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逐渐开始被社会所观察、注意、研究的对象,在这个新媒体、多媒体、媒体融合被叫得震天响的时代,我们这些媒体新人开始被冠以“新生代媒体人”的名号,倒挺应景。既然是“新生代”,那必然有自己的“新”法,必然会和“老”媒体人有所不同。
现在,总有人会给我们贴各种各样的标签,可以说是毁誉参半。有人说我们没有责任心、吃不得苦、没有规矩;也有人说我们充满了活力、创造力,思想成熟。我们无辜地承受着这些美名或骂名,大部分人都觉得不甚贴切。至今为止,也没见谁总结出了能让绝大部分人心悦诚服的“新生代”的特点。之所以会这样,笔者认为,是因为“新生代”的年轻人具有多样性,很难用某几个具体的词去概括全部。
中国的思想环境越来越自由开放,年轻人表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是大势所趋。前几辈的人们每天都被灌输着“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一类的口号,大家基本上都有着相似的三观,异类会被当做坏的、错的;而如今的年轻人则从小受到多元文化的熏陶,有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的自由,对异己者更宽宏大量。当60后、70后正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发奋图强铸造辉煌的时候,却愕然发现很多年轻人不吃他们那一套。为什么要加班?为什么要节俭?为什么要循规蹈矩?我又没影响别人,我怎么样关他们什么事?但很少被注意到的是,在“新生代”中,勤俭努力、规规矩矩的也大有人在。新一代的人懂得:人是生而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性,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新生代”对新事物的包容性和接受能力也更强。
在新生代媒体人中,这一特点首先就表现为对新媒体和媒体融合的适应能力。在我们看来,新媒体非但不陌生、不可怕,反而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能吸引年轻人的新媒体,才是成功的新媒体。很多年轻人对新媒体相当熟稔,从门户网站,到QQ、人人网、微博、微信以及各类视频网站,大部分都是先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的。因此,新生代媒体人对新媒体的特性非常了解,不需要刻意适应或学习就能对其进行常规的操作。
新生代媒体人对媒体融合也大都怀着乐于接受的态度,传统媒体的转型对于我们来说在技术和观念上的困难都要小得多,因此更易于实现。
“互动”是互联网思维的重要内容,由于对网上的交流方式更熟悉,新生代媒体人在与用户的互动方面占有很大优势。新媒体的主要用户和活跃用户依然是以年轻人为主,而年轻人创新能力和接受能力都很强,因此衍生出许多新颖奇特的交流方式,与其他年龄段的人有代沟。例如,网络上很多流行词汇会让很多父辈的人不明所以,如“不明觉厉”、“十动然拒”这类“词汇”在知根知底的人看来颇为有趣,但对于不明就里的人来说就真是“不明觉厉”了,而这类词偏偏在网上出现的频率极高,年长的前辈们应付起来可能就会稍显吃力。另外,网上的交流方式也有许多独特之处,例如用汉字表达一层意思,然后用括号里的注音表达真实含义,如果对这些表达方式不熟悉,就会一头雾水,甚至闹笑话。因此,大部分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都会交给新生代媒体人来打理。
另外,新生代媒体人的包容性和缺乏原则的接受,也致使他们的政治立场和职业理想都不够坚定。当今国内各种不同的声音都有,在媒体圈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东方系”与“南方系”之争。新生代媒体人由于生活阅历不丰,以及被多方面的信息冲击所造成的动摇性,容易被人误导和煽动,做一些不够理智的事,总编头脑再一发热,就会酿成大错。如陈永洲案事发后,新快报竟不等真相揭露便连发两篇质疑警方的文章,结果被事实打脸,影响恶劣。这类事件在以前是不太可能发生的。
在职业理想方面,新生代媒体人入行不久,看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往往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进而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和人生价值产生怀疑。我做这些报道有用吗?我的报道虽然反映出了一些社会问题,但往往会石沉大海,这样做有意义吗?这类疑问在年轻记者中广泛存在。迷茫会导致空虚和幻想,会使人好高骛远不务正业。这和务实的70后就存在很大反差。质疑有时会推动事物进步,有时则会让人陷入坐论空谈,这之间的取舍在于个人。
毛主席曾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新生代媒体人无论是好是坏,将来都必然会成为中坚力量。新生代媒体人的特点足够鲜明,成也败也,谁都难以预料。欲知后事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作者为本刊编辑)
来源:《青年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