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十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全媒体时代下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趋势研究

万俊杰

2014年12月08日16:10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摘 要:全媒体时代到来的时候,我国电视媒体需要重新认知,电视新闻节目作为电视媒体的发展重心,在题材选择、内容设置、叙事手法、编排理念、传播方式等方面积极融入全媒体思维,做到内容为王,提高竞争力;品牌至上,拓展影响力;融合共赢,提升传播力;转变思维,打造创新力;科学监管,保障公信力,从而激发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潜力。

关键词:全媒体 数字化 电视新闻 发展策略

一、全媒体时代的来临

如今,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媒体及媒体终端,我们已经迎来了一个由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互融合,信息自由共享、交流互动的 “全媒体时代”。

全媒体时代以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前提,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微博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互利用、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实现跨媒体合作和媒介融合,从而更好地满足受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和话语权,不断提升媒介素养和传播效果。

全媒体是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全媒体化不仅是一种新闻报道形态,它还是媒体在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和策略上的思想变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将实现融合,构建大传媒的信息传播、互动、服务平台,传统媒体在全媒体化时代应提前谋篇布局。”

二、全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节目的角色定位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进程的推进,人们对电视新闻节目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全媒体时代到来的时候,电视新闻节目的报道内容、生产方式、传播渠道、受众需求和管理格局都会发生变化,这就需要重新审视电视新闻节目的角色定位。

(一)电视新闻节目的生产

在电视新闻生产的整条流水线上,从生产前新闻线索和新闻素材的选择,到前期节目的策划和采访,再到后期节目的编排和制作,要考虑全媒体化的节目生产,深度整合电视台节目资源,逐步实现电视与新媒体在节目存储、媒介管理方面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二)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

如今,新媒体的涌现,数字技术的发展,受众需求的转变等正在悄然改变着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理念,信息从单向流动向多向、立体、全方位互动,互动由“技巧化”向“体验式”转变。电视新闻节目需要树立全新的传播理念和发展思路,针对受众的个性化信息需求,构建面向全媒体的大播出平台,实现跨媒体、跨终端的节目分发和传播。

(三)电视新闻节目的社会责任

电视新闻节目在全媒体时代,社会责任的担当不容忽视。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所在,电视新闻节目除了新闻的真实性以外,还要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平衡社会伦理和职业道德,商业诉求和人文精神,新闻价值和社会效益,增强使命感、光荣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全媒体时代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的流行,新媒体的传播,使得受众的生活方式、艺术体验方式、审美体验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给电视新闻节目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新闻内容的丰富多元

现在,电视新闻节目越来越多,专业的新闻频道不断涌现,使电视新闻可以按收视对象进行细分,然后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创办不同类型的新闻节目。

电视新闻节目中大量地融合报纸、广播、互联网、手机、微博等的内容,既有报纸的解读,广播现场连线,又有网络论坛的互动参与,更有手机视频直播,微博播报等内容,打造多向度、多视角的节目内容。

2011年 7月 23日,甬温线两辆动车在温州境内发生追尾事故,温州市广播电视台进行了现场直播。直播中对卫星车实时信号、记者现场报道、电话连线、微博播报、视频等各种资源进行灵活运用,现场感强,节奏快,内容丰富,真实全景式展现了 “7·23”动车事故大救援的全过程,突出表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精神”。

(二)传播方式的双向互动

新媒体的出现为电视新闻节目的互动提供了可能。新媒体能使受众更好地互动交流,受众具有更多地选择性和主动参与能力,短信、电话、网络、微博等为观众搭建了一个相互交流的空间,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方式实现了单向线性传播向双向互动传播的跨越。观众从以前单方面接受信息到现在的积极参与互动,表达意见。比如现在大多数电视台都设立了自己的官方网站,开通了官方微博,网民和观众可以在论坛、微博上即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电视新闻节目在直播过程中设置参与话题,观众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话题进行讨论,并直接与节目的制作者、主持人和嘉宾进行交流,真正实现了电视新闻节目的双向互动。

(三)报道方式的社会参与

一般说来,拍摄电视新闻是电视记者的专业工作,因为普通人既不懂摄像技术,又没有拍摄机会。现在,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摄像技术的普及,特别是DV出现后,影像拍摄者由专业人士扩展到普通大众。

