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新聞傳播學視角下的“走轉改”活動及其長效機制構建【3】--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八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新聞傳播學視角下的“走轉改”活動及其長效機制構建【3】

朱劍虹 吳世文

2012年11月12日14:39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三、個案分析與理論思考:《齊魯晚報》走基層

很多媒體在推行“走轉改”活動時,也注重探討長效機制,形成了很多值得借鑒的經驗,《齊魯晚報》就是一個典型。在《齊魯晚報》的“走轉改”活動中,圍繞該報社的老典型“胡同記者”張剛,開展了一系列報道和活動,真正做到了深入社區,服務讀者,並形成了相應的制度。

(一)內容創新

齊魯晚報是市民報,開展“走轉改”活動抓住了這個特點,突出民生新聞,打造特色欄目,讓讀者參與到新聞報道和選題策劃中,讓基層和群眾成為新聞的主體。齊魯晚報相繼開設了《凡人歌》、《我新聞》、《夜新聞》等系列欄目。每個欄目定位不同,但關注的都是基層群體,反映他們生活中的苦與樂,謳歌平凡人的不平凡。《凡人歌》開篇以“向您傳遞那些平凡人帶來的溫暖和力量,讓我們一起譜寫、傾聽凡人歌”為主題,並推出第一篇報道《兩環衛工撿到3.7萬還失主》,之后陸續報道基層很多平凡人物的不平凡事跡,關注他們的閃光點,在社會上起到了很好的道德引領作用。《我新聞》以“你在哪裡,新聞就在哪裡”為開篇語,該欄目稿件全部出自讀者之手,編輯每期由一名讀者與報社的編輯共同擔任。另外,齊魯晚報還開設《剪子巷》、《尉偉道來》、《幫辦》等欄目。《剪子巷》就某一話題把市民百姓的話摘錄到報紙上,直接反映群眾聲音。《尉偉道來》則以記者過硬的現場作風和平易近人的報道文風,受到群眾的喜歡。

(二)團隊建設

讓年輕記者深入基層,必須給他們提供一個良好的平台。張剛是齊魯新聞界的老典型,從2000年參加工作以來,就一直堅持社區新聞報道,在2003年就當選為濟南市人大代表,2007年被評為全省優秀新聞工作者和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早在 2001年,齊魯晚報就開通了山東省首個以記者名字命名的新聞專欄“張剛在您身邊”,2004年年初,《齊魯晚報》成立“張剛工作室”,從一個張剛發展到一群“張剛”。2010年3月,《齊魯晚報》正式啟動新聞服務社區項目——“張剛大篷車”,張剛服務社區的平台再次升級。“張剛大篷車”在一年半時間裡,走街串巷,深入基層、融入百姓,成功走過了100站。

在“走轉改”活動中,齊魯晚報特別注重發揮張剛的典型帶動作用,以張剛工作室和“張剛大篷車”為抓手,讓記者全面深入工礦企業、深入田間地頭、深入基層百姓,要通過走基層發現問題、了解問題,實實在在地為百姓解決困難。國慶期間,齊魯晚報啟動“聽民聲,探民情,本報記者走基層之假日行動”和“蹲點觀潮”活動,記者分赴學校、醫院、廉租房社區、養老院、工廠等基層,推出了一系列感人至深的鮮活新聞。既有人物報道,也有事件報道,既有現象調查,也有動態新聞。現在的張剛工作室團隊,已經形成一套完善的機制:從選題的先期調研、策劃組織,再到具體實施、后期寫稿,全由社區記者這個團隊來承擔,一些大的活動報社編委會都要靠前指揮。

走基層是齊魯晚報隊伍建設、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從新記者的入職培訓到記者的業務鍛煉,從中層干部的挂職交流到編委會領導考核,走基層必不可少。每年,齊魯晚報入職的新記者分配到各記者站駐站工作,時間為 3 個月。今年 9 月份,齊魯晚報組織 2011 屆 17名新記者深入濟南、青島、臨沂、泰安等地,對長途汽車站、高速公路收費站、日照港等一線基層深入採訪,撰寫了一批反映基層一線工人工作狀態的稿件,同時也提高了新記者的業務素質,有利於培養他們扎實的工作作風。齊魯晚報總部記者定期分批到各記者站鍛煉。每月,總部都有記者下站工作,時間都在 3 個月以上,有的長達一年。目前,齊魯晚報時政新聞中心、經濟新聞中心、機動新聞中心、濟南新聞中心等部門共有 55 名記者下站鍛煉。

