背景分析,并尽量以客观的表达方式将解释性内容融入新闻事实中间。
随后,调查性新闻(Investigative Journalism)发起,这种报道不仅仅是要求记者客观的记录所发生的事实,更重视记者去挖掘其背后隐藏的内幕、原因,再告诉读者记者挖掘后的结果。往往用于重大事件的揭露。19世纪美国的“扒粪”新闻(Muchraking Journalism)是调查性新闻的起源,也是调查性新闻的典型代表。
此外,新新闻主义(New Journalism)的报道方法也名重一时,这一方法文学色彩浓厚,非常有感染力,并多关注新闻事件的背后事实,因此非常受欢迎。但因为有煽情主义倾向和娱乐化的弊端而饱受争议。
同时,精确新闻主义(Precision Journalism)依靠其特别注重技术及其客观性的特点发展起来。精确新闻主义以定量研究为主,采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社会调查,用数据凸显新闻报道的精确性和客观性[5]。
但与此同时,也存在对新闻客观性有所质疑的声音。前英国广播公司战地记者马丁?贝尔是英语国家中最负盛名的记者之一,他对英语国家新闻客观性这一基本信条提出了质疑。他提出“镜子并不影响它反映的现实,而电视形象却影响现实”,新闻并未反映现实,并且是有选择性的,因此客观性难以做到[6]。 还有学者认为,在客观性之外,还存在有一种强调“参与”的新闻理念。新闻客观性并非新闻业的唯一法则[7]。记者被要求不仅仅看到新闻事件的表面,而要深入挖掘这一事实背后的原因,并进行阐释和分析,从而成为新闻事件的“参与者”。仅以中立的态度描写新闻事实表面被看做是一种敷衍。
四、新闻客观性的局限与意义
为探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达到最本质的客观,新闻工作者和学术界探索了许多技巧并逐渐应用于新闻写作实践。如平衡报道、客观第三人称叙述等等,已经成为记者们的必备技巧之一,即新闻策略。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客观性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至今仍是新闻界保持客观的主要手段。但当新闻策略变成仅仅为了策略而策略的时候,就成了塔奇曼所谓的策略仪式了,也称为客观性惯例。
尽管客观性原则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仍拥有重大的意义。客观性是传媒与统治阶级抗争与再结盟的有力武器。
新闻媒体通过发行量与受众范围的扩大、商业利益的获取,已逐步形成与政治权力相抗衡的地位,发展为“第四权力”。但这不意味着新闻媒体独立于政治之外。媒介是社会表达意见的领地,而客观性在其中扮演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客观性是媒介从业者对于社会市场的反应,是通过及时有效的社会报道实现的,有助于防止政治对新闻的干预。受众是客观性的最大受益者,相对于其他报道方式,客观性报道能够为读者最大限度的提供客观事实并不影响受众的判断,满足了受众了解真实世界的愿望。它最终成为书写新闻攻而不破的价值标准。
好的规则比结果更重要。制度需要不断的维护和完善,所以完美的制度是不存在的,只有最符合需求的制度。新闻要为受众提供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为满足这一需求,新闻客观性是最好的选择。因此,无论是作为一种报道理念还是一种报道方式,新闻客观性的价值都难以否定。(侯文倩为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新闻自由委员会著.展江,王征,王涛译.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 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 杨杨.关于“新闻客观性”的历史认识[D].辽宁大学,2011.
[4] (美)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和南希·L·罗伯茨著.展江译.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第九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 郭镇之. “客观新闻学”[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4).
[6] 戴雨果.英语国家新闻观念中的真实性与客观性问题[J].新闻大学,1999(4).
[7] 陈映.新闻客观性:语境、进路与未来[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