每一个新闻现场的目击者都有可能成为新闻的报道者,向受众自主发布信息。报道新闻不再是记者的专利,观众拍摄的新闻素材也常常出现在电视新闻节目中。比如辽宁电视台都市频道最具盛名的民生新闻《新北方》还采用了DV通讯员的模式。河北电视台的《三农最前线》是一档以农民为服务对象的新闻资讯栏目,2011年4月22日播出的《三农最前线》有一版块《俺们村的老三哥》就是让普通百姓走进荧屏,当“主播”、播报身边发生的新鲜事,形式新颖、贴近生活,增加栏目和观众的互动。

(四)直播的常态化

直播的基本功能是同步展现新闻现场,直播最具电视特性和魅力。正向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创始人特德?特纳所说,“即使到了世界末日,CNN也要直播到那一刻。”

我国电视新闻直播始于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直播,而非消息类新闻的常态化直播。1997年,中央电视台直播香港回归,2001年凤凰卫视直播美国“9?11”事件,2003年,中央电视台直播伊拉克战争,2006年,东方卫视直播青藏铁路开通,这些都是对重大事件的直播。在当时,直播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新闻事件报道本身,还在于频道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上海东方卫视、凤凰卫视等电视媒体纷纷开始了全天候的特别直播报道,报刊、广播、网络、手机等其他媒体,对灾情的报道也实现全方位直播。“汶川地震”报道是我国新闻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它改变了先前直播的奢华之风,使新闻直播走上了小型化、常态化的道路;它也改变了先前直播的预置静止状态,把直播投向了突发、变化、不可预见的新闻事件上。

在当下的全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直播的一大特点就是以现在进行时的姿态与新闻事件同步,这种直播应当是大量的、日常化的,一方面以声画文字优势充分彰显直播的魅力,另一方面极大地强化观众的参与和互动。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不再是盛大的节庆活动,不再是奢华的直播报道,而是新闻直播的常态化。

四、全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策略

全媒体时代为电视媒体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电视媒体在新媒体的刺激下重新认知,发掘自己的优势,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电视新闻节目作为我国电视媒体的发展重心,在题材选择、内容设置、叙事手法、编排理念、传播方式等融入全媒体思维,实现精彩呈现。

(一)内容为王,提高竞争力

“内容为王”是电视媒体生存发展的根基,优质内容正成为电视新闻节目争夺的核心资源,只有在新闻报道的内容上下工夫,高举内容为王的旗帜,才能打造特色鲜明、定位准确、制作精良的品牌栏目、精品节目,以提高核心竞争力。

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是一档8小时开放窗口的直播类新闻节目,《新闻直播间》定位于“消息和直播报道”,“时效”和“现场”是其标志性特点。比如2011 年5月2日上午,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击毙。《新闻直播间》在消息传出后十分钟即开通特别直播窗口,第一时间与央视驻美国记者电话连线,央视驻伊斯兰堡记者两个小时后抵达现场,为《新闻直播间》带来现场直播报道;《新闻直播间》 还启动特别报道编排,演播室请进同声传译及时编译CNN等国际媒体的最新报道;《新闻直播间》在及时播发最新消息的同时,编辑制作了《本·拉登最后三次“现声”》、《本·拉登十年来的“藏身地”》等多条新闻背景,并邀请国际问题评论员提供深入分析。直播报道内容丰富,悬念重重,节奏鲜明。

(二)品牌至上,拓展影响力

一个成熟的品牌具有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三个特征,一个品牌形象建立之后,需要不断提高品牌的“三度”来强化和巩固其地位。

电视新闻节目的品牌塑造,需要从节目定位、主持人、节目运作方式三方面着手,首先节目定位要精准,明确节目的对象化受众群,了解所服务的对象需要的是什么,还需在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和发展中自觉调整。其次是品牌主持人的打造,品牌主持人是节目凝聚人气、增强品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培养观众的节目忠诚度及观众和节目的约会意识。再者是独特的节目运作方式。节目策划与节目运作对品牌提升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南京零距离》的成功更大程度上来源于其独特的运作方式,特别是在足够空间里主持人展现出来的个性化主持,以及将对新闻的点评穿插在串联词中的手法,直率、真挚,真正对观众及社会风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三)融合共赢,提升传播力