(三)社區服務

齊魯晚報的編委會認為,新聞工作者僅有深入是不夠的,我們辦報的最終目的,是要從深入到融入,達到報紙和百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狀態。隨著社會的發展,社區裡居民的需求每天都在變化,這就要求我們及時了解這些變化。齊魯晚報作為一張晚報都市類報紙,要做可讀有用的新聞,要在服務上做文章,“張剛大篷車”就是為居民服務的一個良好載體。“張剛大篷車”百期活動,凝結著齊魯晚報人對社區百姓的深情厚誼,也凝結著齊魯晚報人的理想和追求。“張剛大篷車”每期活動,都結合當時百姓最關注的新聞展開,也結合百姓的呼聲需求去展開,把熱點新聞和為民服務完美地結合到一起。

除此之外,報社還創建了大篷車社區網絡,在每一個小區設置聯絡點,方便居民反映問題和困難,從而形成良好的互動。又在濟南市各區縣設立“張剛大篷車記者流動站”,在100個社區成立“張剛大篷車社區共建聯系點”。在未來一年時間裡,張剛大篷車團隊要聯合職能部門,無一遺漏地走進濟南市458個社區居委會﹔建立完善百個社區共建聯系點,推行記者進社區輪崗值班制度,社區記者每周至少要有一天時間在社區值班傾聽民情民意。同時,還要將“張剛大篷車”這種新聞服務經驗,向全省十七個地市推廣。

(四)考評制度

齊魯晚報還在新聞考核評價體系上向調查周期長、採訪比較艱苦的報道傾斜。每個部門主任可以就記者在“走轉改”活動所寫的較好的新聞稿件,報分管領導,經總編輯認定給予較高獎勵。為鼓勵記者多去基層採訪,多寫現場稿件,多寫反映基層群眾工作生活的稿件,齊魯晚報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新聞大賽,鼓勵記者轉作風、改文風。齊魯晚報“每月短消息大賽”要求的標准,就是“導語鮮活,敘事直截了當,文字簡潔明快,體裁新穎有特色,800字以內”,評獎標准中對基層採訪和記者作風、文風進行了明確的要求,大大鼓舞了記者去基層採訪、去現場採訪的熱情,在一線中發掘了不少好新聞。

當前,“走轉改”活動正在向縱深推進,它給中國新聞界帶來的一個重要啟示,就是要使其成為新聞工作的一種理念、一種機制,使其成為廣大新聞工作者的自覺堅守和工作常態,讓基層意識和群眾觀點始終成為新聞報道的不竭源泉和思想動力。為使這項活動能夠長期堅持下去,各新聞單位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繼續精心組織實施,同時要結合媒體自身特點,建立完善有利於新聞工作者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的制度機制,推動“走轉改”活動成為新聞戰線的自覺行動和新聞工作者的職業追求,成為推動新聞事業健康發展的基礎工程、戰略工程。(作者朱劍虹系南京曉庄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吳世文系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注釋:

1 [美]道格拉斯•凱爾納.《媒體奇觀》[M],史安斌譯. 北京:清華大學2003年版,第8頁。

2 謝靜.《美國的新聞媒介批評》[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版,第245頁。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26頁。

4 陳力丹.《深度報道的鑰匙——記者的新思維》[A].見《陳力丹自選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180、182頁。

5 陸曄,潘忠黨.《成名的想象: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新聞從業者的專業主義話語建構》[J].《新聞學研究》,台灣,2002,(71):20。

6 Liu, Alan P. L. (1971). Communication and national integration in communist China.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7陸楊、王毅.大眾文化與傳媒[M].上海三聯書店,2000年版,第6頁。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