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全媒體環境下突發公共事件輿論研究--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八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全媒體環境下突發公共事件輿論研究

——以廣東佛山“小悅悅”事件為例

李佳麗

2012年11月12日13:59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引言

隨著網絡和手機媒體的發展,一個全媒體的信息傳播環境逐漸形成。媒體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報道與輿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國內外對於突發公共事件的輿論研究由來已久,主要集中在政府、媒體、企業對突發事件的應對策略,本文以廣州佛山“小悅悅”事件為例,研究全媒體環境下突發公共事件的輿論。

本文主要分為六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小悅悅事件”是突發的公共事件,第二部分是“小悅悅事件”引發的全民討論屬於輿論,第三部分是“小悅悅事件”引發輿論的原因,第四部分介紹全媒體的概念,第五部分是全媒體與輿論的互動,第六部分是“小悅悅”事件中全媒體報道與輿論的互動,分五個階段進行介紹,每一階段用傳播學理論分析“小悅悅”事件。

關鍵詞:全媒體 突發公共事件 輿論 “小悅悅”事件

去年年底廣東佛山兩歲女孩小悅悅被撞事件引發全社會廣泛討論。2011年10月13日晚上17點30分左右,年僅兩歲的女童小悅悅在佛山五金城相繼被兩輛車碾壓,7分鐘內,18名路人路過卻視而不見,第19名路人是一名拾荒阿姨陳賢妹,她把小悅悅救起並交給了她的媽媽。最終,小悅悅傷勢嚴重,21日在醫院不幸身亡。從10月15日開始,國內媒體對“小悅悅”事件進行了廣泛報道,隨后路透社、美聯社等國外媒體的相關報道讓該事件的影響急劇擴大,引起了社會各界對於中國社會道德滑坡問題的激烈討論。

1、“小悅悅事件”是突發的公共事件

突發公共事件是指突然發生且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一定社會危害的自然災害、事故災害、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和輿情事件,具有突發性、災難性、連帶性等三大特性①。廣州佛山“小悅悅”事件是突發的公共事件,給社會帶來了不良的輿情,危害了社會和諧。

2、“小悅悅事件”引發的全民討論屬於輿論

輿論是公眾關於現實社會以及社會中的各種現象、問題所表達的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表現的總和,具有相對的一致性、強烈程度和持續性,對社會發展及有關事態的進程產生影響。其中混雜著理智和非理智的成份②。社會各界對“小悅悅事件”的討論滿足輿論的八要素,屬於輿論。

第一,從輿論的主體來說,“小悅悅事件”參與討論的主體是公眾,他們自願參與,通過各種渠道表達譴責和反思,民眾具有自主性。

第二,從輿論的客體來說,公眾針對的是“小悅悅事件”反映出來的社會道德滑坡和人性的冷漠這一社會現實。

第三,從輿論自身來說,媒體和網民公開表達自己的意見,尋找肇事司機,譴責冷漠的路人,贊揚拾荒阿婆,這一系列行為都屬於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表現的總和。

第四,從輿論的數量來說,對小悅悅事件的輿論達到了一致性程度,國內傳統媒體鋪天蓋地報道,公眾借助論壇和微博紛紛發言,單新浪網與小悅悅事件相關的微博就超過200萬條。

第五,就輿論的強烈程度而言,從15號媒體的報道開始到21日小悅悅離世,輿論幾度達到了高峰,公眾對小悅悅的同情,對小悅悅父母的譴責,對肇事司機和十八路人的強烈憤慨,對救人阿婆的贊揚,甚至有網友自發的去出事地點勘測,對悅悅離世的悼念,都體現了輿論意見的強度。

第六,就輿論的持續性而言,從小悅悅事件報道以來,媒體和公眾對於小悅悅事件的反思一直都在進行著。

第七,就輿論的功能表現而言,媒體和公眾對於小悅悅事件的報道和關注,對於該案件的進展產生了推動作用,這體現了輿論影響著輿論客體。

第八,從輿論的質量來說,公眾對於小悅悅事件的輿論混雜著理智和非理智的成份,小悅悅事件發生以后,公眾都在反思社會道德滑坡,表現的比較理智,但是有些網民表現的不太理智,一名西安男子竟然冒充第一個肇事司機給小悅悅父親打電話,嚴重干擾了他們的生活,

3、小悅悅事件”為何能引發輿論?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目前我們處在一個全媒體的環境下,公眾獲取信息的渠道是多元化的,並且可以借助網絡和微博發言,公眾具有傳播者和受眾雙重身份。“小悅悅”事件發生后,公眾通過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更多的獲知該事件的進展,並且在論壇和微博上發表自己的看法。全媒體的環境為輿論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

第二,中國的公眾具有共同的生活環境,對於中國的傳統道德體系具有文化認同。自從更2007年彭宇案發生之后,中國傳統的見人必救的道德觀念受到挑戰,社會上存在著不良的道德風氣,小悅悅事件中彰顯的人情淡漠是這幾年世風日下的縮影,一個兩歲女童的死喚醒了更多公眾的良知。

第三,小悅悅事件的新聞性更強,兩歲的女童,兩輛車三次碾過,18路人,拾荒阿婆,這些新聞要素都使該事件具有轟動性,吸引公眾眼球。

第四,大眾傳播媒介和輿論領袖促使輿論的形成。大眾媒體對小悅悅事件大篇幅的報道,尤其是17日國外媒體和新華社的報道,擴大了該事件的影響力,引起了社會各界對於中國道德滑坡的討論和反思。法學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等權威人物的參與和討論,使得多樣化的個人意見在社會群體的互動中趨同③,促使輿論的產生。

4、全媒體

近年來,隨著“三網融合”工作的推進,以因特網為代表的數字通信網、以電話網為代表的傳統電信網和以有線電視為代表的廣播電視網逐漸融合,一個“全媒體”的信息傳播環境日漸形成。

所謂“全媒體”指的是“在具備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聲音和視頻等各種媒體表現手段基礎之上進行不同媒介形態( 紙媒、電視媒體、廣播媒體、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等) 之間的融合,產生質變后形成的一種新的傳播形態”④。全媒體包括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和網絡、手機等新媒體。自2007年微博引入中國以來,微博作為全媒體時代的一匹“黑馬”異軍突起,在報道突發公共事件、反映輿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全媒體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與傳統媒體的相比,具有如下的優勢:

(1)傳受一體化。全媒體環境下,受眾既是受眾,又是傳播者。隨著網絡等新媒體的發展,傳統媒體層層把關的單向傳播模式被打破了,受眾可以自主選擇信息,並且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的低門檻性和沒有把關人使公眾傳播信息更加便利和自由。

(2)互動性強。公民可以借助手機、微博、BBS自由表達意見、發表評論,全媒體的環境為公眾參與新聞傳播活動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

(3)即時性。網絡等新媒體的迅速崛起源於其即時性特征。當一些突發的公共事件產生之后,往往網絡、手機等新媒體第一時間發布,時效性強。

(4)多媒體。全媒體環境下,新聞發布的形式日趨多樣化,存在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多元化的信息傳播渠道。

5、全媒體與輿論的互動

大眾傳播媒介的功能之一是反映輿論,尤其是在突發公共事件之后,較大范圍內輿論的產生和消失往往是大眾媒介信息傳播和引導公眾的結果⑤。隨著網絡和微博等新媒介的出現和使用,人們能夠及時表達自己的意見,形成網民的輿論場⑥。全媒體環境下,傳統的大眾傳播媒介和新媒介相互滲透形成合力,左右輿論的走向。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