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指出“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新媒体的出现,让人们摆脱了必须按固定节目表收看电视的束缚,在任何时候都能从互联网甚至移动通讯工具中获得自己喜爱的节目内容,人们的的信息接受方式和收视习惯发生了明显而深刻的变化。2010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推进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这为电视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和共赢注入了活力。新媒体应抓住这一契机,实现从单向传播向双向交互传播转变,从单一终端向多终端转变,走多媒体综合集成的发展道路。

新的传播技术、新的传播手段和新的传播理念,给电视新闻节目带来了新的机遇。电视媒体充分把握和利用新媒体,突破传统电视新闻节目的生产方式,增强互动、共享、分享等功能,在传播过程中能够让观众体验个性化、互动性、参与性、融合性等新媒体的特点,电视新闻节目将产生强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四)转变思维,打造创新力

网络、手机、微博等传播载体给电视媒体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而创新是电视媒体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媒体获取活力的必经之路,创新力决定竞争力,没有创新能力的媒体是不能适应如今这个大环境的。”

电视新闻节目遵循传播规律,与新媒体相结合,创新思维,更新其内容和形式,才能够得到较为稳定长久的发展。第一、在内容选题、叙事方式、资源开发上开拓创新。手机短讯、网络视频、微博评论,信息大都是简单的、片段式的、表象性的,电视工作者要有时代观念、全局视野,做好新闻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在深度挖掘上有所作为,赋予电视新闻节目权威性和专业性。如“小悦悦悲剧”引起全社会的强烈反应和激烈讨论。广东电视台的《630新闻》围绕“小悦悦之死”,通过“解剖丑陋”,以“唤起全社会的警醒和行动”,并通过播发大家热心救助顺德男童的新闻,说明社会不仅只有丑恶的一面,更有真、善、美的一面。随后配发短评《小悦悦带走的仅仅是她的生命吗?》,进一步进行反思,并旗帜鲜明地提出:捍卫道德心灵和精神文明,从我做起。道德的重担不是压在个别“冷漠”者身上,而是要每个人主动分担。第二、在节目形式上进行创新,吸引受众。电视新闻节目嫁接新媒体,强化节目和观众的沟通,让观众通过短信互动平台、网络BBS论坛、微博即时评论等途径参与到节目中来,最大程度的实现与观众的互动。比如浙江卫视的《晚安中国》就是通过女主持人跟观众进行朋友式聊天的方式, 将新闻事件娓娓道来,选取当天的新闻热点,通过网络平台、名人博客、热门论坛网友点评等对同一事件进行不同视角的解读。

(五)科学监管,保障公信力

强化安全意识也是电视新闻节目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在电视新闻节目中,新媒体的介入,一方面为受众提供了更为个性化的新的自由交流空间,另一方面也为节目的安全播出和日常监管提出新的课题。电视新闻节目在信息采集、内容选择、编排制作和节目播放的各个环节的实时监控,做到严格把关、科学监管。

1.防止播出事故。 近年来,播出中的重大失误不断出现,“补妆门”、“哈欠门”、“口误门”等一系列大错小错出现在电视新闻节目中。 如2012年5月7日晚,中央电视台《24小时》节目中女主播一时口误,将“黄岩岛”说成“菲律宾”,称“菲律宾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菲律宾拥有不可争议的主权。”

2.防止“泛娱乐”倾向。看一个节目是不是过度娱乐化,要看其最终传播效果,是主题积极、格调健康,能够振奋精神、愉悦身心,还是以吸引眼球和提高收视率为主要目的,追求浅层次情感宣泄和快感满足。 电视新闻节目在鼓励创新,嫁接新媒体的过程中要防止在节目中添加或渗进娱乐元素,要始终坚持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之风。

电视新闻节目重大事件不缺位,热点问题不失语,舆论引导不失当,科学监督不越权,惟其如此方能牢牢掌握话语权,保障媒体公信力。(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注释:

刘长乐:《全媒体时代的思维转变与战略实施》,《中国记者》2011年第5期。

高晓红:《电视直播报道常态化的重大进步》,《现代传播》,2008年第3期。

赵璐:《全媒体时代媒介品牌的创新与维护》,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44110/213990/15331000.html。

曾志华:《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文化影响力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第108页。

朱虹:《新媒体十论》,《人民日报》,2010年7月30日。

王求:《推进整合 积蓄实力——为建设一流的现代国家传媒机构而奋斗》,《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第2期。

石晓峰:《新媒体时代电视节目创新之法》,《新闻窗》,2011年第1期。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

分享到:
(责编:谢琳(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